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廈門發現清代古墓,墓主是明代人,墓中挖出……

揭秘!廈門發現清代古墓,墓主是明代人,墓中挖出……

原標題:揭秘!廈門發現清代古墓,墓主是明代人,墓中挖出……


挖掘機師傅挖出一塊石頭


沒想到石頭後方露出一塊墓志銘!



11月24日

在同安新民鎮鳳南農場土樓村院前里


新福廈鐵路八標段廈門北第二動車所施工現場


發現了一處古墓!



這是什麼年代的古墓?


古墓內究竟有什麼?


一時間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


近日


經過考古人員的一番努力


這座古墓的故事也得以揭開


施工過程中發現古墓


11月24日下午3點多,位於新民鎮鳳南農場土樓村院前里的新福廈鐵路八標段廈門北第二動車所施工現場,一名工人正進行挖土作業。


「挖開一塊石頭後,後面的墓志銘就露出來了。」中鐵四局現場施工方負責人曾慶釗告訴記者,他們立即停止施工,保護現場,並向新民鎮鳳南農場、同安區文體廣電出版局、公安部門等彙報了此事。隨後,市、區博物館工作人員、考古人員等來到現場,進行了勘察和研究


據考古人員介紹


這是一座呈「凸」字形


清代三合土墓廓磚室墓


寬3.9米,通進深4.74米



▲市、區博物館工作人員開棺考古。

前日


經過考古人員一番努力


墓葬被打開


可以看到,左邊男墓主的古屍形態完整,身上還有水銀,活像一尊木乃伊,官補上還可看到獸形圖案



▲男墓主的官補


右邊女墓主及其所穿衣物已經風化,但蓋在其身上的絲綢尚未完全風化,且觀音圖像基本清晰可見



▲蓋在女墓主身上的絲綢仍尚未完全風華


墓志銘解開墓主身世

經考古人員測量


出土的墓志銘題為


「明賜進士廣西憲副海若劉公


暨配恭人林氏合葬誌銘」


高0.6米,寬0.59米


墓志銘旁還有供桌、椅子等隨葬明器



▲墓志銘及隨葬明器等出土。


廈門市博物館考古部研究員鄭東介紹


墓志銘上的內容解開了墓主的身世之謎:男墓主生於隆慶戊辰年,卒於崇禎壬申年,享年65歲;女墓主生於隆慶壬申年,卒於萬曆甲寅年,享年43歲,安溪龍門人。夫妻兩人可能育有1個兒子、3個女兒,其中1個女兒與林一材聯姻,「兩戶人家堪稱名門望族,門當戶對」

但這一夫妻合葬墓的下葬時間


清順治十一年


墓志銘落款為其子孫



鄭東


可以認定這是一座明朝人的清代夫妻合葬墓,但為何會延遲到清代才合葬,原因還有待進一步考究。



墓志銘題中的「海若劉公」指的正是劉夢潮。據《同安縣誌》里的《鄉賢錄》記載,劉夢潮字國壯,號海若,明代同安縣人。從墓志銘所述,劉夢潮50餘歲才中進士,明朝官至廣西按察副使,相當於現今的廳級幹部。


而劉夢潮的父親劉存德也曾任浙江按察副使。據《同安縣誌》記載,劉存德,字至仁,號沂東,先後任浙江道御史、松江知府、浙江按察副使、廣東海道兼番市舶提舉司。


出土文物有助研究


「沒想到出土了這麼多珍貴的文物,


幾乎囊括了文房四寶。」


擁有30多年考古經驗的鄭東很是欣喜



在男墓室,鄭東等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本線裝古書「這是我第一次在廈門地區的明清古墓中發現保存完整的線裝古書。」後期,考古人員將對線裝古書進行保護性處理,再進行深入研究。


第二件讓考古人員驚喜的事是,古墓中還有一個漆硯盒。雖然漆有些剝落,但打開後可以看到硯台上刻著「萬曆丁巳孟秋採端溪之紫雲命工仿古割制」,旁邊還有毛筆和墨。 鄭東說,硯台形狀漂亮,至今仍可使用,「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說明這一出土的硯台品質好」。


考古人員還在女墓室發現了一把完整的摺疊扇「扇柄柄端的佩飾是琥珀墜,品質高。」考古人員表示,在做好保護性舉措後,他們將進一步研究。


鄭東表示,接下來,市區兩級的考古人員將繼續對墓志銘、線裝古書等文物做進一步研究,「特別是墓志銘,內容豐富,且涉及當時的歷史、名人等概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有助於進一步研究廈門地方史」


來源:海西晨報

編輯:楊韻、賴旭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廈門網 的精彩文章:

TAG:廈門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