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基因編輯實驗倫理審查迷霧重重,CCR5編輯技術無法完全避免染艾

基因編輯實驗倫理審查迷霧重重,CCR5編輯技術無法完全避免染艾

基因編輯實驗倫理審查迷霧重重,CCR5編輯技術無法完全避免染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11月26日,有媒體就「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進行報道。國家衛生健康委高度重視,立即要求廣東省衛生健康委認真調查核實,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和科學原則,依法依規處理,並及時向社會公開結果。

據了解,11月26日,有媒體報道《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引發公眾對該研究的安全性、倫理性的熱議,國內百餘名科學家聯名表示堅決反對。

對此,深圳市衛生計生委官方微信公眾號當日發布聲明稱,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啟動對報道中涉及的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倫理問題的調查。聲明稱,經查,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未按要求進行備案。後續有關調查結果將及時向公眾公布。

報道中一對雙胞胎於11月在中國降生,其父親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被人為修改,使其能抵抗艾滋病,完成這項「基因手術」的是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賀建奎副教授。消息引發軒然大波,此事是嘩眾取寵還是技術創新?其在倫理上是否可行?

基因編輯實驗倫理審查迷霧重重,CCR5編輯技術無法完全避免染艾

敲除CCR5基因也無法完全避免染艾

「您可能好奇我們為什麼使用基因手術去預防HIV,而不是去研究致命疾病。兩個原因,首先是安全,其次是在真實世界有醫療價值。」11月25日,賀建奎在Youtube發布的視頻中解釋自己為何修改CCR5基因預防艾滋病。

視頻共有5條,解釋了基因剪輯技術和倫理問題,但賀建奎並未展示可以驗證基因編輯成功的手段或方法。

賀建奎在視頻中稱,作為一名科學家和兩個女孩的父親,安全性是其關注的第一要點。「我們選擇被了解最充分的基因之一——CCR5,在天然變異的起始點準確切斷DNA。數十年來,許多臨床研究用藥物模仿天然變異,包括美國第一例基因手術臨床試驗,試驗被驗證是安全的。同時,抵禦艾滋病的基因手術需要儘可能簡單,簡單到僅僅敲除幾個DNA序列。」

對於賀建奎的研究,清華大學全球健康及傳染病研究中心與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教授並不認同。「不僅僅是激進,更是冒失,勢必會引起全世界嘩然。」張林琦表示,從技術上講,對健康胚胎進行CCR5編輯是不理智的。「CCR5基因對人體細胞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目前未發現任何中國人體內的CCR5基因是可以完全缺失的。」

賀建奎在視頻中稱,CCR5基因手術雖不適用於一般公眾,但可能對一些受影響或非常高風險的家庭有價值,保護他們的孩子免受相同的命運。對此,張林琦明確表示,從我國艾滋病防控策略角度看,目前母嬰阻斷技術非常有效,高達98%。

據悉,我國艾滋病母嬰傳播率從2012年的7.1%下降至2017年的4.9%,處於歷史最低水平。「經驗證明,HIV感染的父親與健康的母親,可以做到100%生育健康下一代,根本無需進行CCR5編輯。」張林琦說,更為重要的是,由於艾滋病病毒的高變性,雖然CCR5基因被敲除,也無法完全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

「此事一出,在國外也引起不小的波瀾。」身在國外的美國喬治美森大學吳雲濤教授說,一些國際同行給他發來了評價,對賀建奎的研究表示質疑。一些國外專家認為,即使基因編輯工作進行得很順利,沒有正常CCR5基因的人也面臨感染其他病毒(如西尼羅病毒)以及死於流感的更高風險。

吳雲濤表示,CCR5編輯技術並不能提供完全保護,還有其他亞型的艾滋病病毒可以感染人體。比如,感染X4病毒,可以加速CD4的消耗。「有研究指出,CCR5缺乏可能導致感染流感病毒等致命後果。」

截至記者發稿時,國內百餘名科學家聯名表示,堅決反對、強烈譴責人體胚胎基因編輯。

倫理審查迷霧重重

相比科學上的疑問,此事在倫理上引起的爭議更大。

一份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見諸網路。申請書上顯示,CCRS基因編輯項目起止時間是2017年3月~2019年3月,上面有醫學倫理委員會成員的簽名。

「從這張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上看,使用的是CRISPR—Cas9技術對胚胎進行編輯。該技術很有可能造成脫靶效應,這是科學界公認的。」吳雲濤說,一旦脫靶,對孩子未來的影響是不可預知的。「基因編輯技術在動物實驗上才剛剛起步,怎麼可以如此之快地運用到人體上?」

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總經理程珍表示,對於網上流傳的申請書,醫院不了解情況,實驗並不是在該院做的,孩子也不是在醫院出生的,醫院「目前正在調查核實」。

11月26日,廣東省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發布聲明稱,已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對該研究項目的倫理審查書真實性進行核實。

四川大學人權法律研究中心賈平研究員表示,近些年,各地醫院陸續建立了醫學倫理委員會,但目前缺乏統一的、具有較高法律層級效力的法律規範,「這會導致實踐操作中的一些問題」。首先,在缺少具備相關基因或遺傳學知識的專家委員的情況下,倫理委員會不應該做相關問題倫理審查。其次,應當明確參與審查委員的責權利,讓倫理審查的結果具備法律後果。「資本的介入和逐利讓問題變得空前複雜。」賈平坦言,對資本市場進行有效監管,保證倫理審查的獨立性,不是一個部門能夠做到的。

賈平說,國內目前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部門規章,用來規範基因編輯等行為,如《涉及人的醫學倫理研究指南》《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等。「但從法律角度而言,效力的層級比較低,在執法層面,尤其是罰則層面,執法能力不強,相關部門缺少『牙齒』。」

對於該研究的倫理問題,賀建奎在視頻中稱:「201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認為,這種類似於疫苗的疾病預防是符合倫理的基因手術應用。」但記者未查詢到相關信息。

引起輿論大波後,賀建奎目前尚未公開回應。本報記者多次撥打其電話,但對方均未接聽,本報將持續關注事件進展。

文/健康報記者 張磊 楊金偉 王瀟雨

編輯/ 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點擊下方圖標,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得了肩周炎怎麼辦?協和專家:急於鍛煉當心適得其反
大型公立醫院發展高峰會議·共築一流醫院|發展優勢學科,打造醫院品牌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