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始於何時?

中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始於何時?

原標題:中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始於何時?


文章來源:津濤短史記(ID: tengxun_lishi)



圖:表現馬嘎爾尼訪華的漫畫,乾隆高高在上

問:求短史記考證一下天朝上國的價值觀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唐宋時期有嗎?不會也是明清造就的吧?

撰文/楊津濤


所謂「天朝上國」價值觀(即本文所說」天朝意識「),源自中國古代以「華夷之辨」為核心的儒家「天下觀」。


以平等關係為恥


先秦時期,中國古人已有多種關於「天下」的構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分天下為「九州」和「五服」,由「天子」統治,是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下之內,因文化差異,又有「華夏」與「蠻夷」的區別。在古人看來,華夏處在天下的中心位置,是謂「中華」;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統稱「四夷」。


在不同語境下,「天下」既可以指「中國」,也可以指「世界」。然而無論何時,自稱華夏者,都自視擁有無與倫比的文化優勢,是「天下」的當然領導者。



圖:有關「五服」的示意圖(見於「不勞客」的博客)


此種「天下觀」,在歷史上的具體呈現,乃是秦漢以來建立起的「朝貢外交」。兩漢時期,烏桓、扶余,及西域各國等,都先後向中原王朝納貢。


在魏晉南北朝的分裂時期,一些較大的政權也維繫著朝貢制度。比如,曹魏建立後:

「西域雖不能盡至,其大國龜滋、于闐、康居、烏孫、疏勒、月氏、鄯善、車師之屬,無歲不奉朝貢,略如漢氏故事。」①

隋唐時期,中原王朝實力雄厚,有過朝貢關係的國家遍及四方,重要的有高麗、百濟、鐵勒、鄯善等。一度被稱為「天可汗」的唐太宗曾說: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雖然大多數時候,四方「夷狄」對中原王朝都只是表面臣服,而維持事實獨立,但此種特殊的對外交往模式,還是讓中原統治者及士人階層逐漸產生一種「天朝意識」。


如著名學者陶晉生所言:

「傳統中國思想家和史家大都視統一帝國及其維持的朝貢制度為理想,而以與外族建立平等關係為恥辱。」②

因此,在古代中原王朝的「朝貢外交」體系下,其他國家或民族,只能是敵國或藩屬,不存在平等的友邦。為了維護此體系,中原王朝往往拒絕平等和議,不惜延長戰爭時間。即使被迫接受和議,中原王朝也要在文書詞句上施展花招,保全「天朝」面子。


「天朝意識」勃興


北宋立國之初,意圖恢復「漢唐舊疆」,實現「華夷一統」。但隨著雍熙北伐的失敗,這一目標變得遙不可及。北宋只得退而求其次,希望能對「蠻、夷、戎、狄,舍耶律氏則皆爵命而羈縻之」,即通過和遼國以外的其他政權建立朝貢關係,明確「華夏」地位。


此時,由於遼國同樣自稱「華夏」,和北宋爭奪對周邊政權的冊封權,最終和北宋建立起穩定朝貢關係的僅高麗、歸義軍等幾個政權。③


圖:中國歷史教科書中的北宋時期地圖


即便如此,宋人對「華夷之辨」理念的熱情,還是遠超漢、唐。


台灣學者傅樂成認為,其主要原因有兩個:

「科舉制度與文人政治造成士大夫的自尊,以及對中國文化的竭誠崇拜和擁護,因此自然卑視外族文化。」


「加以契丹、女真等外族的侵凌,遂使宋人對異族卑視之外,益以仇視。」④

經學家石介的名作《中國論》,很好地展現了宋人的「天朝意識」。他在文中說,「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中國各方面都代表著文明,而四夷的習俗則是「被發文身」「毛衣穴居」。石介希望,「四夷處四夷,中國處中國,各不相亂」。


在對外文書中,宋人更是自命為華夷共主。高麗曾是北宋的忠實藩屬,宋朝發出的國書當然都要顯示「天朝」威儀。有意思的是,高麗在北宋後期,改奉遼為正朔後,宋朝給高麗的國書,依舊稱「敕」或「詔」,視高麗國王為臣子。


西夏、交趾等,都是事實上的獨立政權,在內部並不遵守宋人定下的朝貢體系(如使用宋朝年號等),但宋朝給他們的國書,使用的也完全是君臣口吻。靖康年間,北宋滅亡在即,西夏趁亂入侵,宋欽宗給西夏的國書,尚且自居君主:

「朕惟卿明允篤誠,世濟忠孝,主於西陲,藩屏帝室。」

高昌、于闐、占城等國,對朝貢體系幾乎沒有了解,但不妨礙宋朝像對高麗一樣,給他們居高臨下地發國書。甚至遠在西亞的大食國王,都成了大宋皇帝的「卿」。


為讓「華夷秩序」內外一致,宋朝不惜替各政權代寫國書。比如大理和宋朝間不存在朝貢關係,宋人就杜撰一篇《代嗣大理國王修貢表》,滿是「拜章北闕」的漂亮話。⑤


這些政權的使者,或者入朝進貢,或者隨行封禪,幫大宋實現了「四夷懷服」的理想。


「天朝」走向崩潰


以上所說的「天朝意識」,在明清時期發展至頂峰。


為重塑想像中「華夏」「扶馭萬國」的歷史,明太祖「分遣使者奉詔書往諭諸國,或降香幣以祀其國之山川,撫柔之意甚厚「。明太祖還親自寫有一首《太清歌》,其中道:

「萬國來朝進貢,仰賀聖明主,一統華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東西。託聖德,勝堯王,保護家國太平,天下都歸一。」

後來,鄭和下西洋,更是利用各種手段,讓各國前往明朝納貢。 ⑥


按照《明史》等留下的材料統計,和明朝有朝貢關係的國家,多達148個;其中,明太祖又將朝鮮、琉球、安南等15個劃為「不征之國」。


為吸引這些國家前來朝貢,明朝起初制定了非常優厚的回饋機制,除了會給予賞賜,還會按照高於市場幾倍的價格,收買使團帶來的其他貨物,給明朝財政帶來極大負擔。後來明朝決定對使團所帶商品徵稅,前來朝貢的國家很快就變少了。

明朝這種「貢市合一」的制度,讓拒絕納貢的蒙古無法和明朝正常通商。蒙古為獲得布帛等物資,不得不對明朝邊境進行擄掠,為了應對蒙古入侵,明朝每年要花掉數百萬兩白銀的軍費。縱使如此,以楊繼盛為代表的大臣,還是反對和蒙古平等貿易,認為「以堂堂天朝而下與犬羊馬市」,是有損國體的奇恥大辱。


直到隆慶年間,明朝才和蒙古達成「和議」。按照明朝方面的史料,蒙古俺答汗向明朝稱臣,並接受「順義王」的冊封。事實上,當時明朝和蒙古簽訂的應是平等協議,上報朝廷的國書很可能被明朝使臣動了手腳,偷偷將蒙古納入到「朝貢外交」體系。⑦


同樣受「華夷秩序」的制約,明朝遲遲無法和滿洲簽署和議,被遼東戰事拖累至滅亡。


相較於明朝,清朝在朝貢問題上更加務實,不再將朝貢和貿易捆綁。但是,清朝在「華夷之辨」的問題上,絲毫也不含糊。1792年的馬嘎爾尼使團、1816年的阿美士德使團,都因不願在禮儀上遵從清朝堅持的「華夷秩序」,最終無功而返。


為了讓妄圖平等交往的英國切合「華夷秩序」,清朝施展明朝故技,篡改英王喬治三世的國書。英王國書中,既稱讚自己,也恭維乾隆,希望兩國能平等地開展貿易。在當年上呈乾隆的中譯本里,英王被降為「藩王」,國書開頭就是「英吉利國王熱沃爾日敬奏中國大皇帝萬萬歲」。國書中英王對自己的讚譽都被刪去,對乾隆的恭維則被改寫的更加誇張,如:

「如今聞得各處惟有中國大皇帝管的地方,一切風俗禮法比別處更高,至精至妙,實在是頭一處 , 各處也都讚美心服的。故此越發想念著來向化輸誠。」 ⑧

此種翻譯,被葛兆光形象地稱為「天朝式的翻譯」。


當古代中國的「天朝意識」走向極致時,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等接踵而至,清朝不斷被「夷人」打敗,想要被西方國家平等對待都已無可能,更不要說維繫朝貢外交了。 ⑨


至此,作為一種理念的「天朝上國」,徹底崩潰了。


圖:1864年,總理衙門資助印行《萬國公法》,標誌著中國正式現代外交模式



①王小紅、何新華:《天下體系:一種建構世界秩序的中國經驗》,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年,第74—83頁。


②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第4頁。


③⑤黃純艷:《宋代朝貢體系研究》,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331—351頁、第352—379頁。


④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漢唐史論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第372、373頁。


⑥李雲泉:《萬邦來朝:朝貢制度史論》,新華出版社2014年,第160頁。


⑦王泉偉:《天朝意識與明清中國的朝貢外交》,《國際政治研究》2017年第1期。


⑧王輝:《天朝話語與喬治三世致乾隆皇帝書的清宮譯文》,《中國翻譯》2009年第1期。


⑨張立勝 :《試論天朝上國觀念在晚清的崩潰》,《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7期。

在這個話題無孔不入且熱愛閱讀的新媒體編輯部,我們經常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眾、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鮮玩意兒。


現在,它們都將一一出現在這個欄目里。

本文由公眾號「短史記」(ID:tengxun_lishi)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應仁大亂之源——室町幕府的權與謀|大象文摘
比爾蓋茨問了一個問題,黃章晉如是回答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