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戰敗的背後,與洋務派的內鬥分不開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戰敗的背後,與洋務派的內鬥分不開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光緒十四年,即公元1888年,北洋水師于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成立,這是清王朝第一支也是最強大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

據當年的《美國海軍年鑒》記載,這支海軍的實力達到了亞洲第一。然而,這支曾經雄踞亞洲第一的艦隊,卻在甲午海戰中抱憾而歸。

為何這支實力超群的艦隊會不敵原本實力偏弱的日本艦隊呢?

一、經費不足

甲午海戰失敗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北洋水師長期以來的經費不足。

早在北洋水師建設之初,軍費的花銷就大得驚人。

據史料記載,清政府購買軍艦以及槍支彈藥的花費,再加上招募兵勇和建設港口碼頭等,總計在2000萬兩白銀上下,對於當時風雨飄搖中的清王朝來說,北洋水師幾乎是傾全國之力打造了。

因此,這項巨大的花費遭到了當時的「清流」翁同龢的反對,偏偏翁同龢又是主管戶部的官員。

在翁同龢的要求下,北洋水師後期不僅不能再添加新的軍艦,甚至連已有艦艇的維護費用也舉步維艱。

比如,由於北洋水師經費不足,許多在甲午海戰前就已經達到報廢標準的鍋爐一直無法更換。

靖遠艦中「鍋爐汽管本皆舊朽,經此震動,多有滲漏」,主力艦艇尚且如此,其他軍艦的情況想必也不甚樂觀。

除了鍋爐,北洋水師的燃煤也一直受困於經費不足無法取得理想進展。

原本供應北洋水師燃煤的開平煤礦有能力生產優質好煤,但由於北洋水師出價太低,開平煤礦只將劣質煤售與北洋水師。

長期的經費不足,導致北洋水師的裝備落後老舊,火炮不齊,戰鬥力也隨之直線下降。

二、內部矛盾

甲午海戰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長期以來洋務派與其他同僚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北洋水師建設之初,李鴻章重用福建籍將領,因此北洋水師中大多數將領都是福建人,這支海軍幾乎成為了福建人的「嫡系部隊」。

後來,李鴻章不希望福建籍軍人一家獨大。於是,公元1879年,李鴻章將丁汝昌調入北洋水師,後來又讓丁汝昌擔任提督。

此後,直至甲午海戰前,福建籍軍人和非福建人軍人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內部矛盾。福建籍軍人組成「閩黨」,逼走了英國教習,又與丁汝昌明爭暗鬥。

而丁汝昌也毫不示弱,一方面安排淮軍吳敬榮擔任管帶,一方面安插親信,試圖擺脫閩黨的掌控。

除了水師內部,水師與陸軍之間也是矛盾重重。

甲午戰爭中,陸軍守將戴宗騫和水師的丁汝昌彼此意見相左,但卻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兩人乾脆不商量了,各打各的,導致戰爭中水陸兵馬無法很好的協調配合。

不僅北洋水師和友軍有同事矛盾,就連朝堂上也有這個問題。

代表北洋洋務派的李鴻章和代表清流派的翁同龢之間的關係也是日益惡化,而翁同龢又是光緒皇帝的老師,結果導致光緒向著老師對於北洋防務多有干預。北洋水師作為李鴻章的「嫡系」也受此牽連多有打壓。

三、日方情況

甲午海戰失敗的第三個原因,是日本在甲午前為「賭國運」大量提升了軍事力量。

甲午海戰前,北洋水師受經費不足影響,已無法採購新式艦艇。而與此同時日本為了取得制海權卻大量採購新軍艦,使中日的海軍力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比如,日本聯合艦隊裝備了上百門新式的速射炮,所發炮彈相當於清艦隊同一口徑火炮3-6倍。

而日本快速巡洋艦的表現也同樣亮眼,其航速比北洋水師的老式艦艇快上許多。

雙方交戰時,北洋水師艦隊還在變換隊形,而日本聯合艦隊已憑藉其快速巡洋艦的航速完美的佔了先手。

因此,甲午海戰並非如一些清流所說「戰場指揮人員貽誤戰機、昏庸無能」,而是北洋水師在長期受打壓經費不足的不利情況下,恰逢日本大力發展海軍,導致原本軍事實力領先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時從總噸位、火炮配置、航速等各方面全部落後於日本艦隊。

雖然北洋水師官兵全力迎戰,仍不免甲午之敗,可以說是「非戰之罪」了。

參考資料:《李文忠公奏稿》、《籌辦夷務始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冷兵器時代,為何長槍傷害最高?
歷史上唯一一個踹掉皇上的女人,過著怎樣的離異生活?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