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抗生素在農產品中的應用:有些你根本想不到!

抗生素在農產品中的應用:有些你根本想不到!

Question

聽說為了豬不生病

飼料里都加了抗生素?

雞鴨魚也都是抗生素喂大的?

抗生素耐葯是全世界都在面對的健康危機,耐葯的發生和很多因素有關,其中之一就是給我們食用的動物使用抗生素。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動物應用抗生素對我們人類健康的影響,這裡的相關數據報道來自近期的倫敦微生物會議。

根據美國的國家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數據,歐洲每年有25000人,美國每年有23000人因為抗生素耐葯死亡。美國每年大約出現200萬例耐藥性感染。一些專家預測,到2050年每年會有大約1000萬人因為抗生素耐葯死亡,從而超過癌症成為全球第一致死性病因。

導致危機出現的因素包括抗生素過度應用,醫院感染控制問題,實驗室檢測水平的落後等等。另一個可能導致耐葯的因素是在農業和養殖業中過度應用抗生素。

抗生素在動物中應用的現狀怎樣?對人類的健康有什麼影響?在英國召開的倫敦微生物大會上,來自倫敦國王學院的結構生物學博士Nicola Evans分享了關於這些問題的觀點。

全球動物應用抗生素現狀

全球範圍內,美國和中國是在食品中添加抗生素最多的國家。根據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數據,美國80%的抗生素用在了農產品中,豬和家禽抗生素的使用量是牛和羊的5到10倍。

為什麼抗生素在這些動物中應用這麼廣泛?

其中一種解釋來自肉類加工業——就是為了動物的健康。

食用肉類動物的飼養環節非常緊張。比如豬,為了增加豬的產量,需要縮短母豬兩次生育之間的恢復期,而在這個恢復期中,母豬的免疫系統非常脆弱。而且,豬和雞飼養環境非常惡劣,狹窄擁擠的環境增加了傳播疾病的風險。

另外,抗生素還被用來讓一些動物加速生長。在針對人類的研究中,發現抗生素可以導致肥胖和超重,原因是抗生素會抑制消化道中幫助控制體重的有益菌。

然而當人們發現這種現象也會出現在飼養動物身上時,就被當成增產增價的法寶。直到一年前,美國才禁止抗生素作為催重劑在動物中使用,中國和歐洲也已經宣布這種情形違法,但仍有不少國家仍在應用。

預防性應用抗生素也有問題,許多農場不管小雞有沒有生病,都會給剛出生的小雞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和動物微生物

養殖過程中對動物過早的斷奶措施也會影響動物的微生物,導致需要抗生素來控制疾病。Evans解釋說,「小豬太早的斷奶,導致免疫系統發育不全,胃腸道也來不及完全長好。」

正常小豬在出生後3~4個月斷奶,而在美國的養殖業中,一般斷奶的時間是出生後17~28天。過早斷奶使得小豬不能從母乳中獲得預防疾病的抗體,也會增加小牛和羊羔出現胃腸道疾病的風險。

所以,當疾病出現後必然要使用抗生素,或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來防止疾病出現。比如,小豬、牛犢和羊羔會出現斷奶後腹瀉和感染,所以養殖戶使用抗生素來預防這種感染。

同時,豬的微生物菌落從出生就由母體獲得,在哺乳階段不斷改變,到斷奶結束。在這個過程中,豬的腸道菌落出現多樣化。

然而,專家們發現突然的斷奶出現飲食和環境的劇烈變化,最終導致微生物多樣化的缺失和腸道有益細菌和有害細菌的失衡。

基因組研究結果也發現使用抗生素後豬小腸中大量大腸桿菌的出現,大腸桿菌感染是全球一半以上小豬死亡的原因。

動物生長環境同樣是微生物多樣化和健康的關鍵因素。以前的研究就發現豬身體攜帶的微生物可以只是因為沒有稻草而受到影響。生活環境中的稻草可以改變豬的腸道細菌比例,稻草還能降低豬患生殖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的幾率。

Evans的研究還發現,養殖行為對豬微生物的影響,比豬本身對自己的影響還要大。

在禽類中,腸道菌群的產生和母體輸卵管中的環境有關。小雞在還是蛋裡面的這個階段就吸收了母體的微生物,隨後在孵化階段通過蛋殼的小孔繼續吸收微生物。

一旦小雞孵化出來,它們繼續通過暴露在排泄物中豐富它們自身的微生物群。然而,在現代養殖系統中,雞蛋會從母雞身邊拿走,清除蛋表面的糞便,這導致有益細菌的減少。而且,當雞蛋孵化後,小雞也不能到戶外去接觸糞便中的有益菌,不能同其他成年雞在一起。

最後,擁擠的環境會導致心理問題,這樣的雞容易染上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這也是環境如何改變禽類微生物的另一個例子。

對人類健康的可能影響

那麼,在動物中應用抗生素對人類健康有什麼影響呢?

Evans認為,最重要的影響是任何一次應用抗生素,不論是動物還是人類,都會面臨出現耐葯細菌的風險。人類和動物都需要在發生感染時有可以抵擋疾病的衛士,特別是在將來。

動物中應用抗生素對人類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動物和人類的直接接觸會導致疾病,比如養殖戶有感染「牲畜相關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LA-MRSA)」的風險。LA-MRSA沒有醫院相關MRSA那麼厲害,因為LA-MRSA不容易在人之間傳播。然而,細菌會發生變異,從而變成適合在人之間傳播的菌種。

她還引用了丹麥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市場上銷售的豬肉約40%含有MRSA細菌。一項報道顯示豬肉產品鏈中,屠宰方式對於MRSA的傳播扮演者決定性角色。

第二,肉類食品中殘餘的抗生素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這種「進化壓力」助長了人類耐葯菌的出現。

然而,Evans說這種風險在歐洲和美國很低。「抗生素應用到動物身體後,存在著停葯反應期(withdrawal period),這期間抗生素對動物的治療已經停止,在動物屠宰或者產奶前,抗生素已經被清除。」這種現象在有機和非有機農業中都存在,停葯反應期後,食物中抗生素的含量大幅下降,只有對細菌產生影響含量的幾百分之一水平。

最後,肉類中的耐葯菌會把這種耐藥性傳播給人類細菌。當然,這種風險會在高溫烹調作用下變得非常低,同樣因為停葯反應期,肉類中殘留的抗生素很難影響人體的微生物。

總的來說,研究者認為:抗生素的應用對人類健康影響的風險是間接、潛在的,減少動物中抗生素不必要的應用是降低這種風險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其實抗生素耐葯問題的罪魁禍首,還是在於人類自身的抗生素濫用。

概述

抗生素在養殖動物的健康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僅能在治療動物疾病時應用,不能以促進動物生長和預防疾病為主要目的。雖然目前的研究證據顯示肉類食品中殘留的抗生素和人類的健康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在動物中出現的耐葯細菌對人類是一種潛在的威脅。然而,人類抗生素濫用產生的危害比這兩方面的影響都有嚴重的多。

原創:宗華

來源:宗醫生

關注消化界,精彩每天不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70%以上的人會遭受到情緒對身體器官的「攻擊」
怎樣才能早期發現腸癌?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