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40位艾滋病研究專業人士公開聲明反對基因編輯嬰兒

140位艾滋病研究專業人士公開聲明反對基因編輯嬰兒


  相關新聞:


  涉事醫院回應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沒做過此項目


  實探南科大辦公室:賀建奎很少在這裡做實驗


  和美倫理委員會前成員:基因編輯嬰兒申請書籤名偽造


  賀建奎談基因編輯嬰兒:為了患者幸福,他願意受指責

  南科大聲明:基因編輯項目是賀建奎停薪留職期間參與


  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對涉事醫院進行調查


  廣東衛健委:對基因編輯事件已展開調查 及時公布結果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科研倫理的高壓線不容碰觸


  學界震驚!專家集體聲討基因編輯嬰兒的行為


  國家衛健委回應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要求廣東調查核實


  賀建奎團隊回應「基因編輯嬰兒」:將於本周三公開數據


  深圳科創委回應「資助基因編輯嬰兒項目」:不屬實


  「基因編輯嬰兒」引爭議 廣東啟動倫理問題調查


  復盤賀建奎的人生軌跡:是誰給了他勇氣

  賀建奎團隊回應「基因編輯嬰兒」:將於本周三公開數據


  賀建奎談基因編輯嬰兒:為了患者幸福,他願意受指責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


  來源:科學網


  11月27日中午,科學網收到140位艾滋病研究專業人士發布的公開聲明。聲明中,研究者們從科學倫理、法律、技術等多個層面出發,強烈反對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得到證實的基礎上,開展針對人類健康受精卵和胚胎基因修飾和編輯研究。研究者們同時呼籲,相關政策和監管部門,嚴格禁止相關人體實驗的進一步實施,充分保護受試嬰兒和家庭的個人隱私和合法權益,儘快制定和優化針對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體和生物體內應用的準則和管理辦法。


  從科學倫理上,研究者們認為,「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是無視科學和倫理道德底線的行為。出於治療目的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著眼於解決患者嚴重遺傳疾病的創新性治療時,應該進行嚴格的科學和倫理學評估,不應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得到證實的基礎上,開展針對人類健康受精卵和胚胎基因修飾和編輯研究。


  從法律上,研究者們呼籲,隨著生命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實際操作便捷性的不斷提升,政府政策和監管部門需要與時俱進,儘快出台有效的監管措施。


  從技術層面上,研究者們指出,當今的基因編輯技術仍然在不斷改進和完善過程中,在靶向性和特異性方面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和脫靶效應,不具備完全開展針對人類受精卵和胚胎的基因編輯研究的條件。


  此外,聲明還指出,CCR5在人體免疫細胞行使功能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對人體健康胚胎實施CCR5基因編輯是不科學的和不理性的,會直接導致不可逆轉的突變和後代遺傳的嚴重後果。當前,在防止新生兒被艾滋病病毒感染方面,有多種有效的醫學干預手段,其中高效抗病毒藥物、安全助產和科學餵養等策略的綜合實施,可以有效降低母嬰傳播機率到1%以下。而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父親與懷孕期間健康的母親可以完全做到生育健康下一代,根本無需進行CCR5基因編輯。


  公開聲明全文:

  針對「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艾滋病研究專業人士的公開信


  2018年11月27日


  昨天「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的消息引爆了國內外科學界和社會各屆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其中科學倫理是最突出的擔憂和熱點。作為我國和海外華裔從事艾滋病研究和防治的專業人士,我們堅決反對這種無視科學和倫理道德底線的行為,反對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得到證實的基礎上,開展針對人類健康受精卵和胚胎基因修飾和編輯研究,強烈呼籲相關政策和監管部門,嚴格禁止相關人體實驗的進一步實施,充分保護受試嬰兒和家庭的個人隱私和合法權益,儘快制定和優化針對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體和生物體內應用的準則和管理辦法,以確保人類物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確保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共同進步,確保我國和世界科學理性長期穩定健康發展。我們特此聲明如下:


  1。 從科學倫理層面講,我們堅決反對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得到證實的基礎上,開展任何形式針對人類健康受精卵和胚胎的基因修飾和編輯研究。出於治療目的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著眼於解決患者嚴重遺傳疾病的創新性治療時,應該進行嚴格的科學和倫理學評估,治療方法要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加以權衡,確保受益風險比合理。我國和國際相關監管機構需要對基因編輯技術的人體使用,界定明確的內涵和外延,對違反準則和規定的個人和單位,進行處罰,並追究其法律責任。


  2。 從法律層面上講,針對人類受精卵和胚胎的基因修飾和編輯,在歐洲和美國有嚴格的監管條例和規範及嚴格的審查和評估程序,至今沒有任何有關針對人類受精卵和胚胎基因編譯研究的報道。我國相關機構在2003年出台過管理辦法。隨著生命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實際操作便捷性的不斷提升,政府政策和監管部門需要與時俱進,儘快出台有效的監管措施。研究者和所在單位,需要加強法律、科學和倫理意識,嚴格把握科學研究與倫理法規的基本底線,確保創新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做貢獻。


  3。 從技術層面講,當今的基因編輯技術仍然在不斷改進和完善過程中,在靶向性和特異性方面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和脫靶效應,不具備完全開展針對人類受精卵和胚胎的基因編輯研究的條件。


  4。 CCR5在人體免疫細胞行使功能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對人體健康胚胎實施CCR5基因編輯是不科學的和不理性的,會直接導致不可逆轉的突變和後代遺傳的嚴重後果,長期安全性和負面後果無法預測。至今為止,在我國人體內的CCR5基因是完整的,沒有發現在歐洲人種中的天然缺失突變。


  5。 艾滋病病毒高度變異,感染細胞所需要的輔助受體也存在多樣性,CCR5隻是艾滋病毒感染細胞的輔助受體之一,還有其它的受體可以輔助感染。因此,CCR5基因敲除,無法完全阻斷艾滋病病毒感染。


  6。 在防止新生兒被艾滋病毒感染方面,有多種有效的醫學干預手段,其中高效抗病毒藥物、安全助產和科學餵養等策略的綜合實施,可以有效降低母嬰傳播機率到1%以下。此外,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父親與懷孕期間健康的母親可以完全做到生育健康下一代,根本無需進行CCR5基因編輯。


  總之,中國科學家肩負著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莊嚴使命。作為探索未知和創新進取的先鋒,我們必須以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理念、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判斷,與國外同行一起推動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完善,為我國科技進步發展,為我國科學界的國際聲譽和影響,為提高廣大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保駕護航。

  簽名:


  張林琦,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鍾平,上海市預防醫學研究院 研究員


  翟曉梅,中國醫學科學院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


  邵一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盧山,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核酸疫苗研究室主任,教授,復旦大學名譽教授


  胡勤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


  何翔, 廣東省公共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周同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疫苗研究中心結構生物信息學實驗室主任,研究員


  劉善慮,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病毒學及新發病原體中心主任,美國華人病毒學家協會主席

  胡海濤,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部/Sealy疫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凌斌華,杜蘭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杜蘭大學醫學院微生物與免疫學系,副教授


  劉立鴻,美國洛克菲勒大學,艾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 博士後


  吳凡,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副研究員


  粟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副研究員


  韓曉旭,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教授


  張彤,北京佑安醫院 教授


  王敏,長沙市艾滋病醫學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


  王健,中國中醫科學院艾滋病研究中心 主任醫師


  黃競荷,復旦大學,研究員

  陳凌,廣州醫科大學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研究員


  伍雪玲,洛克菲勒大學,艾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蔣為,美國南卡醫科大學,微生物免疫系,醫學系傳染病科,副教授


  曾輝,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 研究員


  張輝,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陳諧捷,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 主任醫師


  廖蘇蘇,北京協和醫學院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系教授


  趙清霞,河南省傳染病醫院(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感染科醫師


  王輝,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秦川,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 ,教授/研究員

  董春升 蘇州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 教授 ;


  金俠 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分子病毒與免疫實驗室副主任;


  張福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感染臨床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吳稚偉 南京大學醫學院公共健康醫學中心主任,教授;


  鄢慧民,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


  王盈,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研究員


  蔡衛平,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主任醫師


  陳志偉 香港大學艾滋病研究所所長


  李凌華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


  郭德銀 中山大學醫學院 教授;

  劉叔文 南方醫科大學藥學院院長,教授;


  何玉先 中國醫學科學院暨北京協和醫學院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侯煒 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


  鄧凱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教授;


  鄭永唐,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辛若雷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副研究員


  郜桂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 主任醫師


  楊榮閣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研究員


  郭斐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


  薛以樂,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

  邢輝,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 研究員


  張文艷,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艾滋病與病毒研究所所長,教授


  張政,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研究員


  盧洪洲,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 教授


  李建華,雲南省藥物依賴防治研究所 主任醫師


  吳南屏,浙江大學


  陸路,復旦大學 研究員


  趙錦 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主任技師


  吳建軍 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醫師


  孟哲峰 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 副研究員


  金曦,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研究員


  王愛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研究員


  梁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 副研究員


  況軼群, 河南大學 教授


  梁淑家,廣西壯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技師


  周盼盼,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高菲,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謝建平,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現代生物醫藥研究所,研究員


  李太生,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


  單思思,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李斌,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研究員


  鄭愛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王賓,復旦大學上海基礎醫學院 ,教授


  鄧宏魁,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


  姜世勃,復旦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長,教授


  謝建平,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現代生物醫藥研究所,研究員


  廖勇,重慶醫科大學附二院,特聘教授,研究員


  鄧洪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研究員


  李楊陽,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王茜,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梁清泰,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孫彩軍,中山大學,教授


  左亞男,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賈雯旭,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李明茜,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陳學軍,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疫苗研究中心 研究員。


  王世霞,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核酸疫苗研究室,教授


  賈曼紅, 雲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主任醫師


  張綺,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於湘暉 吉林大學艾滋病疫苗國家工程實驗室, 教授


  高峰 吉林大學艾滋病疫苗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教授


  胡志亮,南京市第二醫院,副主任醫師


  魏國,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艾滋病外科診療中心 主任醫師


  張愚,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泌尿中心 主任


  樓覺人,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究員


  張雪梅 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究員


  應天雷,復旦大學,研究員


  王 瀚,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方孟琦,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劉筱笛,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100


  張子寧, 中國醫科大學 教授


  姜海, 中科院生化細胞所,教授


  趙紅心,北京地壇醫院, 教授


  陳耀凱, 重慶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 主任醫師


  汪樺,美國希望之城國家醫療中心貝克曼研究所 博士後


  石冰潔, 北京中醫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助理研究員


  王奐, 清華大學醫學院 醫學碩士


  王盈, 清華大學醫學院 免疫學碩士


  林元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感染科 主治醫師


  史宣玲,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卿勇, 成都肛腸專科醫院肛腸皮膚科 副主任醫師


  許麗鋒,康希諾生物,研究員


  楊彤彤,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 副主任醫師


  龔睿,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


  鄧洪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研究員


  徐小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傅繼華 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主任醫師


  宇學峰博士,康希諾生物董事長,總經理,研究員


  喻劍華,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葉晶美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


  陳海旭, 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副研究員


  龐先瓊,四川省西充縣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金蘇,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理學博士


  安靜博士,首都醫科大學 教授


  石莎莎,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李金亮博士 國家抗艾滋病病毒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吳昊,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本科生


  周曼軒,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本科生


  孫麗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性病艾滋病門診主任


  岳偉,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 副主任醫師


  左騰,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


  江力瑋,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


  李俠, 雲南省艾滋病關愛中心 副主任醫師


  李琦涵,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何盛華 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感染科 主任醫師


  王福祥,深圳三院,主任醫師


  王若珂,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劉波 遼寧省鞍山市傳染病醫院艾滋病門診 副主任醫師


  黃永茂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二科 主任 教授


  劉正印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醫師


  黃曉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中心,主任醫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壽命長短天註定?基因對壽命的影響不足7%
霧霾又來了!來看北京新版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解讀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