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青年道士的思考:關於道教弘道定位的些許觀點和展望

青年道士的思考:關於道教弘道定位的些許觀點和展望

道文化,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根源;道教,是我們華夏民族本土的宗教;得道的神聖,是我們的祖宗。

只是現在,我們卻不大認識它,甚至還存在很多誤解它的地方。

這是一個「條件產生結果」的世界,我們是一個講究「名正言順」的民族,同時我們也是一個懂得「厚積薄發」的智慧的民族。

只有足夠充分的需求作為弘道需要的支持條件,才能自然而然和順利的得出對弘道的更妥當的定位和展望。

只有足夠充分的需求作為弘道需要的支持條件,才能自然而然的得出對弘道的更妥當的定位和展望。(資料圖)

現在時代的步伐加劇,人們的「被動」與日俱增且難以自我化解,很多人過得很不好、很狼狽,煩惱時刻跟隨在人們左右。人們生活壓力大,自殺、猝死、疾病年輕化……社會各界的負面新聞在不斷的證明這一現狀。

人們生活幸福感質量的起伏落差,大抵是環境變化的加劇以及自身不能及時適應和調諧。這些內部、外部的因素都可以歸類於對「道文化」的不了解,自然也就談不上合道、用道。過往,老一輩人講究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里,久經考驗和琢磨而流傳下來的多是美德和精粹,而這些傳統文化又根源於「道文化」。

比如魯迅在他的作品中,就特意感嘆、強調過。大道文明,所闡述的是天地宇宙所通行的法則,不僅合用於我們自己的民族,也是適用於萬物眾生的,當然也包括其他民族。

我們的教義有個「平等」、「尊重」,主張「不主動」、「不得已」。

而我們和諧、平等的文化,造就了我們溫和、包容、且含蓄內斂的靈魂。它的玄奧、宏博註定只有極少數人能參透和達到,歷史已經證明了這點。

人性普遍的表現是,對眼前、直接的答案的鐘愛。恰巧,其它幾大宗教在這點上,很好的滿足了大多數不求甚解的人群的需求。時代的激進,需要我們更多的表達。

我們有玄奧宏博的同時,也可以滿足人們在眼前階段的需求。因為,「道」體現在各個層面,自然也可以滿足不同層面的不同程度的表達。「道」可以幫助人們過得更好些。

我們需要配合時代的發展速度。我們身為大道文明的受益者與傳承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弘揚大道。身份擔當是責任;不獨享受益是義務。

常人不了解所以才歸類於神秘。(資料圖)

現在很多不了解道學、道教的人,一提起道教就以為是做法事畫符,如同影視劇一般的驅邪抓鬼的一類形式主義、神秘群體。

的確,大道玄妙深奧、宏博浩瀚,天地規則都在道中,自然能做到一些常人不可思議的種種行為。常人不了解所以才歸類於神秘。我們的科儀法術就有達成這種效驗的能力。

同時,除了科儀法術之外,我們的道文化更是早已深入風俗,融於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平常到我們竟然不曉得生活中凡是符合規則、規律的都是「道」的一種體現。這恰恰也反應了這樣的大道文化才是真正博大的文化。

太上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正是它太「大」、太平常了,以至於我們「日用而不知,常見而不疑。」。

只是我們很少有人去想通這個道理而已。「道文化」到底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呢?

最現實的,在生活中能幫助我們理清並和諧我們自己與世界、與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

它直觀的體現就有三個方面的積極性作用:

1

1、修身養性:身是我們自身意志的載體,是我們在這個世界經歷體驗的憑藉。身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我們經歷體驗的質量。

心的健康更是如此,心是身的內核,又互相影響。

相信無論在哪個國度,都會有個共同的認識——開心、安樂是一種終極目標,身心健康就是開心和安樂的基礎。

道學文化教人修身養心,讓自己的身心更好的與天地宇宙相合,與天地萬物同體,健康、常久、和諧就是自然的結果。

2

2、成事建功天人合一,同於規律,在規則之內,就不會觸碰規則的邊界,也就不會受到反作用力。

順著天地的規律、乘著社會的大勢,成事是自然而然的,都不需要「我」費什麼力量。可以說,我們的目標就是這條軌跡上的點,達成是自然而然的。

3

3、和諧大同相信前兩者已經說得很充分了,和是相向、同一,諧是穩定平衡,和諧是常態的、健康的、久遠的統一。自然就不存在分歧、矛盾。

我們在物競天擇的世界裡有一種智慧叫「協作」和「共享」。(資料圖)

話說回來,人之所以過得不好、社會之所以有不和諧的態勢,無非就是緣於一個「分」字。

人們自己內部分裂就會彷徨、矛盾、舉棋不定、自我消耗……;人與人之間的「分離」,人們就各自為戰、自我中心、自己都「對」、別人都「錯」……

人們與環境場分別,人們就身心失健、到處碰壁……環境的力量,終究還是要比小小的人的力量要大得多,人與環境的分離對抗一定受到來自環境的碾壓。

要知道,萬事萬物的存在就是依賴於所在環境、平台才得以體現存在。人們若要健康的存在,就必然的需要與環境相和諧。

我們也是環境場中的萬物眾生之一,我們眾生之間的和諧也是一種與環境的和諧。

總之,這三方面就是人與人、人與事物以及人與環境場之間的有序和諧關係。於己、於事、於人都是起和、同、一……的作用。

只要人們有「存在」以及「更好的存在」的需要,那麼就必然的需要「知道」、「得道」、「行道」!

我們過得開心愉悅、輕鬆健康,是受益於「道」對我們的影響和作用。「道」的「大」的特性,體現有「無私」、「無我」,我們能於「道」中受益,就已在「正道」之中。

儒有言:「仁者渾然乎與天地萬物一體。」大家無分彼此;《太上感應篇》言:「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我們之所以還「存在」,就是因為我們在物競天擇的世界裡有一種智慧叫「協作」和「共享」。

在信息的時代,人們迷惑於紛繁龐雜的信息,已經威脅到了人們對美好的體驗。所以,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如此圓滿又美好的「道」的一些影響表述出來。「道」是屬於眾生共有的,眾生有權力見到它、選擇它。

《度人經》中的一句話「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這裡也就是把道教的傳教責任給重點突出了,著名道學研究者劉仲宇教授曾經說過: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是對於一切生命體的尊重,以及來自於生命終極的關懷,把個人的成仙得道與否,和眾生的安危結合在了一起。

完美的表達了道教的大乘普渡思想。這又不得不說我們的道文化有一特質——「無為」。

而「無為」的一些表現形式如:「不敢為天下先」、「不得已」、「不主動」、「平等尊重」、「含蓄內斂」……

難道面對一大群真正有需求的人,我們就真的不作為了嗎?(資料圖)

要做出「弘道」這麼一種行為的施力,自然是「有為」的。「無為」本來也不是「不作為」,只是不主觀妄為而已;「有為」也不是主觀的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真正的「有為」還得合於「道」才能「有所為」。

合於「道」的「有為」即是「無為」,「無為」也包含「有為」,以「無為之心」為「有為之事」而已。「不敢為天下」是不以一己主觀所見所想而作為,這些距離致「有所作為」而得成「善果」還是不夠的。

首先,「天下」之所以還沒有「先」,自然有它的道理,「平衡」所要參照的因素是多元的,我們不便以管窺所見來評價「天下」該不該「先」。

其實也不成其為「天下先」,天下若要先,是自然而然的事,自然到我們都沒察覺就達到了。

哪裡還輪得到我們來「為先」?「有為」是在環境場內的,環境場內不僅有我們自己,更有千千萬萬其他人的存在。人的行為,受人的觀念及態度的影響,觀念和態度的源頭在人性。

這裡我們舉出生活經驗所見人性的這麼幾個特質:人性是反著來的,一方進另一方就退,一方退另一方就進。

什麼意思呢?我們往往希望他人做某件事情時,我們越是要求他,他就越是各種理由各種推脫。為什麼?其中一個重要點就是「主動權」歸屬的問題。相信正常情況下,是沒有人喜歡「被要求」的。

如果非得要把人們與「被動」聯繫起來,那一定是人們不喜歡「被動」,喜歡的「被動」是「主動的被動」。

弘道傳教也是如此。弘道的人太主動,人們則總是「躲」得遠遠的,情緒上的不適感非常明確和突出。

所以從效果上講也是不理想的,甚至還很容易讓人誤會,適得其反。這是面對人性的「不得已」。我們「不主動」不是真的消極懈怠,而是尊重人性,尊重每個階段、各種層面的人性。

天尊之道是眾生平等的,天尊允許一切的發生。所以,「不主動」是因為「承認」和「尊重」眾生的選擇自由,不侵犯人們的「主動權」。

也因此,長久以來道教的弘道形式,給大家的整體映像好像是「消極」的。其實只是「含蓄內斂」而已。天尊之道,無求不應,有求必應。

只要有有緣的眾生善信能明白過來,自己有天人和諧的需求並為此請益,教職人員有職責也很樂意為有緣信眾提供幫助的。然而,真正能意識到自己有所不足、有什麼不足、如何解決……的人是極少的。

我們稱這是「自覺性」——自我覺知的能力。太上言:「知不知,尚;不知知,病矣。」迷人既然不知自己有什麼不足,也就更談不上去調整和解決。難道面對一大群真正有需求的人,我們就真的不作為了嗎?當然不是。

所以,我們若要弘道,基於教義以及人性規律的大勢,我們只能正己以化人。修正自己,也不侵犯人們的選擇權。

人們見得賢達者,自然更容易自我意識到不足之處的存在,從而有更多機會進一步自我反省。

「見賢思齊」是人們共有的一種良知良能。

滿足了人們對於神秘未知的崇拜、敬畏的需求,同時也規避了人們的逆反情緒。(資料圖)

基於人性,我們弘道的大願既需要「無為」的心態,也需要「無為」的行為模式。教職人員「正己以化人」的模式背後,反映出教職人員的角色就呼之欲出了——榜樣、「路標」。

太上言:「無為而治」;《尚書》言:「垂拱而治」。榜樣是「靜靜的」、「不動的」,同時又是「核心的」。

教職人員的角色定位就該是「核心的榜樣」。那「榜樣」要如何才能達成其「靜」、「不動」的內涵呢?

《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載:葛玄真人有三十三位弟子,一日問及他何以修成大道。葛玄真人回答:「子之所問,遠乎微哉。復坐,吾將告爾……子輩前世學道受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

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經弘遠之辭,不務齋戒,不尊三洞法師,好樂小乘。故得地仙之道,然亦得超凌三界,游乎十方,仰瞻太上玉京金闕耳。

葛玄真人表達的觀點,就是要學道、受經、行度人之法。具體行踐的方法就是信受三洞經文,修習齋法;也就是學解經意,令未聞經者聞經,讓他人知曉道教法門,傳播教義,

然後同時修行科儀內煉,做到潔絮身心令常處清凈,乃至於得道成仙,真正的超脫三界之外,這樣才應該是作為一個道士對傳教責任的擔當。

「榜樣」做到「不動」了,可具體的事務畢竟還得有人來執行呀,怎麼辦呢?有沒有連接兩者角色之間差異的中介,以滿足兩方各自的需求呢?答案是肯定的——中間人。

中間人,就是兩方中間起傳達作用的代言人。把榜樣的重要品質和需要表達的信息傳達給有提升生命質量需求的人群,這樣的人是需要與「榜樣」有相當的符契,在認知、修持方面需要一定的高度。

我們把這類人稱為——居士。他們這種幫助提供滿足需求的途徑的行為,對「榜樣」、對「道」來說是護法;

對有需求的人們來說是幫助;對居士自己來說是自我的滿足、感動以及價值的實現,因為助人是快樂之源,是功德。

這種中間模式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優點:滿足了人們對於神秘未知的崇拜、敬畏的需求,同時也規避了人們的逆反情緒。太上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人們對輕易得來的東西,缺乏足夠的重視,對眼前常見的人、事、物缺乏應有的尊重。夫子言:「女子與小人難養,近則不遜,遠則怨。」

雖然聽起來不那麼容易讓人接受,但事實就是如此,我們絕大多數人在沒有修持好自己的情況下,人性的底色就是「小人」。

這不是貶低和責罵,單純就是一種人的眼界格局、經歷認知、習慣等在想法、心態和行為上的體現和描述而已。

緣於人類漫長的成長經歷,人們的心底埋藏著一種期盼:面對困難,總希望別人能為我們的繼續存在提供方便和可能。有句俗話:「天塌下來,有個高的頂著。」側面的反映了人們的這種心理。

所以,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早已身心俱疲的人們有了對神秘未知的崇拜。這種崇拜心理的源頭,正是希望從神秘未知的存在那裡能獲取到「庇護感」。

「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所不至。修道、為還未修道的人提供修道的途徑以步入修道,本就是通過各方面的努力以爭取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使面對苦難的抗壓能力與化解的能力得以提升,從而提升生命的質量過得更好。

不僅有崇拜,更有一種敬畏。敬畏使我們不至於自以為是、狂得沒邊。

這樣的機制是在保護我們,使我們更關注客觀處境中的信息,以便於做出合於規律大勢的選擇,得以更長久的存在下去。

實上,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一個學生對老師沒有敬畏心,他就很難把老師教的當回事,以至於從老師那裡獲益有限。

敬畏心不是對他人的,而是對自己的不昧真靈的敬,對自己惡習的畏。

惡習是會給我們在客觀世界的有序搗亂的;不昧的良心才能讓我們回到客觀的世界理智的應對,才能「知道」「行道」「得道」,在「道」中與「道」相合。

人性就那樣,一旦太「親近」了,就開始自以為是和各種不遜了。所以有人說:「距離產生美」。我們弘道過程中,面對人性,不得已也需要因循人性的接收模式來做出反應。

若說「弘道」是一種「有為」,那因循就是對人性的承認,是沒有侵害性的「有為」。

人們真正的升華應該是自我的度化。居士、護法這樣中性的角色,能為人們更方便的提供信息。基於上述人性,我們對弘道的定位和展望也就更清晰和客觀了。

以教職人員為「核心」、為「榜樣」,以居士、護法為代言人、執行傳播的主力,為有煩惱有苦難的人們提供通向圓滿、美好、幸福的大道。

以教職人員為「核心」、為「榜樣」,以居士、護法為代言人、執行傳播的主力。(資料圖)

我們的「道」無所不在,它本來就在我們存在的每個處境每個當下,它本來就是日用平常的,本來就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我們所以需要它,是我們為慾望遮蔽雙眼的同時,失去了對圓滿美好的觀照和覺知,放大了因期望而得不到的落差的負面消極感。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生活中從不缺少美,只是因為我們少了雙發現美的慧眼而已。」

作為教職人員的弘道使命,我們只不過是提供一個使人們可以重新回到「圓滿」「美好」的正道的途徑,期望人們與環境的關係重新回歸和諧自然。

以本來的視角重新發現,「道」交融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使我們得以重新感受到美,增添生活的樂趣,提升生命體驗的質量。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道教對世俗社會的影響是起積極性作用的。

儒家在這點上是很明確的,就是要以倫理來幫助社會有秩序。我們道家與儒家對社會的展望也是同樣的目標,只是不同在我們用「道」。

用「道」,則萬物自化,秩序的結果是自然而然的。

弘道是當代道教徒的責任。正己是我們作為弘道者的自我定位。成事建功,用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以成善行,是我們與社會和諧的自然體現。

每位沐浴在「道」的普照下的受眾,都得自主和自在。與大道相合、順勢輕鬆,健康長久,和諧人生,完成圓滿不虛的體驗,是我們對眾生的美好祝願。

以上觀點難免管窺,僅供參考。

(編輯:如風)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青城山:道教羅天大醮的發祥地
張宇初:天師築舍黃箬峰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