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學術大發展時代,歷史學學科建設如何開展?這些學者有話說

學術大發展時代,歷史學學科建設如何開展?這些學者有話說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其中,歷史學就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學術大發展時代。歷史學學科建設與理論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國歷史學工作者需要承擔起怎樣的時代使命?帶著上述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回應時代需求 解決現實問題

受訪學者在回顧我國歷史學40年取得的成就時滿懷激動和自豪。山東大學教授趙興勝看來,如同經濟領域所取得的奇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史學研究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和繁榮的歷史時期。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史學研究隊伍顯著壯大,史學生產力空前強盛;學術環境極大改善;學術成果極大豐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張小鋒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層面的重大史學工程,如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大典、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國家清史纂修工程、中華儒藏工程、邊疆研究工程、抗戰研究專項工程等項目的啟動和推進,對於歷史學相關領域的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動和牽引作用。曾侯乙大型墓葬、郭店楚簡、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葬等大量考古新資料的出土和發現,給歷史學研究者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大驚喜」。與此同時,歷史學領域不斷擴展,研究方法也得到交叉創新,如非文獻資料和口述資料得到重視並被利用,歷史學與各專門學科相互滲透並形成互鑒共贏格局。

伴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歷史學在回應時代需求並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了蓬勃發展。「我國歷史研究在回應現實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在關注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過程中形成連綿不斷的研究熱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左玉河舉例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要求史學界關注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問題並提供歷史借鑒,從而在史學界興起了研究中國西部開發史的熱潮;1998年的抗洪救災行動引起的新一輪治水高潮,要求史學界擔當起研究中外歷史上水患及其治理的責任,從而在史學界掀起了水利史研究熱潮;「非典」的襲擊引發了人們對醫療衛生問題的關注,瘟疫史、疾病史、公共衛生史研究隨之興起;伴隨中國工業化進程而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催生了史學界對於環境史、生態史的研究;邊疆問題引發了史學界對於中國邊疆史的研究;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史學界立刻給予學理支撐並做出積極回應,同時深化了對於中國古代與中亞關係史和海上絲綢之路史的研究。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歷史學呈現出在方法更新和研究積累方面都不斷走上更高台階的發展面貌。」四川大學教授陳廷湘表示,社會發展程度越高,社會問題越複雜、越廣泛、越深刻。歷史研究的興趣總是與現實問題高度關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提供更切近的歷史參照,成為中國史學界的新興大潮。

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

在取得了史無前例的輝煌成就的同時,中國當前的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歷史學應注重研究各民族國家實現社會現代轉型、發展社會經濟、參與國際事務、謀求民族國家利益的歷史進程,注重研究國際社會發展變化的規律與趨向,注重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提供智力支撐。」陳廷湘表示

歷史學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始終致力於以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作為今天的鏡鑒。趙興勝認為,當代史學界要紮實開展學術研究,深入總結中國五千年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陳廷湘也表示,歷史學者應秉持求真精神,通過深入研究,儘可能揭示歷史演進的客觀進程,取得規律性認知,為中國人民認識當代的發展道路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參照。

嚴肅的歷史科學還肩負著塑造民眾正確歷史觀的使命。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孟鍾捷看來,歷史學者需要樹立起為人民群眾寫歷史、講歷史的意識,用心學習古今中外歷史普及的各種途徑和方法,努力實現「專業研究與普及教育相結合」,為建構一種健康向上的公共歷史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趙興勝也表示,歷史學者需要承擔起普及歷史知識的光榮使命,以正確的歷史觀塑造共同的文化信仰,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軟實力。除了從事高深學術研究,歷史學者還必須努力探索各種輕鬆活潑、適合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播、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歷史教育形式。

在經濟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如何面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已成為史學界的研究重點。張小鋒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受到歐美中心主義思想的影響,國際史學界對中國歷史研究不夠。一些人對中國歷史本身的發展規律缺少了解,其闡釋常常陷入各種誤區,影響了各國民眾對於中國的認識。如何讓世界更加客觀、理性地認識和接受中國,是擺在歷史學者面前的重大時代課題之一。

趙興勝提出,歷史學者可以為經濟全球化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中國智慧與經驗。中華文明蘊含的獨特價值觀,如「天下大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互利共贏」等,對於構建新時期國際關係,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而如何發掘這些思想,實現從傳統到現代、從中國到世界、從理念到制度的轉變,則有賴於包括歷史學者在內的眾多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歷史學

2015年,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大會聚焦「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許多中國歷史學者在此次大會上嶄露頭角,彰顯了中國歷史學的學術貢獻。然而,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面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時代命題,我國歷史學者必須承擔起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歷史使命。

左玉河認為,一方面必須高度重視中國歷史學的優良傳統,將當代中國歷史學的根基建立在深厚的民族史學傳統之上;另一方面必須堅持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做出合乎邏輯的馬克思主義新闡釋,以促進歷史學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還必須強化當代中國的歷史學理論研究,儘快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歷史學理論體系並用以指導具體的歷史研究,這是今後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必然要求。

在趙興勝看來,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複雜的系統工程,唯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才能強化問題意識,提升思維水平,深化歷史研究,把握歷史事實和歷史規律。在外部環境方面,需要高度重視學術評價體系在學術風向轉變過程中的關鍵性乃至決定性意義,同時應深化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努力把「史無定法」的學術共識融入到人才培養體系中。張小鋒也提出,應破除哲學社會科學「以西為貴」的魔咒,構建科學的歷史學評價機制。

陳廷湘認為,就學科發展而言,中國史學界既需要保護和發展傳統優勢學科,也要培育新的學術增長點。歷史資料建設的不足仍然是歷史學學科發展和學術研究的重大制約因素,未來需要加大歷史資料的開放利用度。要在堅持唯物史觀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加強理論方法創新。要倡導平等的學術爭鳴,優化學術評價體系,為學術精品的誕生和勤懇耕耘優良學風的形成創造良好環境。

原標題:建設具有時代高度的中國歷史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科第二屆年會在京召開
「改革開放與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