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為了吃蛤蜊,海象練就了一條「麒麟臂」

為了吃蛤蜊,海象練就了一條「麒麟臂」

如果你曾親臨大英博物館的40號展廳,目光必然會被一副棋子吸引:與比鄰的許多顯赫珍藏相比,這82枚棋子看起來是如此不起眼。但只要俯身細察,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英國人將其視為最重要的國寶之一:小小的棋子不僅保存完好,工藝精湛,更有著讓人難以忘懷的造型——王后,皺著眉頭托腮苦思;國王,正襟危坐怒目相向;士卒,雙目圓睜,還用牙齒咬住了盾牌。這些行走在紅白格間的棋子們,是如此精巧又趣味十足。

大英博物館中的「烏伊格棋子」,或稱「劉易斯島象棋棋子」。此批文物出土時一共有93件:包括78枚棋子,14個棋子底座和1個皮帶扣。 現在其中82件收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剩下11件收藏在愛丁堡的蘇格蘭國立博物館。圖片:Jack1956 / wikipedia

根據學界的考證,這套出土於蘇格蘭劉易斯島的「烏伊格棋子」,恐怕是由挪威特隆赫姆的維京匠人所制。這多少有些出乎預料,畢竟我們很難想像,一向以孔武兇悍形象示人的維京人,居然也有這樣的匠心和萌趣一面。

「烏伊格棋子」中兩對坐在椅子上的是「王」和「後」;手持重劍、咬住盾牌的是「車」。圖片:Andrew Dunn & Nachosan / wikipedia

不過,若從棋子的材料源頭分析,這種「萌」的特質便不再突兀。晶瑩剔透的表色和細密緊實的質地告訴我們,這套棋子正是取材于海洋中的「萌系擔當」海象(Odobenus rosmarus)的大牙!

一頭蠢萌的幼年海象。 圖片:B. & C. Alexander

海象長牙的質地和象牙有幾分相似,也曾被用作象牙的替代品。中世紀初期,歐洲人獲取亞、非洲象牙的貿易途徑被阻斷,正是維京人運而來的海象牙滿足了歐洲皇室們的需求。而在遙遠的中國,被稱為「虯[qiú]角」的海象牙也被精心染成翠綠色,用以製作串珠。

長長的牙有哪些用?

這副長牙看似威武,實際用途卻十分有限。對於體重最大可達2噸的海象來說,塊頭本身就是應對天敵的最佳武器。即便是陸地上最大的食肉目動物北極熊,在面對這坨體型遠超自己的「肉山」時,往往也會選擇悻悻離開。

「你瞅啥?」 「沒…沒啥…」 圖片:Rhinie van Meurs / Minden Pictures

實際上,除了在交配季節爭奪配偶權時,或者在寸土寸金的浮冰或淺灘上競爭一塊歇腳場地之外,海象們很少將長牙用作武器。即便是雄性之間的爭奪,長牙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海象的皮膚厚實堅韌,而老年海象一米多長的牙齒又很容易折斷

在繁殖季節,雄性海象皮膚上會出現疣狀突起,這也是它們使用長牙爭鬥的高峰期。不過這種爭鬥並不以危及對方生命為目的,況且它們的皮膚防禦能力出色,長牙的威力也不足以達到這一目的。圖片:Yva Momatiuk & John Eastcott / Minden Pictures

一不小心,牙牙就會被折斷…… 圖片:Olaga Kamenskaya / Minden Pictures

海象無論雌雄都有長牙,所以除了被雄性海象用於鬥爭之外,長牙肯定還有其他的實際功能。人們發現,在爬上浮冰或緩灘的過程中,海象巨大的體型成了一個負擔,而長牙能適時發揮類似冰鎬的作用。

長牙能幫助海象爬上棲身之所。 圖片:Mike Korostelev / Minden Pictures

「吃蛤蜊神器」,你有么?

這種掘地的方式一度啟發了人們的猜想:當海象潛入海底覓食的時候,長牙是否能成為一種覓食的工具呢?這種猜想並非沒有根據,通過解剖和研究胃內容物,人們早就知道了海象獨特的食物偏好——雖然海象的食譜相當寬泛,但它們最愛的一口當屬各種雙殼綱的蛤蜊。棲身於海底淤泥之下的蛤蜊,似乎與海象的長牙產生了某種聯繫。

海象的餐桌和隨意丟棄的「廚餘垃圾」。 圖片:Nette Levermannet al./BMC Ecology(2003)

然而當科研人員跟隨海象下潛,親眼目睹了它們的就餐場景時,這種假設便不攻自破了:挖蛤蜊的過程中,長牙幾乎毫無作用

實際上,海象們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三種不同的覓食方式:有的像豬一樣直接將嘴拱入海底;有的用嘴巴吐出水流吹開軟泥;更常見的則是使用左、右前鰭扇動海水,將淤泥弄散。有趣的是,絕大多數海象習慣使用右鰭,長年累月的勞作使得它們右肩胛骨、肱骨和尺骨的長度明顯大於左側。

拱啊拱啊拱啊……圖片:BMCseriesJournals / youtube

為了研究海象長期使用單側鰭挖蛤蜊會對它們產生什麼影響,科學家測量了海象鰭中的四塊骨頭的尺寸,發現「右利手」海象的右鰭骨骼尺寸確實會大於左鰭的。 圖片:Nette Levermannet al./BMC Ecology(2003)

相比於長牙,海象的鬍子更配得上「挖蛤蜊神器」的稱號。400到700根透明的晶須連接著面部敏銳的皮下神經,可以即時感知淤泥下蛤蜊的任何輕微舉動,一旦確定了蛤蜊的方位,海象就可以揮動那碩大的「麒麟右臂」將其挖出;而後,它們用看似笨拙的唇部將蛤蜊叼起,吸食蛤蜊肉。海象進食完畢後,兩片貝殼甚至還完整的連接在一起。

通過這樣高效敏捷的進食方式,一頭成年海象僅一天就可以吃掉2000隻蛤蜊。高頻使用使得晶須被泥沙不斷摩擦折斷,因此野生海象的鬍鬚長度往往遠短於被圈養的同類們

剛出生不久的海象幼崽也擁有濃密的「鬍鬚」。但是在覓食過程中晶須會不斷磨損,海象們會不會擔心自己變「禿」? 圖片:Roland Seitre & Jan Vermeer / Minden Pictures

是神物,也是盤中餐

對於生活在極地的尤皮克人來說,海象不僅是極富靈性的神物,也是生活中分外重要的資源:它厚重的皮革可以縫製帳篷,脂肪可以燃燒取暖,雖然海象肉有一股酸味,但舌頭卻是難得的美食。千百年來,尤皮克人遵循古老的傳統,有節制地捕殺並充分地利用著自然的饋贈

無論是捕殺抹香鯨的拉馬勒拉人、圍捕海豹的因紐特人,還是捕獵海象的尤皮克人,這樣擁有狩獵傳統的原住民並不會對野生動物資源帶來毀滅性的影響——他們的人口有限,獵殺規模也絕不超過自身所需的範疇

分割海象的尤皮克獵手,海象的各個部分都會得到充分的利用。 圖片:Michio Hoshino / Minden Pictures

竭澤而漁,觸目驚心

但是,隨之而來的商業化捕撈,卻與此有著本質性的區別。以追逐更大財富為唯一目的的獵手們,採取的是竭澤而漁的短視策略。尤其是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狩獵的腳步逐漸拓展至全球,環境惡劣的極地也未能倖免。自18世紀開始,數以千計的船隻闖進冰封的北國,短短几十年內,以獲取油脂為目標的捕鯨業和以獲取皮革為目的的皮毛貿易就成為了最早崛起的兩種全球產業。

很不幸,海象同時符合這兩種貿易的需求——厚重的脂肪正是捕鯨業所需要的,緊實的皮革又足以讓皮毛獵人欣喜,而它巨大的體型更有利於提高捕殺效率。除此之外,長牙更是一種價格不菲的額外收穫。一時間,從格陵蘭到斯瓦爾巴德,從西伯利亞到阿拉斯加,煉油的工坊晝夜不息,晾曬的毛皮鋪滿了灘頭。

海象的獨特之處在商業化捕撈中反而導致它們被加倍迫害。圖片:Sergey Gorshkov / Minden Pictures

據統計,瑞典斯瓦爾巴德的海象種群數量曾經達到3萬多頭的高峰,但自1820年該地出現商業化捕殺以來,種群規模便以驚人的速度下跌。到1952年,整個斯瓦爾巴德只剩100頭雄性海象活動,而雌性大多躲在了更北的繁殖區域。儘管實行了嚴格的保護政策,今天的斯瓦爾巴德海象種群數量也只是緩慢地爬升到了3900頭左右。在當地的許多海灘上,一百多年前被獵手們隨意丟棄的海象骨骸都比這個數字多得多

挪威斯瓦爾巴德島的許多海灘上還能見到一百多年前宰殺後被丟棄的海象骨骼。 圖片:Pal Hermansen / Minden Pictures

前路茫茫,「象」生艱難

如今,海象的商業捕殺已被全面禁止,但巨獸的前路依然危機重重。極地的冰層由於氣候變暖急速萎縮,夏季原本漂浮在淺海的浮冰已經難覓其蹤,這使海象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海象潛水能力不佳,若退到深水區的浮冰上棲息,它們將面臨無法覓食的困境;但淺海的灘涂對繁殖季的雌性來說也絕非是理想的產房——北極熊雖然無法捕食成年海象,對幼崽的生存卻是重大威脅

更何況越來越多的海象堆積在灘頭,相互踩踏的風險也驟然增大,但這種尷尬的處境已經無法由海象左右了。2016年,在俄羅斯楚科奇,再無後路的海象只得層層疊疊地擠壓在狹窄的灘頭休息。2018年,同樣的景象又出現在阿留申(位於白令海與北太平洋之間的群島)。劇變的洪流下,龐大的海象也只得被裹挾著無助漂流。

海象們擠在狹窄的海灘上,「象」生艱難。 圖片:Michio Hoshino / Minden Pictures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332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一個男人在流浪。

喜歡他還可以關注

漫步集

id: Have_a_Stroll

陪你 聽風 看海 遁入自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現在叫人家小甜甜,當初卻說人家像泔水!
超強密封的保鮮神器,讓你的鍋碗杯盆秒變保鮮盒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