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又感冒了,等一等,這些常見的小兒感冒藥別再拿出來啦
寶寶們經常打交道的感冒,一到秋冬季,又不請自來了。已經淡定許多的爸媽,「來就來吧,我有葯」,等一等,這些常見的小兒感冒藥可別再拿出來啦。
它們不適合給寶寶吃啦。
寶寶為什麼容易感冒?
季節確實可以背一點鍋:忽冷忽熱忽晴忽雨的,還有晝夜溫差、空氣乾燥等等因素,確實給了病毒可趁之機。
然後就是寶寶自身抵抗力的因素,這個跟年齡和發育有關係,對外界環境變化的抵抗力確實不如成人。尤其是1歲內的小寶寶,是感冒高發人群,差不多整年下來要感冒6-10次。
還有就是爸媽照顧上的誤區,比如稍微冷一點就給寶寶穿太多,反而降低了他們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而且穿太多了很容易捂出汗,不及時更換貼身衣物就更容易感冒。
爸媽最好是根據天氣、氣溫變化來給寶寶增減衣物,只要寶寶靜坐著不覺得冷就可以了,千萬別「有一種冷,是媽媽/奶奶覺得我冷」。
也別視感冒如大敵,3-6歲是寶寶免疫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呢,偶爾來點感冒發燒啥的,對自身免疫力的建立和加強很有幫助,也是個必然的過程。
一般來說,感冒會持續1周左右,小寶寶有時候還會持續2周左右,通常在家護理就行,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還是要及時去醫院:
3個月以內的小寶寶;
如果持續5天以上還出現了高燒、耳朵疼、呼吸困難、持續咳嗽、流膿涕等癥狀。
哪些常見小兒感冒藥不能吃?
爸媽知道寶寶不能吃大人的葯,但小兒感冒藥就都能吃嗎?還真未必,像這些常見的小兒感冒藥就別給寶寶吃了。
像含金剛烷胺、利巴韋林成分的感冒藥,別給寶寶吃。
首先有個大背景:80%~9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只有10%~20%的感冒是由細菌所引起的。病毒性感冒大多能自愈,不用吃藥。
然後,金剛烷胺主要用於抑制A型流感病毒(對B型流感病毒無效),可現在大部分的A型病毒都對金剛烷胺耐葯了,就沒啥效果了。
所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不再推薦將它用於防治流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註明1歲以下兒童和新生兒禁用。
那怎麼看感冒藥里有沒有這玩意呢?看通用名里有沒有「烷胺」這2個字,有就是含有這玩意。
利巴韋林又是啥?它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有嚴重的致畸性,而且根本就不是用來治感冒的,一般嚴禁孕婦和哺乳期媽媽使用,寶寶的話也僅限於治療兒童流行性出血熱。
阿司匹林的話,最好別給病毒感染的寶寶服用,以免誘發瑞氏綜合征。所以12歲以下的兒童慎用阿司匹林。
一些「鼻塞藥」比如抗組胺葯:氯苯那敏(撲爾敏)、溴苯那敏、苯海拉明、異丙嗪(非那根)等;減充血葯:偽麻黃鹼、去氧腎上腺素、麻黃鹼等,也經常被加在感冒藥里,其實效果很一般,還有潛在的危險。
國際上一般都禁止2歲以下的寶寶使用第一代抗組胺葯;禁止6歲以下的寶寶使用含有減充血葯的復方感冒藥。
具體哪些呢?通用名裡面含有「敏、那敏、苯、偽麻、麻」等字樣的感冒藥就是。
對了,含有可待因的感冒藥,在我國是禁止給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服用,這玩意兒經常用於各種止咳糖漿中,是一種強效的鎮咳葯,但有成癮的可能。
可待因的替代品右美沙芬呢?它其實對小寶寶來說止咳的作用不大,不建議給4歲以下的寶寶使用。
至於中成藥,不建議給寶寶們服用成分複雜的中成藥。像雙黃連注射劑4歲以下的寶寶禁用;柴胡注射劑也同樣禁止寶寶們使用;丹參注射劑、茵梔黃注射劑等,新生兒、嬰幼兒都禁止使用。
寶寶能吃什麼感冒藥?
說完不能吃的,再來說說可以吃的葯。
像一些抗病毒藥,比如帕拉米韋、奧司他韋、扎那米韋等,在用於治療流感以及流感高危接觸預防時,是可以給寶寶吃的。
如果寶寶感冒發燒了,只有2種退熱葯可以使用:對乙醯氨基酚(比如泰諾林)和布洛芬(比如美林),還不能同時服用。當然了,如果寶寶沒有發燒,就別吃了。
鼻塞的話,也可以用生理鹽水滴鼻液或噴霧來緩解。
咳嗽只要沒有影響到吃飯睡覺,也不用刻意去止咳,倒是在有痰咳嗽的初期,及時祛痰比較重要。
總之,只要寶寶是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只要沒有後續的細菌感染,一般都不需要吃藥,寶多喝水多休息會慢慢自愈。
就算吃藥,也要選擇成分單一的藥物,還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葯不能亂吃,希望這篇能對爸媽有所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