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田園與詩歌,一場輕奢的「美國夢」

田園與詩歌,一場輕奢的「美國夢」

圖/圖蟲創意

小城來了一群美國田園詩人

文/陶林

本文首發於總第878期《中國新聞周刊》

在家鄉小城參加了一個中國和美國的田園詩人交流活動,主題是「當陶淵明遇到梭羅」。這真是「關公戰秦瓊」,充滿了彼此的誤讀。

誤讀就誤讀吧,大家跨越太平洋,以詩歌的名義一起偷得浮生幾日閑總是美好的。

客人們都來自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是應國內高校和文聯的跨文化交流之邀而來。新英格蘭的高校曾多次創設駐校寫作、訪學計劃,邀請中國的詩人、學者赴美交流。此番國內提供資金,請他們跨洲越海而來,算是來而不往非禮也。

「新英格蘭地區」是指美國老牌殖民地六個州,緬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希爾州、馬薩諸塞州、羅德島州和康涅狄格州。

我們所了解的早期美國文學作品,幾乎清一色是對這一地區的描繪,著名的有霍桑的小說、愛默生和梭羅的散文隨筆。

這裡無論是GDP還是消費水平在全美都首屈一指,屬於美國的「北上廣深」。哈佛、耶魯、麻省理工、波士頓大學等一大把美國排名前50的學校都集中在這一區域,絕對是全球莘莘學子心中的聖地。簡而言之,是清教徒文化最濃的傳統白人精英地區。

果然,受邀而來的十來位詩人、學者都來歷不凡,或是名校畢業,或是在名校任教。在第一天的交流中,詩人們說起各自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遼遠的曠野、茂密的山林、星羅棋布的冰切小湖(梭羅的瓦爾登湖就是其中代表),還有就是無邊無際的風雪。

新英格蘭地區在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迎風坡上,降雪特別多,隨便一場雪都是一人高厚的雪牆。其實,中國人對那地方並不陌生,我們在「古裝」美劇和美國恐怖電影里看到的大雪皚皚的沉鬱風光,很多都發生在新英格蘭。

有位叫做蘇珊的女詩人,有座50英畝的大農場,周圍很遠都沒有鄰居。用她的話是:「因為沒有鄰居,所以才有孤獨的田園詩。」

有位哈佛畢業的80後詩人亨利,立志做梭羅轉世,自己建了個20平方米的小木屋獨居深山三年,飲泉水,吃山物,用太陽能發電。

到了第二天,檯面上的交流儀式都完了,我私下問一位健談的詩人戈爾丁女士,新英格蘭的詩人們都是這麼詩意地棲居的嗎?她說:「哪裡啊,蘇珊是老富人了。我們都住在城裡,有田有地的只是少數。新英格蘭高校很多,教育和文化水平遠超於美國其他地區,商業競爭激烈,功利得很!在你們中國,覺得做個農民十分辛苦,我們卻十分奢望。

田園令人嚮往,那就偶爾搞點諸如「莫納諾克山靈修」之類項目,有點像我們國內的禪修旅遊。

有點對不起美國田園詩人們的是,即便在這黃海之濱的三線小城裡,也看不到一點陶淵明筆下雞鳴桑樹巔的影子,相反到處是高樓和汽車,比美國還美國。

我們只有帶他們去灘涂邊的人工防風林里,算是田園了一把。此外,還安排古琴表演、民俗古鎮一日游、茶藝展示之類的,把「符號化的中國」盡量展示了一番。

美國人明顯很習慣中國了。

桌餐招待,人人都使用筷子,也沒有人提出分餐。大家享用著中國淮揚美食,全程津津有味。到晚上,一伙人找酒吧喝酒,喝嗨了,就完全無問東西了。

我跟他們坦白,自己雖然是個中國業餘作家,可夢想卻是有朝一日能像劉慈欣先生那樣,作品在美國大賣。美國朋友們報以人艱不拆的謎之微笑。

一位名叫馬克龍的教授說,即便在經濟發達的新英格蘭,詩人們都沒有什麼錢。「像你一樣,很多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沒有任何政府扶持,也沒有什麼文藝基金支持,都是志願服務,小範圍集會。大家都有討厭的BOSS、煩人的業績、沉重的稅負——這就是現代生活。

他說的倒也是實情,全世界各國唯有美國不設官方的文化部門,更不會像諸如德國等歐洲國家,大把的基金補貼在文化方面。在實用主義、重商精神的美國,田園與詩歌其實是一場輕奢的「美國夢」。

封面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圖蟲創意 x 正版圖片聯盟 x 中國新聞周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媽,速食麵真的沒有毒!
粉色平壤:馬卡龍色彩里的宏大敘事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