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外媒如何看中國皇帝之死?預言光緒將被害

外媒如何看中國皇帝之死?預言光緒將被害

文|陳卿美

皇帝之死,是一國之大事,也是世界大事,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東方大國,皇帝的駕崩則會引起世界的矚目。在晚清七十年,有多位皇帝駕崩,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如果再加上慈禧,就是五位國家元首。在開放的晚清年間,他們的死,又會讓外國人怎麼評價呢?

道光死於1850年,正是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咸豐死於1861年,這個時間剛剛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遺憾的是,關於道光與咸豐之死的外媒報道,卿美兄目前還沒有找到。以英國媒體的發達完全可以推測,這些資料不是沒有,而是沒有人翻譯過來,直接查找英文文獻又很難,所以就導致了史料的缺失。

1875年1月12日,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因「遍體生天花,渾身蒸熱」而死。1月27日,美國《紐約時報》即刊發述評《同治皇帝暴卒,北京政局撲朔迷離》。

美國媒體為何時隔半個月才報道呢?或許就像文章的評論的那樣,「大清國的皇家私人生活和皇帝家族的品性瀰漫著如此神秘的色彩和充滿了東方的魅力,以致我們幾乎就連統治者的姓名和年齡都不清楚。對於這位剛剛死去的年輕皇帝,我們只聽說他是咸豐的兒子。」也就是說,美國人對中國皇帝的事知之甚少。

奇怪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條約》簽訂,清廷明確接受了外國使節駐京的要求。而早在1853年時,美國就已經有了駐華公使,雖然不在北京,但也不至於如此閉塞。如果說技術原因似乎也說不通,因為1875年的上海租界已經有了通往日本的海底電纜,完全可以收發電報。

前面還說了解同治的信息很少,後面又評價同治是一個「年輕、柔弱且性格孤僻」的皇帝。同治皇帝6歲登基,慈禧與慈安,夥同奕?發動辛酉政變,廢掉輔政八大臣,開始垂簾聽政。在我們看來是,慈禧一方面想自保,一方面又想獨攬朝政。但在美國人看來,「不管同治皇帝的實際年齡有多大,狡猾的清國人都一再推遲他的成年親政儀式,目的是迴避所有國際交涉方面的問題,而歐洲和美國政府的外交使節們就是針對這些問題一再給大清國施壓的。」

為此,美國人開始陰謀論,懷疑是掌握權力的人害死了同治。 「一些悲觀失望的外交家很可能會推測,正如他們在兩位日本天皇相繼暴卒時所推測的那樣,這次同治皇帝之死時真正在幕後執政的那些人所策劃的,他們期望以此能阻滯洋人修約的計劃。」對於同治的死亡,更多的說法是因患天花,或是梅毒而亡,至於慈禧等人直接加害同治的說法,或許只有洋人敢提出來。

外國人對同治了解甚少,或許也與他年齡過小,沒有太多作為有關。到了光緒期間,則完全不同。光緒不僅親政過,還試圖改革圖新,展現自己的作為。光緒的死則引起了西方媒體的長篇報道。

1908年11月14日,38歲的光緒崩於西苑瀛台涵元殿。第二天,《紐約時報》發出新聞專稿《光緒皇帝駕崩,曾推動改革功不可沒》,同時配發了兩千多字的光緒生平。

對於光緒的死,由於清政府外務部之前一直矢口否認,同時還對外發聲明,說光緒的病情已經有所好轉,導致外界猜測不斷。對於光緒的死因,外務部並沒有說明。《紐約時報》則給出了兩種解讀,一種是病死。文章披露了光緒在死前幾個月接見外國使節的情形。

「他沒精打采地坐在龍座上,甚至無法挺直身體。很明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他都在經受疾病的折磨,而且病情持續惡化。」事實上,光緒在前一年曾發布詔書,向各省督撫尋求良醫。《紐約時報》同時也披露了這份詔書內容,光緒在詔書中承認自己身體十分虛弱,「精神不振,飽受疼痛的折磨,吃飯沒有胃口,身體忽冷忽熱,一直無法入眠。」

其實,北京市民早有光緒將被害的傳言,英國《泰晤士時報》在報道慈禧逝世時就報道過這個傳言。當光緒真的駕崩後,各國外交官最喜歡陰謀論,一方面猜測光緒被害,一方面擔心政局會引起動蕩。「如果慈禧皇太后也跟著死去的話,這有可能隨之而來產生嚴重的政治後果,尤其是假如新攝政的位子被反動勢力佔據了的話。」有意思的是,一天後,慈禧真的也死了。

美國報紙封面上的慈禧形象

在《紐約時報》配髮長篇光緒生平中,又披露了一個細節。一位外國使節在義和團運動過後,參加了清宮內舉行的禮儀活動。他對光緒有了近距離的觀察,「大清國皇帝陛下的容貌看上去要比他的實際年齡更顯衰老。他額部凹陷,臉部發黃。他的神情羞怯,那獃滯的眼神此時此刻可能是由於鴉片或嗎啡的作用而有了光彩。他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悲傷的、疲憊的和帶有些孩子氣的笑容。當他咧開雙唇時,嘴裡露出的是參差不齊的長長的黃牙齒,兩側臉頰上都出現了深深的凹坑。」

1月15日《紐約時報》刊發報道。1月16日,《泰晤士報》同樣也進行了長篇報道《清國皇帝》,全文達四千多字。從文章性質來看,更像是一篇光緒的生平事迹。

《泰晤士報》評價光緒是「外表上遵循精神設計的禮儀,在名義上擁有統治天下的權力,但真正的權力與權威,卻完全脫離了這些象徵而存在。」「這位『天子』」一生其實活在專橫的、肆無忌憚的慈禧皇太后統治之下的,對於她轉彎抹角的政策,以及帶給天朝的災難性後果,他只能徒然無謂地痛惜、喟嘆。」

《泰晤士報》的文章梳理了光緒的一生,從幼年即位、攝政年代,到權力受限、戊戌變法,再到庚子拳亂。與《紐約時報》披露的光緒糟糕印象不同,《泰晤士報》描述的光緒則是一個健康的形象。

「在外貌上……有著一副輕盈、優雅卻面色蒼白的形象。他長著一副端正的前額,彎彎的眉毛修長、黛黑,襯著一雙悲情戚戚的大眼睛。他有著一張敏感的嘴巴和一副超長的下巴。他華麗的頭髮閃耀著精美的柔滑和光澤,髮辮從無例外地受到最好的護理。」

《紐約時報》的評價來自於真實的回憶,相比《泰晤士報》則更真實。諷刺的是,《泰晤士報》描繪的光緒華麗的辮子,一百年後,卻成了鑒定慈禧毒死光緒的有力證據。在這當年華麗的辮子中,汞的含量遠超正常值。

光緒死後,隨後慈禧也賓天。兩人只相隔一天,兩位中國最高的統治者的死亡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紐約時報》在報道光緒之死時,曾引述民間傳言,「據說慈禧皇太后聞訊後精神崩潰,皇太后靈柩也已準備就緒。」顯然,慈禧的死並不是因為精神崩潰。

1908年11月16日,《紐約時報》刊發新聞專稿《清國獨裁者慈禧逝世,北京政局令人關注》,同樣配發了慈禧的長篇生平。光緒與慈禧的相繼去世,坊間流傳的謀殺說在國際上也引起了廣泛猜測。

清廷如何應對兩位統治者死亡後的局勢,《紐約時報》特別提到,京城軍隊已經進入高度警戒狀態,以防止任何騷亂與武裝起義。同時,還有二十支憲兵分隊被派往各國使館,以防止人們攻擊外國人。

對於慈禧的評價,更多出現在生平中,《紐約時報》將慈禧與俄羅斯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相比,指慈禧是「憑藉毫不動搖的殘忍本性來獲得並保持手中的權力。」

在美國人眼中,慈禧是「專橫跋扈」的,統治手段是「冷血殘忍」的。清國百姓對慈禧是又恨又怕的,尤其是恨慈禧 「關押了皇帝陛下」。

與《紐約時報》的時效性相比,不知為何,《泰晤士報》直到12月19日才由特派上海記者發了一篇《清國已故皇太后》的稿子。在這篇同樣屬於生平性質的文章里,特別評價慈禧是「重新興起了明朝以來最壞的傳統,即賦予太監們尊榮與權力。」

在英國人眼裡,慈禧同樣是一個獨裁者。與《紐約時報》將慈禧類比外國女王不同,《泰晤士報》將慈禧與中國歷史上的女皇帝武則天類比。

「從全盤來看,她無疑會在公眾的心裡佔據一個與唐朝的武則天相仿的地位。」但在英國人看來,慈禧雖是中國歷史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但也是「一個在特定階段里沒有成功帶領國家度過許多危險關頭的領袖。」

至於人們猜測的,慈禧是否擁護改革的問題,《泰晤士報》認為,「她最終接受了違反自己所有專制之舉和女性本能的改革主張」,「她的臨終詔書以及在病榻前傳遞給全國上下的重要訊息,都顯示了她最終完全意識到,必須在這個國家裡實施一場不可避免的、生死攸關的變革,她意識到滿人教給她的,而她也篤信像山一樣亘古不變的所有傳統,都不過是一種行將滅亡的舊秩序。」

或許光緒、慈禧臨死都沒有意識到,所有的改革為時已晚,一場血雨腥風正在不斷醞釀中。當他們閉上眼睛的時候,這個古老的帝國猶如一架失控的列車,正加速沖向未知的深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清陳卿美 的精彩文章:

誰是晚清簽署不平等條約最多的城市?
美國為何偏袒甲午戰爭中的日本?

TAG:晚清陳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