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起底假證章黑色產業鏈:一次賺數百元,部分審核單位「放水」

起底假證章黑色產業鏈:一次賺數百元,部分審核單位「放水」

來源:新華社

作者:新華社記者謝櫻

僅需幾元錢的成本,制出假證賣出幾百元。居民身份證、出生醫學證明、專業英語等級證、駕駛證等各種證件應有盡有,讓人觸目驚心……

近日,湖南省婁底市公安局查破一起依託互聯網的假證制售案件,繳獲半成品、成品假證件上百萬件,一條跨安徽、浙江、上海、廣東、重慶、湖南等20餘省份的假證件制售產業鏈隨之浮出水面。

「只要給他一本真的,就能做出一本假的」

2018年3月,在安徽亳州的一次國家英語專業八級等級考試上,助考人員李某使用了3張假的居民身份證被查獲。之後,警方在其住所還發現1枚假的派出所公章。讓警方感到驚訝的是,這3張假身份證上,居民信息、防偽圖案詳細清晰,幾乎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警方經過調查發現,這3張假身份證和公章,是通過微信平台購買,賣家位於湖南省婁底市。

在獲知這一線索之後,公安部立即掛牌督辦此案,並將案件交由婁底市公安局承辦。警方通過細緻摸排,一名劉姓男子出現在偵查的視野中。

「為了作案更為隱蔽,這名劉姓男子每天騎著摩托車穿梭,親手把製成的假證成品一個個交給下家。」婁底市公安局婁星分局辦案民警肖偉輝說。

位於婁底婁星區一個居民房的劉某家裡,堆積如山的半成品假證讓人觸目驚心。一沓沓的假證半成品、模板中,包括身份證、駕駛證、新舊版的出生醫學證明、各類專業技術職務證明等,甚至還有各個省份的高校畢業證。

「我們查獲到的各種假證件半成品應有盡有,很多證件連新老版本、各地細節差異都有詳細區分。由於樣式、版本眾多,為了找尋方便,劉某甚至把各類證件按省份分別存放。」肖偉輝說。

不僅手中擁有各種各樣的證件半成品,制假人員甚至還能提供「來樣訂製」假證服務。「只要買證者能提供一份證件的真實原本,他們就能『依葫蘆畫瓢』做出一本假證。這些假證仿製得非常逼真,一般人僅憑肉眼根本無法辨別。」肖偉輝說。

層級分明、作案隱蔽的「暴利」行業

通過近5個月的偵查,警方逐步查明了這個由「原材料批發商」「原材料零售商」「制售假證、假章人員」三個層級組成的偽造變造買賣假證件、假公章的犯罪網路。

辦案民警介紹,該團伙在浙江省溫州市批發假證件的原材料,再發往婁底市的中間商。制假人員在中間商處零星購買原材料後,通過微信等方式同買證人聯繫業務和支付製作費用,製作完畢的假證件通過快遞寄送至各地買家處。

「買證人和犯罪嫌疑人之間不直接見面,都是通過網上虛擬交流聊天軟體傳遞信息。嫌疑人有的自己製作假證,也有的委託別人製作,以降低自己的犯罪風險。」肖偉輝說。

為了擴大銷路,這些制售假證、假章人員還在各省市的建築物牆體用記號筆寫下「辦證」字樣的牛皮癬廣告,甚至通過網路黑客攻擊政府、企業網站,在其子網頁下插入「辦證」的廣告,隨即大量的制假業務湧向湖南婁底市的婁星區、雙峰縣、漣源市的小作坊及圖文店。

在假證製作出來後,犯罪團伙再用一台「刻刀機」,就能「炮製」一枚假章。「這樣的假證成本低廉,賣價達數百元不等。」肖偉輝說。高額的利潤讓制假團伙沖昏了頭,一本本假證流向了全國20餘個省份。

8月17日,在婁底市公安局刑偵支隊、網技支隊牽頭下,由婁星分局主偵、聯手漣源、雙峰兩地公安機關合成作戰,從刑偵、網技、巡特警、派出所等警種、部門抽調警力330餘名組成50個抓捕組,對專案進行統一集中收網,共摧毀犯罪窩點49個,抓獲朱某華、譚某琳等犯罪嫌疑人62名,團伙主要成員全部歸案,當場扣押印表機、銀行卡、U盤、過塑機、裁切機等制證設備一批,以及大量假公章、上百萬本假證件,查破涉及全國各地制販假證案件數百起。

如何斬斷假證流通「生命線」?

記者了解到,做一本「假職稱」證件成本低廉,即使包含全套相關材料的印製成本也只要100元左右。因此對於一些培訓機構而言,只要做成「一單生意」就能賺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利潤遠遠高於正規的培訓。因此一些如建築類的培訓機構也和制假商家「勾聯」,成為售賣假證的「下家」。

成本僅幾元錢的假證,何以瞞天過海、招搖過市?肖偉輝介紹,類似畢業證書、身份證等證件,有網上查詢或內置磁條,即使假證再「逼真」也能通過一定的手段識別出來,但不少證件目前還缺乏有效的鑒別手段。

「更有甚者,在製作假證件之餘,還克隆了供假證件核查的『影子網站』、鑒別熱線電話,堂而皇之將其印在假證件之上,迷惑性很強,容易讓證件審核單位『中招』。」長沙優米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人事經理陳芳說。

肖偉輝認為,假證橫行也暴露了一些地方的相關單位部門,在組織考試、審核資格證件合法性等方面存在管理漏洞。比如組織考試不規範、監督複查機制不完善、從業資格檔案審查不完善等,給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機。「在一些場合,審核單位不會嚴格鑒別,或者有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使得假證在市場上『順行無阻』。」

「使用假證即便被查出來,違法成本也很低,這是造假『供需兩旺』的根本原因。」肖偉輝說,按照相關法律,買賣、使用假證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屬於刑事犯罪。「亟待加大使用假證的處置力度,堵住證件審核的『空子』,嚴防假證件破壞社會公平,挑戰誠信底線。」肖偉輝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搬點評、搶車票、「爬」隱私:「爬蟲」濫用成害蟲
無聲世界50載,有生之年夢還在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