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熟悉的旋律,那些經典軍歌中有這些歷史記憶……

熟悉的旋律,那些經典軍歌中有這些歷史記憶……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宗禾君

近日,由CCTV-7推出的大型音樂文化節目《我愛唱軍歌》正式收官,在節目播出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軍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給人的積極向上、昂揚奮進的強大力量。在抗戰年代,歌曲更是振奮人心,鼓舞人們前進的重要力量源泉。

聆聽那些我們所熟悉的經典軍歌,那高亢的旋律、昂揚的鬥志如今依舊令人心潮澎湃。它們早已超越了歌曲本身,裡面包含著的,是時代的奔走呼號,是無數愛國志士的激情吶喊。

讓我們走進這些經典軍歌的歷史記憶,探索它們不朽的秘密……

《黃河大合唱》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每每聽到《黃河大合唱》高亢激昂的旋律,流淌著中華民族血液的兒女們總能熱血澎湃。

紙和筆,一個小窯洞,兩斤白糖,六天六夜。不朽的經典之作誕生了。

這是冼星海在上海(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1935年,冼星海從巴黎畢業回國,決定用音樂參與抗日救亡運動。他先到上海,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然而好景不長,隨著上海被佔領,冼星海又面臨著何去何從的抉擇。1937年10月,應周恩來等人的邀請,冼星海從上海來到武漢,後來武漢淪陷,他輾轉到了延安。到了邊區,正趕上進行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很快,他的首部大合唱作品《生產大合唱》創作完成。但他依舊希望能在中國民樂的基礎上融入西洋音樂,創作出中西合璧的民族大合唱。

青年詩人光未然的到來即將促成一個經典曲目的誕生。1939年的一個晚上,冼星海與抗敵演劇三隊的同志探望因為骨折正在修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光未然是冼星海在上海時認識的老朋友,兩人合作過多首歌曲。光未然就著桌前的油燈給大家朗誦了一首自己的新詩作《黃河吟》,靈感來源於他兩渡黃河,以及在黃河邊行軍打仗的親身感受。朗誦完畢,窯洞內掌聲四起,也讓冼星海產生了創作的衝動。隨後,冼星海和光未然商量,把《黃河吟》改寫成八首樂章組成一個大合唱,並最終命名為《黃河大合唱》。

光未然和冼星海。

開始創作時,冼星海感冒了,他的妻子錢韻玲,為丈夫準備了一塊小木板,冼星海就坐在炕上寫。儘管發著高燒,冼星海的創作卻沒有受到影響,他一邊唱一邊寫,不知不覺寫了60多頁手稿。在創作最辛苦的時候,冼星海沒有別的要求,只希望妻子為他做一些「甜點」激發創作靈感,但當時的延安哪裡有什麼「甜點」可吃,錢韻玲就想,實在不行,就買點白糖蘸著吃吧。但找了一圈也沒有買到。後來光未然知道了,特意託人借來二斤白糖給冼星海送了去。創作的時候,冼星海每創作幾句就抓一把白糖放到嘴裡,然後又飛快地在紙上寫下了一串音符。冼星海思如泉湧,創作出了中國音樂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

《黃河大合唱》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黃河大合唱》是糖水化成的美妙樂曲。為了儘快完成《黃河大合唱》的創作,冼星海拖著病體,整整熬了六天六夜,1939年3月31日,一部不朽的經典之作《黃河大合唱》誕生了。

冼星海的努力讓抗敵演劇隊的同志們激動不已,大家開始加緊排練。首演那天,陝北公學禮堂座無虛席,合唱團的隊員們脫去了棉襖里的夾衣,精神百倍全情投入,彷彿真的化身成了黃河的船工,在與那驚濤駭浪搏鬥,台下的觀眾也激動得把手都拍疼了。

1939年4月末的一天,冼星海接到了中共中央通知,讓他在5月11日舉辦的魯藝建校一周年紀念晚會上,演出《黃河大合唱》,毛主席也要參加這次活動。冼星海又激動又擔憂,雖然《黃河大合唱》的首演非常成功,但冼星海卻依舊覺得演出整體氣勢上還弱了些,他認為是伴奏的樂器不夠造成的。但在物質匱乏的邊區,要想組織一個完備的交響樂隊,根本不可能。當時距離演出只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為了營造黃河的大浪滔滔,打擊樂器不可缺少,演出前,冼星海就讓人將魯藝學院的勺子、叉子收集起來,裝在瓷缸里備用,並讓人演出的時候看他的手勢,他手勢一做,就抱著瓷缸拚命搖,讓「嘩啦啦」的聲響伴著管弦鑼鼓齊鳴,發出呼嘯奔騰的浪濤吼聲。

冼星海(前)指揮魯藝學員演唱《黃河大合唱》 資料圖片

1939年的5月11日,魯藝建校一周年紀念晚會拉開了帷幕,當毛主席走進禮堂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冼星海穿著灰布軍裝,綁著綁腿上場指揮。演出快要結束的時候,毛主席激動得站起來鼓掌,連著喊了三聲「好」。

《黃河大合唱》演出的巨大成功,讓它成為了延安各大演出和晚會的保留節目,毛澤東用它招待了美國記者斯諾、愛國華僑陳嘉庚等。到延安參觀訪問的美國女作曲家霍夫曼觀看後演唱後敬佩地說:「中國這個巨大的不可抵禦的中華民族,正像一個猛獅發出怒吼,這吼聲預告著一個新中國將誕生。」

冼星海

這首歌不僅受到延安軍民廣泛的讚揚和歡迎,還通過全國各地來延安參觀學習的人,廣為傳播。當時,油印歌本供不應求,不少人用手抄的方式,將《黃河大合唱》帶出延安。它在抗戰時期是一面旗幟,更吹響了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號角,時至今日唱起,仍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萬眾一心不可戰勝的力量噴薄而出,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而冼星海也做到了他曾經的誓言:「我是一個音樂工作者,我願意擔起音樂在抗戰中偉大的任務,希望著把洪亮的歌聲震動那被壓迫的民族,慰藉那負傷的英勇戰士,團結起那一切苦難的人們。」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向前!向前!向前!

1988年7月25日,對中國人民解放軍來說是意義重大的一天,因為,他們有了屬於自己的鏗鏘旋律。這一天,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專門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簽署命令,將它正式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為什麼是這首人們耳熟能詳的進行曲?這與它背後的故事不無關係。

資料圖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向全國發表了堅定的抗戰宣言。一時間,全國各族人民心向延安,大批愛國青年和進步學生,懷著抗日救國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熱情奔赴延安。身背曼陀羅和小提琴的朝鮮青年鄭律成也在其中。鄭律成出身在朝鮮,他的幾個哥哥姐姐都很早就來到中國,在中國參加了黃埔軍校,參加了北伐戰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3年春,鄭律成也來到了中國,後來到了延安。當時的延安雖然生活艱苦,但人們內心的激情浪漫卻難以抑制,鄭律成也充滿了創作熱情。

資料圖

1939年,鄭律成經人引薦認識了一個被稱作「博士」的人,也就是公木。公木為人誠懇,又寫得一手好詩,「博士」這個稱謂也由此而來。兩人的性格都很靦腆,但這兩顆火熱的心碰撞到了一起——因為共同的目標。一個作曲家,一個詩人,他們決定共同為八路軍歌唱。之後,鄭律成常常催促公木作詞,並且向不太懂音樂的公木普及關於音樂的知識。公木因為工作繁忙常常沒空寫,鄭律成就把公木平時寫的手稿翻了個遍,把能找到的詩都給點綴上了音樂。

1939年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廣為流傳,鄭律成很受鼓舞,他向公木建議也一起寫個大合唱。他們商量後決定,就寫八路軍,寫八首歌。公木在作詞上不是科班出身,於是便一直向鄭律成討教。每寫一點就拿給鄭律成看,兩人討論過後又反覆修改,直到兩人都滿意了才行。不到十天,公木就創作出了《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快樂的八路軍》《炮兵歌》《騎兵歌》《衝鋒哥》以及《軍民一家》七首歌詞,加上之前創作的《子夜崗兵頌》,完成了和鄭律成一起創作八首歌的約定。

鄭律成和公木。

雖然不到十天公木就寫出了七首歌的歌詞。但一開始他是犯難的,他希望歌詞中能充分表現八路軍戰士的英雄氣概,但他腦海里的畫面還不足以讓他寫出令人滿意的作品。而就在他無從下手的時候,平型關戰役的場景突然出現在了他的眼前。他心情激動地寫下了「一旦強虜寇邊疆,慷慨悲歌上戰場,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的詩句。

拿到歌詞後,鄭律成興奮不已,立即開始譜曲。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延安艱苦的條件下,沒有鋼琴也沒有手風琴,鄭律成便搖頭晃腦地哼唱,打著手勢,把能發出聲響的物件都用上:桌子、椅子、木頭、石塊……這些都是鄭律成譜曲用的樂器。他還會哼出調子給公木聽,公木覺得好,便記下來,若有意見便重新創作。就這樣,經過兩人嘔心瀝血的琢磨,最終《八路軍大合唱》的全部編曲完成了。之後鄭律成便開始教唱,那時,四處都能聽到「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像太陽」的歌聲。

鄭律成教唱《八路軍大合唱》。

《八路軍大合唱》在延安演出之後得到了中共中央領導們的熱烈讚揚,而且,歌曲不僅在延安的山嶺間回蕩,還傳唱到了前方,傳唱到了各個根據地。《八路軍大合唱》中的《八路軍進行曲》旋律渾厚深沉,歌詞蘊含了無窮的力量,把八路軍為民族解放奮鬥的精神,用鏗鏘有力、熱情奔放的語言表現了出來,激勵抗戰時期人們英勇殺敵,歌曲成為了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抗日民族戰爭轉變為人民解放戰爭,八路軍發展為人民解放軍。1946年,《八路軍進行曲》被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並把原歌詞中大多具有抗日戰爭年代背景和色彩的歌詞做了改動,但它依然是進軍的號角,描繪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形態。

《八路軍進行曲》被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從1939年誕生到幾經修改最終確立,這首歌伴隨著人民軍隊的成長和壯大,也見證了人民戰爭的勝利。戰爭年代它傳唱於大江南北,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一路向前;和平時期,它雄壯的旋律同樣詮釋了人民軍隊的光輝形象。

《新四軍軍歌》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葉挺獨立團英勇善戰,不怕犧牲,戰功卓著。這個團所在的第四軍收到人民群眾贈送的「鐵軍」盾。

抗日救國的前線,有一支部隊所向披靡,被人們稱為「鐵軍」。屬於它的《新四軍軍歌》用豪邁的歌詞,書寫出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用嘹亮的歌聲,傳頌著永不磨滅的戰鬥精神。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方八省14個地區的紅色游擊隊,改編成為了新四軍,由葉挺、項英領導,吸引了許多愛國人士,也包括了一批知識分子。這批知識分子的到來,提升了部隊的文化生活,創作了許多抗日救亡戰歌。1939年2月23日,周恩來受中共中央委託,前往皖南雲嶺新四軍軍部視察,也奏響了《新四軍軍歌》誕生的前奏。

年輕時的陳毅。

就在周恩來抵達的第二天,新四軍為周恩來舉辦了一場歡迎晚會。嘹亮的歌聲此起彼伏,從江南前線回來的陳毅也被拉上台唱歌,他用法語高唱了一曲《馬賽曲》,歡迎周恩來這位與他一起留法勤工儉學的老同學、老戰友,他的演唱將晚會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大家聽後都紛紛感慨,要是新四軍也有一曲自己的《馬賽曲》該多好。

後來在軍部首長的討論會上,大家提出,應該創作一首軍歌來鼓舞士氣,振奮全軍。周恩來提議,將這個重任交給陳毅。陳毅的父親是個文人,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尤擅書法。受父親的影響陳毅自然興趣廣泛,年輕時因五四運動又開始追求新文學、新詩、新小說。加之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因此學識頗豐。他好詩文,每有感慨也必以詩來表達,即使在生死存亡之際也掩不住詩興,曾經在被國民黨軍隊大圍剿的生死關頭寫下「絕筆詩」《梅嶺三章》,他的詩賦才華和無畏氣概在其中展露無疑。

《梅嶺三章》

在接受委託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陳毅在繁忙的作戰間隙構思了歌詞。他寫了新四軍繼承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和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前後十餘年的光榮傳統;寫了新四軍的政治信仰、作戰方針、軍民關係等。歌詞共3段,35行,名為《十年》,裡面這樣寫道:「光榮的北伐行列中,曾記著我們的威名。我們繼承著革命者受難的精神,在南國的羅霄山,鍛煉成為鋼鐵的孤軍。這裡有革命的反帝的歌聲爛漫,飄揚海外、散播農村。我們送出了抗日先遣的萬里長征,我們留下來堅持鬥爭,招引那民族再團結,雄雞破曉,偉大的抗日之聲。」

但是,我們現在聽到的《新四軍軍歌》並不是這個歌詞。原來,當年陳毅創作完成的詞被送到軍部後,在項英的主持下,軍政治部的人開始對初稿進行了認真的討論研究和修改,將內容精鍊,同時突出了向敵後進軍的思想,形成了如今廣為傳唱的《新四軍軍歌》。為了集思廣益,大家還把初稿和改後歌詞都在《抗敵》雜誌上刊登,以聽取意見。陳毅後來知道了歌詞的修改,看後表示同意,歌詞這才最終確定。「陳毅原詞、集體改詞」就是《新四軍軍歌》歌詞作者的最適當表述。

何士德

歌詞已定,曲子請了當時年僅29歲但已是國內知名作曲家的何士德來譜。何士德1939年來到了皖南新四軍軍部,在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和文化隊從事音樂工作,被新四軍將士們譽為「我們自己的音樂家」。他拿到歌詞後,立刻感覺到這首歌寄託著全軍將士的希望和寄託,於是冥思苦想,很快譜出了第一稿——一首具有民歌小調風格的曲子。何士德後來回憶說,他動手作曲前考慮到廣大指戰員多數是南方農村來的,他們唱慣了南方的民歌,且紅軍唱的也多是民歌風格的革命歌曲,於是就嘗試著用接近民歌風格的曲調譜了第一稿。曲子譜好後進行了試唱,袁國平和朱鏡我在聽後覺得流暢悅耳,但是戰鬥性不強,在民族存亡的緊急關頭,新四軍還是需要高昂雄偉的曲調。同時,新四軍軍部政委還向何士德轉達了一項具體重要的意見,歌詞第一段的最後一句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一定要重複兩次。後來何士德又修改了兩次,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新四軍軍歌》。

《新四軍軍歌》

在新四軍軍歌歌詞中寫道:「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鬥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說明新四軍這支隊伍與北伐戰爭以及北伐戰爭中的革命隊伍有著不解之緣。當年北伐軍攻佔武昌後,由於葉挺獨立團的英勇善戰,不怕犧牲,戰功卓著。1927年1月,這個團所在的第四軍榮獲人民群眾贈送的「鐵軍」盾,葉挺對獨立團的將士們說:「我們為什麼能夠建立這樣的偉大的戰功,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獨立團是共產黨的軍隊,因為有了共產黨,我們才能成為鐵軍。」這是葉挺堅定理想信念的體現,也是「鐵軍」精神的核心。

資料圖

八年抗戰,新四軍進行了兩萬四千餘次戰鬥,斃傷俘日軍、偽軍47萬多人,自己也做出了重大犧牲。而這支《新四軍軍歌》雄壯激昂的歌聲,匯成了強大的聲浪,響徹華北華中的戰場,一直陪伴著這支「鐵軍」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中國軍網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