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恩來與建築人民大會堂的故事

周恩來與建築人民大會堂的故事

原標題:周恩來與建築人民大會堂的故事



人民大會堂曾是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開國領袖處理國事、接待外賓的地方,至今還是全國人民商討國家大事的政治殿堂,也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舉行政治、外交活動的場所。然而破土動工於1958年的人民大會堂的一些故事,至今卻還鮮為人知。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舉行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決定為慶祝共和國十周年盛典,在北京建一批包括萬人大禮堂(後由毛澤東親自定為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十大公共建築,要求這些工程在1959年國慶時投入使用,萬人大禮堂的地點選在天安門前。


1958年9月5日,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副市長萬里在市政府召開會議,傳達了中央關於籌備慶祝建國十周年的通知。會議在討論建築萬人大會堂時,與會者一致認為,大會堂工程的關鍵是設計,設計工作需要廣泛徵求意見,可邀請各省市著名建築專家來京參加國慶工程的設計工作。北京市委、市政府採納了大家的意見,於是便向全國各地有關專家發出邀請函電。

9月8日,萬里就建築萬人大會堂的問題專門召集會議,對在京的設計、施工單位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作了動員報告,萬里在動員報告中提出了「三敢」(敢想、敢說、敢幹)、「三嚴」(嚴肅、嚴密、嚴格)、「三高」(高質量、高藝術、高速度)的建築原則。萬里報告後,北京各設計單位即組織技術尖子進行方案設計。


9月10日,應邀來京的各省市的專家聚集在和平賓館,這全是當時頂級的建築師和設計師。北京市規劃局局長馮佩之和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副院長沈勃在10日晚來到和平賓館,向所有專家詳細介紹了有關建築萬人大會堂的情況,在明確了具體任務後,請大家在5天內設計出第一稿方案。


9月15日,第一稿方案如期完成。隨後又設計出第二稿、第三稿方案。


9月26日,中共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副市長萬里和全國文聯主席周揚、文化部副部長錢俊瑞審查第三稿圖紙、模型時,認為設計方案思想還不夠解放,需要再設計。周恩來總理得知此事之後,便指示國慶工程設計組,可以吸收一些優秀的青年專家參加到方案設計中來。青年專家雖業務上不如老專家,但他們思想解放,老框框少,且幹勁十足,與老專家結合在一起能起到互相促進、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作用。誠如周恩來指示的那樣,在設計組摻了青年人這把「沙子」後很快新老結合的第四稿方案便出台了。


第四稿出台以後,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市長彭真召集市委書記處開會討論。設計人員依據北京市委書記處討論會提出的意見,設計出第五稿。但問題還是接踵而至,此時,離大會堂在次年8月底交工,只有10個月時間了,時間稍縱即逝。施工部門、材料部門都很著急,他們沒有圖紙,就不能作業,為此,他們天天向設計部門催圖。萬里也很著急,他找到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的齊燕銘,說大會堂建築設計方案如不能及早確定,將會影響交付使用,希望他向總理彙報,由總理審定第六稿。


1958年10月6日上午,大會堂的第六稿設計方案送到國務院辦公廳,請周恩來審定。周恩來聽了彙報後,又認真地審視各個圖案後說:「大會堂要看得好,聽得好,是不是可以採用這種形式?」說著,他用筆在紙上畫了一個近似「馬蹄形」的圖案,然後用商量的口氣說道:「你們研究一下,是不是這樣好一些?」根據周恩來的意見,設計人員開始了第七稿的方案設計。第七稿方案完成之後,萬里在徵得周恩來同意後,從中選出了比較有特點的8個方案,製成照片,發往全國27個省市區進一步徵求意見。在廣泛聽取不同意見及對第七稿方案的不斷探討後,又設計了新的方案。


10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通知設計院,周總理夜間由外地返回北京後,將立即審查新的大會堂設計方案。


於是,馮佩之和規劃局技術室主任趙冬日,趕緊將方案送到國務院辦公廳。送的方案有三份,一是清華大學建築系黨總支書記劉小石,代表清華大學設計的方案;一是北京市建築設計院作的,主要設計人是張鎛;一是北京市規劃局作的,主要是技術室主任趙冬日和總圖室副主任沈其。晚上10點,齊燕銘、萬里、趙鵬飛(時為北京市副市長)、馮佩之、趙冬日等陪同風塵僕僕剛剛由外地歸京的周恩來審閱新的大會堂設計方案。


周恩來仔仔細細地審看了三個方案的所有平面圖和透視圖,在聽介紹時不時地插話,詢問有關設計的細節問題。最後,他問萬里北京市委有什麼意見?


萬里說:「北京市委及劉仁同志,認為北京市規劃局的方案好一些。」

周恩來再次審視北京市規劃局的方案,並與其他設計方案進行了反覆比較,同時徵求了在場人員的意見,便拍板定下了北京市規劃局的方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兼市長的彭真,對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對整個國慶工程的設計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周恩來敲定了人民大會堂設計方案的定錘音之時,彭真正同冶金部部長王鶴壽在外地視察各省大鍊鋼鐵情況。他非常關心大會堂的建設,不斷地了解大會堂設計方案的進展情況。


沈勃等專程趕到太原,向在太原的彭真作了彙報。彭真說大會堂設計方案確定後,對藝術風格要下功夫。搞一個建築設計,尤其是像大會堂這樣的時代紀念碑式的建築設計,要體現人民是主人的設計思想,不僅使人感到大會堂莊嚴雄偉,還要使人們感到大會堂平易近人。見多識廣的彭真還特意指出:「在建築立面上,要注意搞好比例關係,尤其要注意搞好門窗的比例,尺度。門好比人的嘴巴,窗好比人的眼睛。一個人長得美與丑,嘴和眼睛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你們一定要注意把門和窗設計好??」


在方案獲得周恩來批准後,趙冬日立即組織規劃局技術室凌信偉、朱家湘、陶宗震三人補圖。10月20日前後,送審圖和補圖先後送到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展開技術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北京市建築設計院黨委決定由張鎛總建築師和朱兆雪總工程師分別負責大會堂的建築與結構的技術設計與施工圖紙。大會堂的建設工程從此全面展開。



萬人大會堂用地面積達13.73公頃,拆遷單位達67個之多,需拆遷房屋1823間;遷移居民684戶,房屋2170間,共需拆遷房屋3993間。由於工作做得紮實,又妥善地安置了拆遷單位和居民戶,再加上廣大群眾的積極支持,拆遷工作於1958年10月10日結束。


10月25日,施工指揮部對參加施工的職工進行了戰前動員。


10月28日,天剛一放亮,大會堂施工工地上已是一片沸騰了,機械挖土和人工清槽挖坑同時並舉。成千上萬人的衝天幹勁彙集成了波瀾壯闊的海洋。


大會堂體積龐大,結構複雜。上有黃綠相間的玻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崗石基座,周圍有134根圓形廊柱。整體比故宮的全部建築面積還大,僅大禮堂本身就長60米,寬76米,頂高45米,凈高33米。而宴會廳除有容納5000多人的本廳外,還有大交誼廳和小宴會廳等。大會堂有兩層挑台,二層挑台外挑29米,三層挑台外挑22米。大會堂整個建築面積達1718000平方米。這樣寵大複雜的結構,在國內屬首創,在國際上也沒有先例,是全世界最大的會堂式建築。


萬人大會堂內部設計是整個大會堂設計的關鍵部分,為了設計好萬人大禮堂,設計組的同志們特地在故宮午門前做了一個1:10的大模型。儘管設計人員絞盡腦汁,精心設計,但關於安全問題的傳聞還是很多,有人說大挑台滿座之後會下垂70毫米;北京是地震區,整個設計和施工工程必須考慮抗震防震措施。

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聽到傳聞後,感到事情嚴重,安全問題容不得絲毫的馬虎和輕心。於是,周恩來於1959年1月中旬的一個深夜,在西花廳他的辦公室里聽取萬里、趙鵬飛和沈勃的彙報,詳細地詢問了大會堂的結構設計、材料、施工等問題的全部情況。周恩來說:「千萬要抓好大會堂的結構安全問題,這是頭等大事,不能馬虎。一旦出了事,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全世界都會造成很壞的影響。」


1月18日,對大會堂安全問題放心不下的周恩來,在聽過彙報後,又親臨大會堂工地視察,詢問了宴會廳廊柱的粗細、高度、間距大小等問題。


1月21日,周恩來和彭真又召集建築專家和施工負責人開會。周恩來在會上指出:「大會堂的安全問題十分重要,它的壽命要比故宮和中山堂長,起碼不少於350年。」同時指出:「大會堂要好,要美,要看起來舒暢,要有自己風格。」


在周恩來看模型時,沈勃彙報說:「不少建築師認為凈空33米太高,人在裡面會顯得很渺小;但是後面有兩層挑台,如果壓得太低,又會使人感到壓抑。」


周恩來聽後,思忖了一會說:「我們站在天底下覺得天高,站在海邊不覺得水遠。咱們這麼辦嘛:天是圓的,圓曲而下,應該從舒適、開朗著眼,在尺度比例上取得協調,在牆面和頂棚相交處,不用折角,設計成水天一色,渾然一體。」最後周恩來講了幾點意見: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可以把全國的建築師請來看看,正立面要莊嚴、樸素、明朗,各會議廳休息室不要雷同,要多種多樣,休息大廳要有坐的地方。


會後,按周恩來的指示,成立了大會堂結構安全小組,由王大鈞、金甌卜等負責審查結構設計;成立建築藝術小組,由吳晗、王崑崙等負責審查建築形式,立面色彩,音響照明以及面積分配;由趙鵬飛抓材料質量和施工質量。


2月16日,周恩來由吳晗、梁思成、朱兆雪、張鎛和沈勃陪同,再次來到午門前審查大禮堂模型。周恩來說:「把牆面和頂棚相交處改為『水天一色』,比較好;天花板中心所做的葵花還是應該有葵花瓣;原做的光環是齊的,能否改成波浪形,象徵革命事業一浪高過一浪。大會堂外牆的顏色很重要,要好好研究,要讓大多數人都喜歡。」


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吳晗邀請清華大學建築系教師25人(女教師6人)、學生24人(女學生8人),在午門前觀看了外牆人造假石實樣和柱頭模型,並就顏色問題進行了討論,其中43人一致主張採用淡米黃略帶紅色的人造假石牆面。


吳晗將討論的結果報告給周恩來,周恩來同意大會堂外牆用淡米黃稍帶紅色的人造假石。


宴會廳位於二樓,東西長102米,南北寬76米,高15米,面積7000多平方米,可以舉辦5000人以上的宴會或酒會。原設計的圖紙,廚房在宴會廳上頭。在做施工圖時,徵求各大飯店餐廳廚師的意見,他們認為廚房應改在宴會廳同一層兩側。但齊燕銘參照上海大飯店,並徵求一些建築師的意見,認為廚房與宴會廳同層,會使廚房氣味透進宴會廳,而使宴會大煞風景。可廚房在上層,又很難供應5000人的中餐熱菜。最後決定把廚房空調改為負壓回吸,這樣既方便了供餐,又能保證廚房的氣味不會透進宴會廳。建成後的宴會廳,東、西、北環繞寬敞的二層休息廊,奶黃色的牆壁和巨大的圓形廊柱裝飾著瀝粉貼金花飾,南面有供講話和文藝演出用的主席台。宴會廳頂天花中鑲嵌著由水晶玻璃組成的吸頂大花頂,周圍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金石膏雕塑和棋盤式的彩色藻井。整個大廳金碧輝煌,是舉行盛大國宴和國慶招待會的地方。


在萬人大會堂里,主席台如小會場一般,能容納3000多人的主席團。大會堂里的大禮堂體積在9萬立方米以上,在這樣大的空間里,音響問題怎麼處理?怎樣才能保證坐在任何角落裡的人都能清晰地聽到主席台上的講話?周恩來親自點將,由中國科學院電子所副所長、44歲的馬大猷承擔人民大會堂的音響設計和施工任務。


馬大猷是歸國不久的留美學者,他25歲時便成為哈佛大學第一位僅用兩年時間就拿到博士學位的人。現如今,馬大猷已是享譽世界的聲學泰斗。1959年,他接受周恩來總理交給他任務時,人民大會堂正在施工。馬大猷組織北京高校、建築、廣播系統中的有關專家會聚在一起,研究討論人民大會堂的音響設計和施工方案。馬大猷看了人民大會堂設計圖紙,他被水天一色、滿天星斗的穹頂設計所震撼,同時也馬上意識到橢圓形的建築設計給音響設計所帶來的麻煩。聲音傳播時最怕彎曲,一彎曲就發出回聲。在這個9萬立方米的弧形空間里,聲音從四面八方反射回來,會造成巨大的回聲,使整個大會堂陷入吵架一般的嗡嗡聲中,什麼都聽不清楚。馬大猷借鑒了10年前傅英豪解決懷仁堂音響的經驗。


那是1949年進入8月之後,開國大典的各項準備工作便迫在眉睫。8月12日,中央軍委總參謀部通信兵部王諍部長的電話響了。王諍拿起電話,裡面傳來周恩來副主席的聲音:「全國各界人士代表要來北平開會,開會地點定在懷仁堂,可現在懷仁堂的聲音是個大問題。??因為聲音不清楚而砸鍋,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王諍接到周恩來的指示,將解決懷仁堂聲音的任務交給了傅英豪和唐旦這一對專家夫婦。


傅英豪和夫人唐旦自從被周恩來請到延安安裝新華廣播電台後,就一直在王諍的領導下。把任務交給傅英豪夫婦,王諍覺得放心。


傅英豪接受任務後,試盡各種辦法,將喇叭放在左、右、頭頂和後部,到處亂彈的回聲仍消除不了。傅英豪苦苦地思索著。最後,他採取化整為零,即把懷仁堂分為相等的9等份,每一份吊一個喇叭,試驗結果回聲自然消失,懷仁堂的音響就是這樣解決的。


現在,馬大猷根據傅英豪解決懷仁堂音響的成功經驗,採用一套分散式聲源,在台下每兩個座位前設置一個揚聲器,這樣聽台上講話就像從面前傳來一樣清晰,避免了巨大的回聲。考慮到人民大會堂經常要舉辦大型文藝活動,欣賞音樂要求音效有一定的保真度,如果僅靠座位前的揚聲器,效果不會很好。於是,馬大猷又設計了一個半分散式聲源。大會堂主席台32米寬,在左右兩個聲道中間再加一個聲道,傳播時間控制在20分之一秒內,聲音聽起來就是連續的,即使是坐在最後一排的聽眾也不會受回聲的干擾。


人民大會堂的音響設計和安裝,是新中國聲學界的第一次大工程,測試證明其音響的設計、處理是完全成功的。在此後每年的全國人大、政協會議以及各種大型文藝表演中,人民大會堂的音響均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兩套聲源系統也一直使用至今。


大會堂音響的解決,使我國建築聲學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也推動了以後的聲學科研和聲學器材的生產。


1959年5月,大會堂工程已近尾聲,開始進行內部安裝。由於門窗過大,安裝玻璃時破損率較高。同時,布置廳室,安裝屏風畫框,也需要一些超大玻璃。萬人大會堂建設指揮部請求遼寧省人民政府支援一批長2米寬1.8米的巨大玻璃。遼寧省人民政府把這一任務下達給大連和瀋陽兩家玻璃廠負責完成。


當時,全世界最大的玻璃產自英國,只有長2米寬1.8米。瀋陽玻璃廠從沒有生產過這麼巨大的玻璃,廠房高度也不夠,拔不出這麼長的玻璃,風險很大。拔這麼高的玻璃,萬一中間斷裂,玻璃掉下來,就會把操作工切成兩半。廠領導和技術革新人員表示,人民大會堂的需要就是黨和國家的需要,不論困難多大,都要用革命加拚命的精神,確保按時供應,向國慶十周年獻禮。他們精挑細選,組織突擊隊。大家都知道生產這巨大玻璃的危險,但卻人人踴躍報名參加突擊隊,爭先擔當操作手。經反覆研究,確定了三個梯次的突擊隊,由黨委書記、廠長(均為熟練的操作手出身)擔任操作手帶班上崗。


實際生產開始時,廠房內的空氣非常緊張,書記、廠長各站機器一端,一馬當先,鎮定自如,在下達開機命令後,開始穩起慢拔。當第一塊玻璃拔長了4.4米被從根切斷,第二塊上端被夾牢時,在場人員無不想歡呼鼓掌,然而,為了不影響崗上人員操作,確保順利生產,他們硬是用極大的毅力壓制住了自己的感情。經過30多個小時的連續奮鬥拼搏,當最後一塊巨大玻璃下線、下令停機時,參戰人員儘管腿站腫了,眼熬紅了,嘴唇乾裂了,但無一不歡呼雀躍,齊聲高呼:「毛主席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經過切割挑選,被選用的42塊巨大優質玻璃裝滿7個大木箱,用火車安全運到人民大會堂,無一破損。


人民大會堂迎賓廳的地毯如果採用多塊長條地毯拼鋪而成,就很難完全鋪平,且不甚美觀,拼縫容易被踢平,絆倒賓客,很不安全。特別是與宏偉壯觀的《江山如此多嬌》巨大國畫相比,極不相稱。


為求盡善盡美,確保安全,在迎賓廳營造出宏偉壯觀、熱烈迎賓的整體氣氛,那一定要制一塊長23米寬17米的巨大藝術地毯。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由天津地毯二廠來完成。


天津地毯二廠聞風而動,當即成立巨大地毯生產指揮部。由於考慮周全,準備充分,組織嚴格,指揮有方,特別是參戰人員都以忘我的精神拼搏奮鬥,不到3個月就圓滿地製成了面積為400平方米的巨大藝術地毯,比當時英國生產的世界最大地毯(長7米、寬6米)大9倍多,用時少15天。所以,不論是地毯之大,還是用時之短,都堪稱是世界之最。


為了把這重3噸的龐然大物安全送到北京,天津運輸部門用鋼軌把大型平板卡車和平板掛斗連成一體,用3部吊車同時平穩起吊。把打包成捆的巨大地毯安穩地放置在運輸車上。天津市公安部門則採取凈路、警車開道護衛等措施,護送運輸隊經過10個小時的夜行,安全到達大會堂北門外的平台上。


為了避免傷人事故,由警衛天安門的解放軍官兵、清潔工人和服務人員100餘人用繩捆扁擔抬的辦法,統一指揮,喊著號子同步邁進,終於安全地將巨大地毯放進了迎賓廳。當大家齊心協力鋪好時,地毯平坦如鏡,四周嚴密無縫。特別是地毯上大花綻放小花爭艷的精美藝術圖像與迎賓廳正面牆上的《江山如此多嬌》的巨大國畫相呼應,襯托出在陽光照耀下,祖國山河的宏偉壯觀和秀美多彩,又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熱情好客、友好迎賓的美德,真是美不勝收,令人驚嘆叫絕。


也是在1959年初夏的一個早上,齊燕銘跟吳晗請傅抱石和關山月兩位著名大畫家,來到大會堂迎賓大廳正面牆旁,齊燕銘指著牆面對二位大畫家說:「原計劃在這裡懸掛一幅刺繡之類的工藝美術品,後經過研究,確定懸掛巨幅國畫為好,畫面為表現祖國錦繡河山的雄偉氣魄,確定以毛主席寫的《沁園春?雪》詞意為題材,主題為:『江山如此多嬌』。這一艱苦的任務,請你們二位先生來完成,怎麼樣?」


傅抱石和關山月兩位大師一聽,你看我,我看你,心情非常激動,為能接到這一重大任務而備感榮幸。但此時,距大會堂交付使用只有4個月時間了,兩位畫家趕忙開始構思草圖。


在最初構思草圖時,總是在《沁園春?雪》詞里的具體的形象思維上兜圈子,以致抓不到要領,構思出的草稿,幾次都未能通過。


正在兩位畫家一籌莫展之時,陳毅副總理和郭沫若副委員長來了。


陳毅開門見山地問道:「草圖畫出了來嗎?」


傅抱石嘆口氣,說:「難啊,這題材太大了,不好把握,畫了幾個草圖,都未能通過。」


精通詩律的陳毅笑了笑,說道:「作畫與作詩一樣,最要緊的是立意。『江山如此多嬌』這個主題要抓住,關鍵是在『嬌』字上做文章。而要體現江山之『嬌』,畫面上就應包括長城內外,大河上下,白雪皚皚的西北高原、鬱鬱蔥蔥的江南大地,還要見東海,總之這幅畫要有東南西北的地理態勢,要有春夏秋冬的季節,只有這樣才能概括祖國的壯美江山,只有這樣才能『嬌』得起來,才能體現『多』的磅礴氣勢。」


關山月聽到此,又急切地問:「畫面上出不出人物?出什麼人物?要不要畫太陽?」


郭沫若說:「毛主席寫這首詞,是在解放前,所以說『須晴日』。現在解放10周年了,還不出太陽?可以畫上旭日東升的太陽。」至於人物,大家都主張不要出現,否則若概括不好反而會破壞畫面的意境。

傅抱石、關山月按照陳毅、郭沫若的指點,很快就畫出了草圖。


一天,周恩來總理由陳毅等人陪同來審閱草圖。周恩來首先親切地慰問了兩位大畫家,又仔細地看了一遍草圖,感到很滿意。不過,周恩來說:「這幅畫寬7米、高5米半,小了,還應再加大些,至少要加寬2米,加高1米。太陽也太小了,和建築物一比就顯得不相稱,最少要加倍放大。」


兩位畫家按周恩來的指示,精心地修改草圖。在畫稿審定之後,他們來到大廳,開始作畫。平時畫家作畫時是有畫案的,但因這幅畫太大,所以畫家只能在地板上畫。他們的畫筆桿有的像安上木棍的掃帚那樣粗,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總算完成了這幅巨畫,裝裱畫的任務就由榮寶齋張貴桐師傅來承擔。張貴桐覺得一個人難以完成這幅巨畫的裝裱任務,便又要了一個得力助手劉金濤。


張貴桐、劉金濤按著大會堂需要的尺寸,裁好畫心,高5.65米、寬9米,在畫心四周鑲上「養局」(即保護畫心的一層紙)各1厘米,再鑲上宋錦,上下邊子各47厘米,兩邊各56厘米。完工之後,把大畫心卷好,翻過來把畫心面朝下,再用大刷子灑上清水,等畫心和漿口都平了,再用大刷把畫心蹚平。這才開始做糊活,糊一層復背(絹),再糊兩層高麗紙,然後再糊宣紙,一共糊了10層。


4天後,畫片幹了,他們用起子把畫片四邊起開,用刀子裁去毛紙,裱畫工作完成。


9月29日晚上8點,大會堂派人來接張貴桐、劉金濤去粘畫。他倆知道粘畫工程巨大,便召集了三四十人去做這項工作。車到後,由於畫太大,車裝不下,只好找了十多個裱畫師傅將畫扛到大會堂。


巨畫剛剛粘好,就接到毛澤東寫的4幅「江山如此多嬌」的題字。毛澤東在這4幅字里每個字的旁邊都用鉛筆畫了圈圈,少的一兩個圈,多的四五個。其意是可從中選出「江山如此多嬌」6個字。張貴桐最後把毛澤東畫圈最多的字挑選出來,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張正宇放大描在畫面上。因第二天晚上人民大會堂要舉辦國宴,張正宇在架棚上幹了整整一個通宵才把6個字描上去。至此,這個艱苦的工程才算圓滿完成。



1959年9月9日凌晨兩點半,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親臨大會堂工地視察。


萬里和張鴻舜陪同毛澤東先看了大禮堂,而後看了宴會廳,最後來到北京廳。萬里向毛澤東介紹大會堂時說,大會堂總建築面積比故宮還多兩萬多平方米,故宮修建花費十幾年時間,而我們這座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會堂只用了10個月時間就建成了。

毛澤東一聽詼諧地對萬里說:「你是萬里,你日行萬里,好嘛!」萬里也笑著說:「那是大躍進出奇蹟,一天等於二十年!」這時,毛澤東不再問話了,只見他神情專註地背著手,繞著北京廳邊走邊思考著什麼,沒多久,臉上又露出了笑容。在場的人猜測,也許毛澤東觸景生情,想到了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葉坪村謝家祠堂召開的全國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大會選舉他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這麼一個全國性的極其重要的會議,竟在一個宗族的祠堂里舉行,那時候又能有什麼辦法呢?不少代表只得坐在外面聽會。也許毛澤東想到了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在那個抗戰最艱苦的年代,陝甘寧邊區政府也無力建築大禮堂,為了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只得將基督教教堂改建成只能容納幾百個人的中央辦公廳禮堂。當時他曾講過,待革命勝利了,我們要建一個能容納一萬人開會的大會堂。現在,他的預言成了現實,他豈能不高興?


毛澤東駐足向萬里詢問參加大會堂建設的有多少人?


萬里回答說:「直接參加大會堂建設的有3萬多人,這還沒有包括各工廠加工備料的人數。」


毛澤東說:「這些同志不為名,不為利,卻這樣努力工作,應該給他們立一個紀念碑。但是人數太多,碑上也寫不下這樣多的名字。我們應該提倡這種不為名,不為利的共產主義精神。」


萬里說:「這座建築物還沒有名字,周總理曾說過,等建好後由主席命名。」


「你們現在怎麼稱呼這座建築?」毛澤東問。


「我們一般叫『萬人大會堂』或『人大會堂』,也有叫『人民宮』的,」萬里回答道。


毛澤東說:「『人民宮』這個『宮』有些舊了,還是叫『人民大會堂』好!」自此刻起,「人民大會堂」這個響亮的名字誕生了!


9月10日,人民大會堂全部勝利竣工!人民大會堂的建設,堪稱是中國建築史上驚人的奇蹟,短短的10個月,宏偉的人民大會堂就矗立在天安門前,這是我國建設工作者,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用辛勤的汗水澆鑄成劃時代的豐碑,這是全中國人民的驕傲!

(原載:《中華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網 的精彩文章:

周恩來破例為何香凝畫作題詞
2018珠海航展前瞻:殲-10B戰鬥機進行首次綵排訓練

TAG: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