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自戀者「歪曲事實」的5種手段|Ta是如何扮演受害者的?

自戀者「歪曲事實」的5種手段|Ta是如何扮演受害者的?

原標題:自戀者「歪曲事實」的5種手段|Ta是如何扮演受害者的?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神叫「那喀索斯(Narcissus)」,是位顏值逆天的美少年。但他的結局並不美:他看不上任何一位神女,卻愛上了河中自己的倒影,於是他日日守在河邊,最終身心憔悴而死。


於是,他的名字「Narcissus」就被賦予了「自戀」的意思,「自戀者」則是「Narcissists」。後來,「自戀」又被心理學家歸結為一種人格特徵。


似乎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會存在幾個這種「自戀者」,感覺天上地下自己最棒。如果出了問題,Ta們也是永遠不會犯錯的,都是別人的錯。


對自戀型人格特徵的人來說,自己的外在形象和面子是最為重要的。經常和自戀者打交道的人會有這樣一條經驗:無論什麼時候,只要雙方意見不統一、出現言語爭論,自戀者都會做出一系列扭曲事實的言行,以維護自己的面子。

這個過程里,就難免有受害者遭殃。


今天送上一篇技術貼,幫你分析一下「自戀者」常用的5種手段,看Ta們是如何歪曲事實的。


用錯覺代替事實


自戀者總是很難面對事實,因為凡是Ta們所期待的,往往是與事實不相符甚至完全矛盾的,而事實又很可能會讓Ta們看起來不那麼優秀——對自戀者來說,這就會很痛苦。


作為一種應對機制,自戀者便會優先選擇「自我欺騙」:讓自己把真實發生的事情當作假的。


在大腦內反覆模擬後,他們便可以更坦然地否認事件真實的發展方向,再幻想出一個「事情沿自己期待方向發展」的「錯覺」


有些時候,這些「錯覺」只是Ta們講給周圍人和自己聽的故事。但一個錯覺被重複的次數越多,講述者就越容易確信其真實性。所以很多時候,自戀者會覺得這種「錯覺」才是真相。


無論哪種情況,自戀者嘗試影響、操縱他人的第一步,都是編造「另一個版本的事實」。


用謊言處理矛盾


如果說「錯覺」更偏向於「騙自己」,那麼「說謊」就意味著「騙別人。」

對大多數人來說,面對問題、壓力時,總是傾向於先「自省(Introspection)」,先反思自己的問題——即使不能自行消化,也會嘗試在更私密的人際關係中一起探討如何解決問題,比如和親人、交心的朋友,或者諮詢師聊一聊,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與壓力。


對於自戀者來說,面對問題時並不會從自省中尋找答案,也不會求助於私密的人際關係,甚至問題的解決與否都不重要——他們更關注如何維繫自尊感(Self Esteem)。


所以,Ta們會更期待獲得更多的支持和正向反饋,聽自己想聽的話,只想確認自己做的、想的是正確的。然後再拿這些支持自己的例子,去攻擊反對者。


為得到更多正向反饋,自戀者就會不停講述對自己更有利的故事,哪怕這些故事與事實不符。


在這些經過加工的故事中,你會發現一些細節的修改。他們會專門強調自己的善良、高尚、愛心,同時強調他人的殘酷、自私、不道德。


總是把他人描述成自己的樣子


談到加工故事,就涉及到自戀者在認知自己與他人關係時最常見的一個特徵:投射(Projection)。


一般來說,投射指的是「認為自己的某些情緒、行為特徵也同樣表現在其他人身上。」經常與自戀者打交道的人,也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當自戀者描述其他人很嫉妒自己,其實可能是Ta在嫉妒對方;當自戀者抱怨其他人很殘酷,或者抱怨誰誰誰滿嘴跑火車,其實恰好Ta們自己才是殘酷或者愛說謊的那一方。


當然很多時候情況比較複雜,不一定「非黑即白」,衝突雙方可能都有不成熟的言行,但自戀者往往更容易用自己的情緒、行為特徵來描述他人。


只是,通過轉移聽眾的注意力,自戀者可能希望能同時隱藏自己的某些責任,或者轉移自己感受到的壓力。

只講述事實的一個側面


當自戀者描述一段事實,Ta可能會選擇刪掉自己施加傷害的那部分內容。


比如,只保留受害者對傷害的反應或反抗,但絕口不提是什麼造成的。


如果自戀者對某人施加傷害,並確實引起對方的反抗,還造成自己也受了傷,當Ta們再次描述這段事實,可能會以「我才是受害者」作為出發點,並刪去對自己不利的故事細節。


通過淡化自己的攻擊行為,自戀者會把問題重點集中到對方的反抗,最終得出一些完全偏離事實的結論:


「你為什麼對我不尊重?」「你為什麼又敏感又嬌氣?」「你受到的傷害難道不是自己招來的嗎?」


孤立真正的受害者


無論「說謊」、「雙標」、還是人身攻擊,自戀者總是習慣用不同方式達到同一個目的:在人群中樹立一個「敵人」,並且孤立受害者,以免人群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對於自戀者來說,也許無法認識到製造流言、污名、誹謗的危害,甚至認為自己只不過是在表達一些不符事實的言論,但對於受害者,潛在的人格傷害可能是無法彌補的。


事實上,在真實生活中,許多受害者偏偏無法發現身邊那些正在對自己造成傷害的「自戀者」。尤其在親密關係中,「自戀者」造成的傷害似乎會更容易得到容忍。

所以,我們該如何識別身邊的「自戀者」,避免被「自戀者」傷害呢?

  • 識別描述與事實相矛盾的地方

利用自戀者在表達中的某些特徵,一個感情受傷的孩子可以分辨出Ta的父母是否是自戀者。比如,當具備自戀特徵的父母經常用「不孝」、「不尊重」來批評自己的孩子,可以冷靜回憶父母是否經常對孩子採取不尊重、貶低、試圖操縱的態度,特別是對於已成年的子女。


在極端的案例中,自戀型父母甚至會向更多人重複描述他們眼中子女的一些「不孝」表現,為了獲得更多認同,也會對子女造成二次傷害。


同樣的情況也可能出現在職場或者戀愛關係中,但本質上,自戀者的描述中總會出現與事實相反、特別是與Ta本人言行相反的細節。

  • 識別習慣性的謊言

自戀者往往無法接受自己並不完美的事實,如果直面自己的過失、失誤,Ta們甚至會比其他人更脆弱,如果這樣的瞬間受到人群關注,自戀者將更加無法接受。因此自戀者總是需要維持某種「完美」的形象,同時還不自覺地加深某些刻板印象,讓自己確信其他人的「不完美」。


不僅如此,由於自戀者需要他人持續贊同自己一些「編造出來的事實」,因此自戀者傾向於習慣性編造故事,嚴重時,會讓自己也陷入某種不實而且荒謬的主觀現實中。


雖然自戀者會給周圍人造成情感傷害、社會傷害甚至是身體上的傷害,但由於自戀特徵還包括低共情能力,Ta們很可能會對受傷害的人熟視無睹。


所以,如果在職場或者其他社交環境中識別到自戀者,可以採取迴避的方式,避免自己陷入不得不面對自戀者的情景,減小受傷可能。


如果在家庭或者其他親密關係中有具備自戀特徵的成員,而且你確定希望維持目前的關係,可以嘗試換一種方法與Ta們相處,不僅可以降低傷害,還可以幫助自戀者認識到問題所在。


最後,如果你看完文章意識到自己竟然就是「自戀者」,並且想要改變,不妨從現在開始,有意識地改變這5種行為方式。

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無意中吃了不少虧,當了很久「受害者」,便更應該多提醒自己留個心眼,避免掉進自戀者的陷阱。到時候你也許會發現腰不酸了,頭不疼了,生活更美好,連空氣都清新了呢。


(本文系翻譯,對原文進行了適當刪改。)


原文:


https://blogs.psychcentral.com/psychology-self/2018/07/narcissist-delusion/


原作者:Darius Cikanavicius


何里活 ? 翻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簡單心理 的精彩文章:

你到底有多重要的事情,非要打電話和我說啊!

TAG:簡單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