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自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成立後,內閣大學士果真成了擺設了嗎?

自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成立後,內閣大學士果真成了擺設了嗎?

明代洪武十三年以前,丞相一直是統率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最高行政長官。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丞相分享了一部分的皇權,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後,內閣應運而生,此後成明清兩代的最高權力中樞。不過比較而言,明清兩代的內閣又有很大的區別。

自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成立後,內閣大學士果真成了擺設了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一,機構設置上的不同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徹底剷除了丞相制度,從此皇帝集皇權與相權於一身。但政務之繁劇,卻遠非皇帝一人所能勝任,儘管朱元璋起早貪黑忙個不停,可是很多政務仍無法顧及。於是便出現了內閣制度,翰林官們因而有機會走上權力的頂峰。

明代的大學士權力較重,尤其是內閣首輔幾乎和宰相相當,而清代的大學士地位則另當別論。清初時,設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國家重大政務;雍正時,又設軍機處;咸豐時,又設總理衙門等機構與內閣分權。這就造成了清代內閣不可與明代內閣同日而語。

明代「非翰林不入內閣」,內閣大學士由翰林出身者十居其九;而清代為滿漢雙軌制,滿大學士並不要求翰林出身,這就造成了清代的翰林院與內閣的關係又不能和明代相提並論。不過,清代的內閣為正一品衙門,大學士為文官極品;從機構設置上來看,清代的內閣是當時高於所有中央部院的一個具有中樞性質的機構。

自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成立後,內閣大學士果真成了擺設了嗎?

很多人認為,清中期以後,軍機處才是中央的權力中樞。其實這種看法不完全準確。《大清會典》稱:「內閣大學士掌議天下之政,宣布絲綸,厘治憲典,總均衡之任,以贊上理庶務」。大學士(包括協辦大學士)與內閣學士統稱「閣臣」,事實證明,「閣臣」在清代中央機構中無論是地位還是作用仍然是舉足輕重的,並不像人們想像中那樣是個擺設。

二,職能上的不同

清入關後,於順治元年(1644年)即從大學士馮銓、洪承疇之議,繼承了明代內閣「票擬」的制度,決定由內院票擬題奏,這是清代「票擬」之始。票擬之權仍由大學士所掌。

自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成立後,內閣大學士果真成了擺設了嗎?

其具體步驟是:先由內閣侍讀詳閱並擬出初步處理意見,稱為「票簽」,送大學士閱定後,再由票簽處中書謄寫正簽,隨本附進。凡事屬兩可或是閣臣難以提出肯定意見時,須由皇帝決斷的本章,內閣則票擬兩種、三種,甚至四種意見供皇帝選擇採用。

明代的皇帝為限制內閣權力,另有批紅之權操於皇帝。但實際上此權往往落入司禮監太監之手。清代對此進行了變更,每日進呈之本章,或照擬、或須請旨,或於原簽內奉硃筆改定。如果經過皇帝的最終認可,是為「紅本」。隨後便可傳抄於各衙門。皇帝若是不同意內閣所擬之簽,則會將本章折一角退回內閣,稱為「折本」。內閣接到折本後,須當面向皇帝請旨。

自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成立後,內閣大學士果真成了擺設了嗎?

清代的內閣大學士雖沒有明代那麼權重,但皇帝在很多重大事務上並不直接批答本章。而只是在內閣大學士提出意見的基礎上,才做決斷,皇帝的個人意見還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是一種程序運轉下的產物,因而大學士所起到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清代漢大學士一般也要求是翰林出身,有清一代大學士共119人,其中翰林出身者達101人,進士出身者17人,舉人出身者僅左宗棠一人。足以說明,清代對大學士要求還是很高的。

自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成立後,內閣大學士果真成了擺設了嗎?

雍正七年,清廷設軍機處,閣臣參與機務之權逐漸轉移。不過閣臣票擬之權一直未變,只是中樞權力被分割為二,即閣臣票擬本章,負責庶務(一般事務),軍機大臣擬發諭旨,承辦機務(重要政務)。不過,軍機處是個臨時性的辦事機構,歷任軍機大臣中也有許多人是大學士兼任,因此,名義上內閣大學士仍是百官之統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一和尚無官無品,可所到之處地方官視其為王公,極盡拍馬之能事
雍正殺兄弟兒子毫不手軟,偏偏此人下不了手,到了刑場還特旨免死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