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當孩子說「我不喜歡了」, 興趣班該堅持還是放棄?

當孩子說「我不喜歡了」, 興趣班該堅持還是放棄?

當孩子說「我不喜歡了」, 興趣班該堅持還是放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孩子最容易說的理由是「我不喜歡」。其實,「我不喜歡」不是一個答案,你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他為什麼不喜歡的原因。很多時候他也不知道怎麼去表達,所以父母一定要弄明白那個原因,別做一些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本文來源:「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領先的國際素質教育平台,為中小學生提供一站式國際課程與實踐項目。本文原載於「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

........................................

當孩子說『』我不喜歡了『』,興趣班該堅持還是放棄,這幾乎是每個家庭時不時就得面對一次的難題。

有人說,興趣班嘛,有興趣才是第一位,不喜歡了就換別的唄!

有人說,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養成見異思遷三分鐘熱度的壞習慣可不好!

還有人說:很多時候孩子不是真的不喜歡,父母老師再引導引導,沒準就重新喜歡上了!……

貌似都很有道理呀,所以到底怎麼解呢?

先問清自己,為何拿孩子的時間做這筆投資

這個問題要顧及的地方太多,考慮到對孩子的發展,和為此付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但我覺得,首先,家長要問自己的是,你選擇這個興趣班的目的是什麼?

就是你在周末孩子僅有的可以拿出來的16個小時裡面,因為什麼,而選擇了投資在足球、舞蹈或是鋼琴上。

孩子的時間和衣服、鞋不一樣,這些東西不好了可以扔掉再買新的,但孩子的時間花出去了就沒辦法再回來。所以在各種課外班、興趣班的選擇上,也不應該是一個一拍腦門就做的決定。

當孩子說「我不喜歡了」, 興趣班該堅持還是放棄?

那麼,怎麼幫孩子做選擇呢?就我個人的教育觀點來看,除了要考察興趣班本身的水平資質外,父母們還要圍繞三點來權衡:

  • 要考慮到孩子的科學成長規律。

就是孩子當前的年齡正在發展什麼?你的選擇可以幫助他更好地成長嗎?孩子沒有帶著說明書出生,所以這方面的知識需要父母特別去學習,很多優秀的書籍、講座都可以是你的良師益友。

  • 和孩子的特點/天生氣質有關。

硬要一個非常內向的孩子參加小主持人或表演班,和天生愛表現的孩子同場競技顯然不合適。

  • 整個家庭的氛圍是鼓勵,還是反對?

家裡的其他成員對這項才藝或愛好的接受程度如何?比如一個愛好體育的爸爸,在無形中給孩子傳遞出的信息就是運動是一種習慣,這就能少很多「別宅著啦」之類苦口婆心的勸說。

那麼「興趣班要不要停」——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出發點和你們最開始選擇的理由也應該是一致的,即你們的選擇是對的嗎?你對這個機構和老師的考察,是正確的嗎?如果你發現它並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那麼不等他說,你自己首先就要喊停。

孩子參與決策,才能避免日後的習慣性放棄

比父母做這個決定更難的是,你怎麼樣去和孩子說明你的這個決定。如果最後,你得出的結論是,放棄吧,換班吧,那怎麼和孩子說「我覺得這個班不適合你?」,才不會讓這句話變成孩子日後放棄的理由?

其實在這個時候,父母大可不必「虛偽」,就是特別真實,開誠布公地和孩子去談:「最開始,我們一塊來參與這個班的目的是什麼,你覺得有收穫嗎?講完之後,一起討論一下你覺得我們還有什麼辦法去獲得?」

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沒法討論,那就直接告訴他,「我們要停掉這個班,但是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停止幫助你去提高這些方面的能力,我們還可以去尋找別的一些解決方法。」

當孩子說「我不喜歡了」, 興趣班該堅持還是放棄?

不是輕易地說「好」或者是「不好」。很多事情都沒有這麼簡單,讓孩子參與其中,找一種更好的方式和孩子一起面對,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提高的機會,他可以看到父母是怎麼進行選擇和做決策的。

有一點我特別希望父母能夠知道的是,孩子最容易說的理由是「我不喜歡」。其實,「我不喜歡」不是一個答案,你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他為什麼不喜歡的原因,然後真正用心去和孩子談,去觀察。

你會發現,有的時候孩子並不是不喜歡這項活動,他可能是不喜歡這個老師說話的方式,可能是不喜歡在團隊裡面沒有被重視,可能是不喜歡總輸給別人。你要解決的,是他不喜歡的那個原因。

我接觸過大量孩子,在他們說自己對某一件事情沒有興趣之後,我會觀察他們,和他們聊,最後發現,80%的孩子其實都不是「沒有興趣」的問題。

因為沒有興趣是最容易說的一句話,但可能性更大的,還是在這項活動或學習中,孩子沒有感覺自己被接納,沒有獲得成就感,自然也就缺乏繼續的動力。

傾聽有度,孩子可能只是誤以為「我不喜歡」

說白了,孩子可能只是誤以為「我不喜歡」。我們說要「傾聽孩子」,但孩子的話也不一定就是真實的,他不是想騙你,而是很多時候他也不知道怎麼去表達,所以父母一定要弄明白那個原因,別做一些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組織孩子打橄欖球,之所以特別推薦這個運動,尤其是男生參與,是因為中國的男孩子太害怕衝撞了,但是橄欖球是一個強迫你要去衝撞的項目。

我們一個孩子就是這樣,上了兩次他就說我不要學了,然後我就觀察,發現他的問題是他不敢和別人撞,害怕會撞到別人,也害怕別人會把自己撞傷,於是我們就幫助他,先從一個低體量級的去練習,同時讓爸爸在家裡也和他這樣去衝撞。

有的孩子本來就是容易膽小,但如果僅僅因為膽小就放棄,我是不贊成的,所以建議父母配合,找教練談,給孩子更合理的支持和幫助,現在這個孩子已經瘋狂地愛上了橄欖球,膽子也越來越大。

這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當孩子說我沒興趣的時候,他真的是沒興趣嗎?其實這個時候就特別考驗機構老師或教練的水平,還有父母的判斷力。

與老師溝通的關鍵:直接說清你的「擔心」

當孩子遇到這種節點,肯定需要父母和老師的配合,我的建議是,不要告訴老師要怎麼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比較專業的教育者都不喜歡家長對他指手劃腳,這會讓他感覺自己是不被尊重的。

我覺得和所有的教育者溝通的法寶,就是第一,你告訴他你的困惑是什麼?第二,你不要告訴他怎麼去解決,因為如果是一個好老師,他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憑他的專業素養和經驗,可能會比你想到的那個方法更好。

比如有很多學校的老師給我抱怨過,媽媽們總喜歡要求老師「能多叫我的孩子上課起來回答問題嗎?」其實這個媽媽的問題特別傻,她告訴老師的是方法,即你要做什麼。

而如果你告訴老師你的擔心是什麼,比如我想讓孩子聽課時可以更積極主動一些,那對於老師來說,他可能有多種方法去提高孩子的上課表現,而不一定只是上課回答問題這一種。

而且一旦別人告訴你要怎麼做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有一種正常的反抗心理——你憑什麼教我呀?

比如剛才那個孩子,不敢跟別人撞,害怕搶球,父母有擔心的話就要找教練,告訴他你的擔心是什麼,問他認為你可以怎麼做來配合他。

其實很多興趣班、課外班只是個載體,父母期望孩子學會的東西,並不僅是一個下棋的技術,或者繪畫的能力,每個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目標。

比如希望通過學習的過程鍛煉審美或是培養毅力,因此父母在其中的關注點和期望值就會不一樣,你需要的是要把你的關注點和期望告訴老師或教練,孩子、父母、老師一起配合著完成。

這就是我強調的,父母特別需要和教育者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不是父母直接告訴老師要怎麼做,而是讓老師知道你要的東西,他會盡量通過他的方式去滿足。

「興趣班是堅持還是放棄」是世紀難題了,沒有簡單的答案,而最終考驗的,還是父母的智慧。當孩子說「我不喜歡了」, 興趣班該堅持還是放棄?

- 興趣班的堅持一大半來自父母的堅持

很多中國家長認為外國孩子就是每天自由地玩兒,不上任何課外班,其實這是一種由於信息不對稱產生的誤解,或者說只代表了一部分家庭,很多外國家長早晨7點鐘帶孩子去游泳打冰球,一周五天,一堅持就是七八年,這樣的情況一點不罕見。

堅持意味著要花時間帶孩子輾轉於不同的興趣班之間,像鋼琴這樣的還需要每日陪練,但這些沒有想像的難,對我們來說已經習慣了,我的工作有很大部分用iPad就行,所以天天上課我會用微信處理一些事情,也有的時候天天上課我和天天爸去喝咖啡,另外陪課的時候也能獲取很多信息,和天天一起騎馬的一個小朋友媽媽,簡直就是一個強大的信息台,每次和她聊我都能了解到很多有用的信息,總之相比抓耳撓腮地設計每個周末去哪裡玩兒要簡單得多。

-最初的慣例養成很重要

在開始一個興趣班的初期我們盡量全勤,記得在天天開始學游泳和功夫的那一年裡,遇到周末要參加小朋友的生日會的情況我們都會把課程時間調整一下,盡量不落課。

形成慣例之後堅持起來對小朋友就比較容易了,比如鋼琴雖然是天天比較發怵的事情,但形成慣例之後他認為每日練琴是很自然的事情。

-有取就有舍

時間都是有限的,周末去上興趣班,也許就沒有時間去郊外玩,上了這個班就沒有時間嘗試其他的,選擇每日練琴就意味著晚上基本沒有外出應酬,選擇了也沒啥糾結,我們盡量考慮天天的年齡特點,每天一定有隨意無目的玩兒的時間,階段性還會帶他去小旅行,就這樣啦。

另外有些東西自己可以在家教的也許就不用去外面上課,游泳騎馬鋼琴功夫我都教不了,但讓孩子讀英文還是可以自己在家做的,同樣識漢字我也打算自己動手了。

這只是天天六歲左右興趣班的一些情況,再過兩三年一定會有新的變化,到時候再分享一定很有意思。

上不上興趣班,上多上少,上什麼興趣班,是廣泛涉獵還是少而精,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殊情況,金錢是否允許,時間是否調整的開,每個父母都儘力了,所謂糾結就是艷羨別人但自己又做不到,其實無論做什麼選擇,不糾結就好,因為養育孩子本來就沒有標準公式。

如果真要套一些理論還真有,Erik Eriksen 把人生分為八個階段,我也摘抄一段來自百度百科的介紹:

學齡期(6~12歲): 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 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 作的態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麼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 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闆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

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埃里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關注萬能哥

一起,助身邊人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父母圈 的精彩文章:

先別要求孩子考一個好大學,這四樣東西更重要
餘生,我想和簡單的人相處!

TAG:父母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