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洞察號」險登火星 站穩後擺儀器還要花兩三個月

「洞察號」險登火星 站穩後擺儀器還要花兩三個月

「洞察號」傳回的首張火星表面圖。圖自:NASA

據CNN報道,經歷近7個月, 長達4.82億公里的太空之旅,和 「恐怖7分鐘」的驚險降落後,美國宇航局(NASA)的火星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最終於美國東部時間26日(北京時間27日凌晨)成功登陸火星,開始執行人類歷史上首次探索火星內部深處的任務。

這個有著「三條腿、一根手臂」的探測裝置,是人類送上火星的第8個探測器。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它搭載了3台主要的科學儀器,成為全球首個能夠偵聽火星地震、並搜集火星內部結構的探測器。這意味著,在經過近50年對於火星運行軌道和表面的研究之後,人類有望揭開火星內部結構的奧秘。

「恐怖7分鐘」

「洞察號」降落和著陸的過程在約7分鐘內完成,整個登陸過程由「洞察號」電腦自動控制。由於從火星向地球傳輸無線電信號大約需要8分零7秒,在地球的科學家觀察到「洞察」號是否成功降落前,整個著陸過程就已經完成。

在這幾分鐘內,它的速度將從每小時1萬9800公里驟降至時速8公里,即人類慢跑的速度,而這種急劇減速必須在不到7分鐘,差不多「只是煮熟一顆雞蛋的時間」內完成。

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前,火星探測器登陸任務成功率不足4成,部分原因在於火星大氣層稀薄,僅為地球大氣層的1%,難以減緩探測器的下降速度,火星也因此被稱為「失敗探測器的墳場」。

實驗室中的「洞察號」。圖自:NASA

因此,對於此次的「洞察號」登陸,不管是NASA科學家,還是全世界的天文愛好者,都可謂是把心懸在了嗓子眼裡。

美國東部時間26日下午2點47分,著陸前20分鐘左右,「洞察號」脫離巡航階段,以每小時約1.9萬公里的初始速度和12度的角度進入大氣層。此時,防護隔熱板的最高加熱溫度達到2700華氏度,強烈的熱量使飛船發出的無線電信號暫時減弱。

然後,降落傘展開,飛船與隔熱板分離並展開它的三條腿,同時啟動雷達探測離地面的距離。在接收到雷達信號後,它與剩餘的外殼和降落傘分離,啟動反向火箭,進一步減速。

隨後,「洞察號」以類似芭蕾舞的方式執行了重力轉彎,以確保著陸器在著陸前處於正確位置,並逐漸減速到時速8公里,最終在美國東部時間下午2點54分著陸。

NASA深空網路監測到的洞察號著陸狀態。圖自:NASA

幾分鐘後,「洞察號」向地球發回信號,宣告這場「驚心動魄」的著陸取得成功。遠在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們也通過電視,目睹了「洞察號」降落的一幕。

將首次探索火星內部結構

「洞察號」登陸後拍下的第一張照片,圖中黑色點為鏡頭上的塵土。圖自:NASA

此次成功登陸火星的「洞察號」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建造,仿造2008年降落火星北極地區附近的火星探測器「鳳凰號」(Phoenix)。

在登陸火星之後,「洞察號」很快傳回了它拍攝的第一張火星岩石照片,在照片上還能看到鏡頭上的灰塵和土粒。

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NASA局長吉姆·布里登斯丁指出,這是人類探測器歷史上第八次成功登陸火星,「『洞察號』將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並為人類最終登陸火星奠定基礎。」

據悉,「洞察號」搭載了3台主要的科學儀器:地震儀「SEIS」、 熱流及物理特性探測儀「HP3」、自轉和內部結構探測儀「RISE」,以此了解火星的內部結構。

NASA為「洞察號」特別設立的推特賬戶上發送了一條「深情告白」。圖自社交媒體

CNN報道稱,「洞察號」將利用地震調查、測地線和熱傳輸進行內部探索,向人類展示火星表面以下的板塊結構——記錄著火星的歷史和過去的正是這一結構。

「自1965年以來,我們從軌道和表面對火星進行了研究,了解了火星的天氣、大氣、地質和表面化學,」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行星科學部代理主任洛里·格萊茲表示:「現在我們終於可以探索火星內部,加深我們對地球鄰居的了解。因為,在未來,NASA準備將人類探險者送入太陽系更深的地方。」

檢測火星地震的儀器。圖自:NASA

「去火星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困難。」NASA總部科學任務理事會副主任托馬斯·澤爾布臣說,「而令人興奮的是我們正在累積成功降落火星最佳團隊的成功經驗,這個團隊包括宇航局團隊、承包商及其合作廠商。」

洞察號」攜帶的帶有240萬人簽名的矽片,其中有26萬簽名來自中國。圖自:NASA

任務為期兩年 不會立刻開始

在登陸火星之後,「洞察號」為期兩年的科學探測任務不會立刻開始,其機械臂將花費兩到三個月的時間把任務所需要的儀器擺放到地面上。

與此同時,NASA的科學家將從著陸器的角度拍攝所能看到的景象,並監測周圍環境,預計科學數據將到明年3月份才會開始公布。

據悉,「洞察號」降落的地點位於火星赤道的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而這一地帶被科學家們稱為「火星上最大的停車場」。

由於探測裝置將不會在火星表面上移動,著陸點的選擇極其重要:這個地方必須平坦、安全,不會產生太多變化,埃律西昂平原恰好滿足了這一切要求;並且,由於「洞察號」將採用太陽能電池板供電,火星赤道附近明亮而溫暖的氣候,也足以為太陽能電池板提供充足電量。

與此同時,一路護送「洞察號」的兩顆立方體衛星將功德圓滿,完成自己的任務。它們的奇幻之旅也為小型行星航天器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證明了立方體衛星能夠在進入深空的長途跋涉中倖存下來。

「每次登陸火星都令人望而生畏,但現在有了對火星表面的深入了解,我們可以在火星上進行一項獨特的科學研究。」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主任邁克爾·沃特金斯說。

紅星新聞記者丨 翟佳琦 編譯

編輯丨張尋

對於此事,你怎麼看?

本文為紅星新聞(微信號:cdsbnc)原創

如果您發現本新聞有虛假不實等問題

歡迎向我們後台留言舉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星新聞 的精彩文章:

快看!一個跨越全球的神秘計劃……
初三男生理髮後到墜亡的11天:拒絕上學,離家出走徒步40公里

TAG:紅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