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想長壽,先養氣!這12個補氣良方,材料好找,人人吃得起!

想長壽,先養氣!這12個補氣良方,材料好找,人人吃得起!

疾病查詢、健康指導、養生經典、有病不求人

凡屬虛證,都是人體正氣不足所表現的證候。虛證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和後天失養兩個方面。先天不足不能控制,但是後天失養我們是可以調養的。

什麼原因引起後天失養呢?或飲食失調,或七情勞倦,或房事過度,或久病損耗正氣,都可以引起虛證。

虛證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本期就具體說說氣虛證吧~

氣虛證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語聲低微、自汗,稍一活動癥狀更加嚴重。平時不想活動,精神不足。

氣虛證臟腑辨證分為

心氣虛、肺氣虛、脾氣虛

為大家隆重介紹一下補氣的大家族成員:人蔘、西洋參、党參、太子參、黃芪、山藥、紅景天、白朮、白扁豆、甘草、大棗、蜂蜜。家族成員十多個,每種脾性都不同,用得對才能補得好,補氣也得對號入座!

補氣葯,多具甘壅中,助濕礙氣,濕盛中滿者慎用,必要時要配伍健脾消食葯。有感冒濕邪的一定不要使用。使用本類藥品食療前最好諮詢專業中藥師。

敲黑板劃重點

中藥治療疾病一定要正規的中醫師經過望、聞、問、切等診斷,結合本人體質開具合法中藥處方下才可以使用。

作用最強,被譽為補氣第一要葯。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脾、肺經。功能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為補益保健之佳品。有補益強身作用,可抗衰老,適用於久病體虛、心悸心慌、肢冷、氣短、虛脫、心衰、神經衰弱等症,提高免疫功能,促進疾病的康復。

用法用量:煎湯,3-9克,用於急重症,劑量可酌增為15-30克。研末吞服,每次2克,一日2次。

用藥禁忌: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忌服。反藜蘆、畏五靈脂、惡皂莢,應忌同用。服用人蔘時不宜同時吃蘿蔔或喝茶,以免影響補力。

服用方法

(一)燉服

將人蔘切成2cm薄片,放入瓷碗內,加滿水,封密碗口,放置於鍋內蒸燉4~5小時即可服用。

(二)嚼食

以2~3片人蔘含於口中細嚼,生津提神,甘涼可口,是最簡單服用方法。

(三)磨粉

將人蔘磨成細粉,每天吞服,用量視個人體質而定,一般每次1-2克。

(四)沖茶

將人蔘切成薄片,放在碗內或杯中,用開水沖泡,悶蓋5分後即可服用。

(五)泡酒

將整根人蔘可切成薄片裝入瓶內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斟情服用。

(六)燉煮食品

燉時要用文火(慢火)煮沸一小時以上,以便煎出有效成分,不喜愛參之苦味者,亦可伴以瘦肉、雞、魚等烹燉,除滋補強身外,更美味可口。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是清補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蔘而不耐人蔘之溫者,皆可用之。西洋參味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功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適用於肺虛勞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症證。激烈活動後疲勞乏力、大汗虛脫者服用也不錯。

用法用量:一日3~6g,或多至9g。可泡茶,煎湯,也可含服。

小貼士

一般多單獨使用。本品成分與藥理雖與人蔘有較多相似之處,但總的說來其藥效和緩、補益作用較人蔘弱,而性質寒涼,故不能與人蔘同等使用。使用注意事項與人蔘相同。

性味甘、平,歸脾、肺經。党參能補中益氣、生津養血,常用於氣虛不足的乏力、氣短、心悸、食少、便溏、氣津兩傷的口渴氣血兩虛的面色萎黃、頭暈等症,以及病後體虛、營養不良。党參補氣之力平和,專於補脾肺之氣,兼能補血。

現代研究表明党參的成份對於治療婦產科貧血,功能性子宮出血,輔助治療肺癌、食管癌,預防高山反應,冠心病的療效確切。

用法用量:煎湯,9-30克。使用注意事項與人蔘相同。

性昧甘、微苦,平,入肺、脾經。太子能補氣生津,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倦怠、小兒清瘦;肺虛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後氣陰兩虧等病症。

用法用量:煎服,9-30克。

太子參為清補之品,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常配山藥、石斛等補脾益氣,滋腎陰之藥品一起燉湯服用。

黃芪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功能補氣昇陽、益氣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痛疽不潰,內傷勞倦,脾虛瀉泄,脫肛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症。黃芪補氣之力不及人蔘,但作用廣泛,是唯一的一味可以補氣昇陽的葯。

現代研究黃芪的藥理作用廣泛:

1

可增強免疫系統;

2

有強心作用,可降血壓;

3

可延緩衰老,預防老年性動脈硬化。

用法用量:煎服,9-30克,大劑量30-60克。益氣補中宜炙用;其他多生用。

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具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作用。既可補氣,又能養陰。為平補脾、肺、腎三經之葯,且兼澀性,可固精縮尿止帶。常用治療脾、肺、腎不足之證與滑脫不禁之泄瀉、帶下、遺精、尿頻等證。

干品山藥可益氣養陰,家庭煲湯最受歡迎。想補氣強的加党參、紅棗、黃芪煲湯,想滋陰的就加杞子、百合、蓮子、雪耳等煲湯。鮮品生葯更是常用的食材。

食用新鮮山藥注意事項

1

山藥切片後需立即浸泡在鹽水中,以防止氧化發黑。

2

新鮮山藥切開時黏液中的植物鹼成分易傷手,如不慎粘到手上,可以先用清水加少許醋洗。

3

好的山藥外皮無傷,帶黏液,斷層雪白,黏液多,水分少。

4

山藥鮮品多用於虛勞咳嗽及消渴病,干品用於治脾胃、腎氣虧虛。

性味甘,苦,平。歸肺、心經。功能與主治:益氣活血,通脈平喘。用於氣虛血瘀,胸痹心痛,中風偏癱,倦怠氣喘。

用法用量:3~6g。紅景天味苦,較少作為食療的材料使用,比較常用的是成藥 。

小知識

人體氧氣含量不足,就會出現缺氧癥狀,包括頭痛、疲倦、呼吸困難、眩暈等,嚴重或是突發性的則會引致昏迷甚至死亡。準備到高原旅遊的人要提前15-30天少量服用紅景天,有助提高身體對缺氧刺激的適應力。

性味苦、甘、溫。歸脾、胃經。白朮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水濕停滯的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足腫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

著名的方劑四君子湯就是由人蔘(或党參)、炒白朮、茯苓、炙草四味組成。功能益氣健脾,主治脾胃氣虛、胃納不佳、食少便溏。除了方劑服用外,還可以加入肉類煲湯,最適合小孩脾胃不好,身體瘦弱的葯膳之用。

性味甘,微溫。歸脾、胃經。

功效:補脾和中,化濕消暑。

主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白帶過多、暑濕吐瀉、胸悶腹脹。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健脾止瀉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

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經。功能補脾和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解毒,調和諸葯,適用於脾胃虛弱,脘腹疼痛,咳嗽,心悸,瘡瘍腫毒,中毒等症。

用法用量:煎湯,2-10克。清熱解毒宜生用,補中緩急宜炙用。

注意:濕盛脹滿,浮腫者不宜用。久服較大劑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腫。

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功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血虛萎黃,婦人臟躁。

用法用量:煎湯,6-15克。

性味甘,性平。入脾、胃、肺、大腸經。功能補中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解毒。蜂蜜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了,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能用到。

用法用量:內服,沖調,15-30g;外用,適量,塗敷。

注意:

1

適宜老人、小孩、便秘患者、高血壓患者、支氣管哮喘患者食用;

2

不適宜糖尿病患者、脾虛瀉泄及濕阻中焦的脘腹脹滿、苔厚膩者食用。

3

1歲以內的嬰兒不宜食用。

氣虛的人平時要注意不要吃生冷、苦寒、辛辣、燥熱的食物,少吃油膩和不消化的食物。平時可以多吃平和,而且偏溫性的食物,比如山藥、龍眼、藕粉、大棗、母雞肉、南瓜、葡萄乾、羊肉、蜂糖這樣的食物。

選擇適合的補氣葯調理。要注意季節和氣候的變化,預防呼吸道的疾病和過敏性的疾病。平時要注意堅持輕度的運動鍛煉,比如散步、慢跑、太極拳,避免熬夜,避免勞累。

關注脈脈養生可查詢下面這些疾病 (疾病搜索)

小兒發燒、小兒腹瀉、夜啼、小兒推拿、小兒常識、腰痛、男科、補腎食療、強腰鍛煉、腰間盤突出、背痛、腿痛、頸椎病、肝病、養肝、解酒、胃病、便秘、小腹突出、婦科、經期保養、乳腺增生、乳腺癌、坐月子、痘痘、白髮、脫髮、豐胸、美容、皮膚病、膽結石、咽炎、痛風、牙痛、打呼嚕、口腔潰瘍、鼻炎、眼病、手腳、感冒、咳嗽、失眠、痔瘡、腦出血、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心血管、癌症、食物屬性、補血、瘦弱、肥胖、瘦腿、瘦腰、濕氣、經絡、中成藥、打嗝

診斷:辯證、背診、面診、痘痘、月經、舌診、青筋、汗診、目診、指甲、肚臍(找病因)

治百病:打坐、拉筋、滾背、刮痧、拍打、拔罐、敲膽經、揉地筋、醋泡蛋、灸腹、姜、點穴、偏方、艾灸、高抬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脈脈養生 的精彩文章:

豬身上有一味良藥,可軟化血管、降三高、還能美容,可很少有人吃
明日小雪,不懂規矩要吃虧,為了家人趕緊看看!

TAG:脈脈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