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宮裡的門匾上竟然有支斷箭,為什麼二百多年過去仍無人敢拔?

故宮裡的門匾上竟然有支斷箭,為什麼二百多年過去仍無人敢拔?

原標題:故宮裡的門匾上竟然有支斷箭,為什麼二百多年過去仍無人敢拔?


北京的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城,想必去過故宮的朋友會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事情,在故宮的隆宗門的牌匾上竟然插著一支斷箭,這是為何?


要知道,隆宗門位於故宮乾清門前廣場西側,與東側的景運門相對而立,面闊5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單昂三踩斗拱,徹上明造,梁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明間及兩次間闢為門道,門扉設於後檐金柱處。門道內外設礓磋慢道以便車輿出入。



門內北側為軍機處值房,門外正西為慈寧宮。此門是內廷與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是緊靠皇帝住所的一處重要禁門,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使王公大臣也不許私入。


這樣一說,您是不是覺得更奇怪了,這麼重要的一個位置,怎麼會怎麼會有支箭射到門匾上呢?並且,在故宮這樣一個皇家禁地,除了守衛皇城的侍衛,是不允許任何人帶兵刃進出的。為何獨獨在隆宗門的門匾上插著一支斷箭,並且在經歷里兩次翻新之後,卻一直沒有人拿下來呢?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要說起這支斷劍,咱們得從嘉慶年間說起,咱們都知道清朝是滿人執掌天下。當年,在漢人占絕大多數的中原地區,這被視為異族入侵,所以清朝建立之初,反清復明的呼聲就很高。雖然後來經歷了多年的努力,政治局勢終於穩定下來,而且製造了「康乾盛世」,然而在所謂的「盛世」之下,實際上潛伏著巨大的危機。


在嘉慶即位後,不得不面對危機四伏的政局,再加上貪官橫行、自然災害等原因,致使階級矛盾不斷尖銳,農民起義烽煙四起、如火如荼。其中,北方有一個打著宗教團體旗號的起義組織,叫做天理教。這個組織又稱榮華會、白陽教,是清初創立的白蓮教支派之一。



本來在最早的時候,白蓮教徒是不殺害任何的生物的,每天吃齋念佛,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但是後來慢慢的就到了清朝的時候,變成了明間的一種力量,雖然在清朝政府的激勵壓制下,但是力量還是越來越大。到了嘉慶的時候,這一股力量已經變成了一股明間的起義力量了。

等到了嘉慶十八年的時候,天理教準備起事,計劃由林清負責率軍攻入紫禁城,佔領北京;李文成、馮克善率部從河南、山東北上接應,打算一舉推翻清朝統治。



他們趁著嘉慶帝外出打獵,紫禁城的護衛幾乎都去保護嘉慶帝了。於是,林清就率領二百教眾喬裝潛入北京城,分別攻打東西門,由於東門有人接應,所以很快的攻進去了,但是西門卻還是有一段時間沒有攻下去。


等著天理教的人攻打到了隆宗門的時候,無論自己人怎麼在外叫裡面就是沒有人去開門。即使準備了很充分的弓箭,這個時候也打不開。天理教與清軍在隆宗門外進行了一場廝殺,最終還是因為實力有限而不敵。而隆宗門上的那支箭,就是那時留下的。至於為什麼不把這支箭拔下來呢,嘉慶皇帝有自己的打算!


當時有大臣提出過建議,因為一支斷箭插在牌匾上既影響美觀,也是清廷的恥辱,畢竟都讓人打到家裡來了,還不夠恥辱嗎?可是嘉慶皇帝不讓拔,說要留著它警戒後世!


儘管天理教民變沒有嘉慶初年川陝白蓮教民變的規模,但其深入皇宮的事實確實讓滿清政府感到驚悸不安。嘉慶希望這個箭鏃能夠對給後世子孫們提供一些警戒,讓他們保持一種緊迫:務必寬仁愛民,勿為害民之虐事。並且下令,有誰敢私自拔下隆宗門上的斷箭,立斬不饒。就這樣,這支箭一直保留到現在,二百多年過去了,門匾上的箭頭還在!



嘉慶皇帝的以恥辱過往來警醒後人的做法固然是正確的,只可惜清後期的皇族成員早已將老祖宗的這一訓誡拋至九霄雲外,導致後來各種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由此可見長輩的教導對後輩的影響作用不太明顯,而成長環境則是對孩子未來幫助最大的福蔭。皇姑里、沈師旁、低密社區、文化品質住宅—美的瀚悅府,預鑒高端圈層,期待與你為鄰。


*本平台部分圖片及資料來源或改編自互聯網,主要目的在於信息分享,讓更多人獲取所需資訊,圖片版權方未能找到,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權益或版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本平台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宸邦帶你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蒙古軍隊西征歐洲,不帶糧草卻能行軍數月,其中有什麼秘密?
楊廣的皇位真的是弒父得來的嗎?

TAG:宸邦帶你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