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策的以誠待人之巧用太史慈(為人處世篇)

孫策的以誠待人之巧用太史慈(為人處世篇)

原標題:孫策的以誠待人之巧用太史慈(為人處世篇)


領導者若想得到人オ,一定要採取主動,示之以誠,用誠心去感化下屬。「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以赤誠之心待人,オ能得到下屬忠心的回報。

所謂:「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只要有至誠之德,萬物都可以被感化,何況是人。「至誠如神」,只要以至誠行天下,就會如有神助,以之育物,則萬物興盛;以之取人,則人人盡其精誠,傾其智力來輔佐。



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有至誠之心,即便是頑石也會點頭。


三國時期的孫策是稱雄一世的豪傑,他用人時,講究「赤誠待人」,從而換來很多人的耿耿忠心,太史慈就是一例。


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孫策發兵襲擊太史慈,太史慈兵敗,被孫策俘虜。孫策知道太史慈是賢能之人,因此並未計較三年前雙方在神亭一仗自己被他打敗的恥辱而是親自為太史慈解去繩縛,執手慰問,並坦誠地表達自己求賢的心情:「今日幸得君,願與足下共圖大事。久聞卿有烈義,為解孔融之危,冒死求救於劉備,深為敬佩。卿誠為天下志土也。但投靠未得其人,我願做足下知己,請不要擔心在我處不如意。」



孫策以誠相待太史慈,傾吐肺腑之言,然後任命他為帳下都督,在收兵班師時,又讓太史慈充當先導。這樣一番感情攻勢之後,太史終於被孫策的誠心打動,答應在孫策帳下效力。


當時,刺史劉繇病死豫章,所部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這對孫策來說是一個絕好時機,若能爭取到這些人馬,那自己的實力將會迅速增強。那麼究竟該讓誰去完成這項任務呢?由於劉繇生前與太史慈是好友,因此孫策決定派太史慈前去。太史慈見孫策如此信任自己,決心不辜負其所託,前去豫章招安,並說:「慈有不赦之罪,將軍量同桓、文(指齊恆公、晉文公),當盡死心報德。今並息兵、兵不宜多,將數十人足矣。」同時約定兩月之內一定回來,之後整理行裝,打點人馬而去。


孫策在任用人才上可謂相當有遠見卓識,常人都料定太史慈此去肯定不會回來,結果只能是自己又多了一個敵人。而孫策力排眾議,他首先明白太史慈的為人,認定他是「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是內心「秉道義,重言諾」之人;其次,他知道以自己的情感攻勢作用於這樣的人必能以誠換誠,得到太史慈的忠心。



果然不出孫策所料,太史慈按期返回,不辱使命,安撫了劉繇的部下,充實了孫策的實力。孫策也因此更加重用太史慈,視其為自己的左膀右臂,與之共謀大業。


古人常常強調以誠待人,以德服人。用崇高的道德來感化人,替人排憂解難,就會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提高自己的聲望。這樣會有更多的人依附到周圍。中國人最講究以誠待人,講究知恩圖報。


受人滴水之恩,當思湧泉相報」,領導者若能以真誠待我,我又怎能對他要手段呢?因此領導者若想得到人オ,一定要採取主動,示之以誠,用誠心去感化下屬。「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得人莫大於得心,以赤誠之心待人,オ能得到下屬忠心的回報。



只要與下屬肝膽相照、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交給下屬,與下屬榮辱與共、生死相依,急其之難、救其之危,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就一定能感動部下的肺腑,撥動部下的心弦,使他們願意真心地為你的事業效力,心甘情願地向你散開心扉。這又何不是當今社會的處世之道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卿天佑 的精彩文章:

楚莊王的三年韜晦之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TAG:王卿天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