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爭議「基因編輯嬰兒」:科學的應用一定是有限度的

爭議「基因編輯嬰兒」:科學的應用一定是有限度的


  記者 王佳昕 北京報道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引發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


  11月27日下午,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對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做出回應。徐南平表示,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

  相關領域的學者也陸續以不同方式發聲。繼11月26日122名科學家聯合聲明表示譴責後,11月27日,國內外上百位艾滋病領域內專家和從事研究第一線的防治工作者也以公開信的形式表明了反對的態度。


  針對這一熱點事件,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了多位倫理學、醫學、法學領域的專家。接受採訪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數據精準醫療高精尖創新中心的劉會生研究員,是11月26日發布聯合聲明的122名科學家之一。


  劉會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當看到「基因編輯嬰兒」消息時,不管賀建奎說的是真是假,我們都非常震驚。「想的是要第一時間告訴大家,他的做法在科學、技術、倫理等方面都是錯誤的。」


  基因編輯沒有100%的準確性

  賀建奎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進行了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這一行為為何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


  接受採訪的專家表示,這是由於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從倫理上,都存在極大的風險。


  劉會生表示,目前所有的基因編輯工具,不管是針對人還是動物的,都不能說有百分之百的準確率和特異性。CRISPR基因編輯發明人張鋒和Jennifer Doudna都明確表示,現在的科學研究沒有明確的證據來支持它是100%的,也就是說存在不確定性。


  張鋒表示,修改CCR5基因可能讓胎兒對西尼羅河病毒更加易感。同時,也無法確定基因編輯後,在人的一生中就一直沒有問題。


  「我們在實驗室中大部分是拿小鼠做模型,但小鼠的壽命只有兩三年左右,研究用的猴子壽命會長一些,但還是沒有辦法真正模擬人的一生。」劉會生說。

  浙江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康利軍認為,CRISPR/Cas9系統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基因編輯方法,其應用潛力無疑是非常廣泛的。但目前技術層面上,還存在脫靶、嵌合體的可能。檢測是否基因編輯完成,可以通過基因測序。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理論上也可以大致知道是否有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就是說在編輯某一個基因的時候,會不會因為其他某一個或者某些基因,因為跟這個基因的序列類似,也被編輯了。而這種被錯誤編輯了的基因,操作者可能還不知道。這樣就會造成胚胎髮育成人以後,存在其他的基因缺陷。」康利軍說。


  倫理是制約科學的韁繩


  在技術準確性之外,「基因編輯嬰兒」更大的爭議在倫理層面。


  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曦表示,在事關人類本質的技術問題上,倫理審查不僅致力於保護當事人,而且也致力於捍衛某些最基本的人類處境和人類價值。

  「所以,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學術界,長期以來對利用人體幹細胞開展的醫學實驗,都是堅持嚴格開展倫理審查的。此次的基因編輯實驗,無論在技術層次,還是在事關人類價值的某些根本性問題上,都沒有進行充分倫理論證,這是危險和不負責任的。」張曦說。


  上海大學社科學部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周麗昀認為,這一事件的倫理審查規範性值得考量。關於此次研究的倫理審查是否符合程序還有待調查,就算符合程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程序?倫理審查委員會的委員構成是什麼情況?學科背景和行業背景如何?是否有足夠的人文學者和倫理學家參加?有無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和充分的風險評估?如何驗證和評估這個研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如何看待這個研究的衍生效應及其對人類命運的影響?


  她認為,科學研究可能無禁區,但是科學的應用一定是有限度的。科技與倫理之間是存在博弈的。如果說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一匹賓士的駿馬,那麼倫理就是制約它的韁繩。對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加限制,後果是不可想像的。此次事件引發的熱議也足以說明大家對科技倫理問題的關注。


  張曦表示,倫理審查有一定程度的形式化,在很多技術研發單位恐怕只是程序性擺設。其次,倫理審查不夠專業,對技術的倫理審查沒有建立在更深的對人類總體歷史和未來的關切之上,運用的檢測原則淺薄、未經充分推敲。

  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倫理審查其實是一個複雜機制。不僅意味著倫理審查委員會的專業化和嚴肅化,也意味著整個倫理學界乃至人文領域作為思想資源庫,將自己的重要思考貢獻給個案的倫理審查。以美國為例,許多高水平的學院倫理學家,會受邀參加個案倫理審查委員會,形成學院和技術個案之間的智力互動。


  「我們目前缺乏這些機制,即使有,也不夠有效。關鍵還是在於,很多人還沒有真正重視倫理審查的功能。不管怎樣,我們要重新思考倫理審查在技術研發中應當扮演的角色,要真正把倫理審查當作技術研發和應用中基本人類價值的最後防線來看待。」張曦表示。


  警惕「潘多拉魔盒」


  目前,科學家們都在用一種說法,即「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了,該如何理解這種說法?


  劉會生認為,現在,很多人可能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擺在我們面前的是非常艱難的選擇。


  他表示,賀建奎的操作是在受精卵上,這意味著出生嬰兒會永遠帶有這種改變性的基因,孩子長大後結婚生子,這個基因就會傳遞下去。這已經改變了人類的基因庫,使潘多拉的盒子打開了,很多後果是我們預測不到的。「如果基因可以人為改造,就打破了生命的自然狀態和公平性。」


  周麗昀認為,關於基因編輯能否用於人類胚胎生殖問題,早在2015年12月華盛頓召開的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上就有討論,當時中國中山大學科學家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研究一經宣布,立即導致爭議升級。之後,關於基因編輯技術能否用於人類胚胎研究或者懷孕目的,討論非常激烈。基因編輯技術可以用來治病,這個科學界似乎可以接受,但用於胚胎生殖,科學家們反對呼聲很高。大多數科學家都提出,要抑制「訂製嬰兒」和「完美寶寶」的出生,這背後體現出來的是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擔憂。


  「基因可以『改寫』或者『訂製』人類嬰兒,可以某種程度上『決定』人的命運,人之為人的重要意義就是生命的獨特性和唯一性,而『訂製嬰兒』倘若發展開去,會對人類的價值、尊嚴和意義帶來嚴峻挑戰。」周麗昀表示。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院長張力認為,對基因編輯嬰兒本身來說,基於其生命本身的倫理爭議,其人格尊嚴將受到損害,違反憲法、民法中關於人格尊嚴保護、胎兒利益保護的相關實體規定。同時,這種「轉基因」技術應用的邊界值得反思,如果所謂的「基因增強」、「私人訂製」等技術一旦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觀念何以保障?


  張曦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個實驗所造成的倫理效應,可以說是打開了技術不受限制地干預人類世界的「潘多拉魔盒」。技術本身是一種力量,也是對自然的人工干預。技術的每一次運用,都會帶來一個新的「可能世界」。有些技術所帶來的可能世界,它的人性涵義我們根本還無法想像,更談不上理解。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任由技術測探人性的邊界,那麼造成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會改變人和人類的根本處境。」張曦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通往更加極端的光學之路:「用光製造的工具」獲諾獎
我國成功發射2顆北斗三號衛星 裝載國際搜救組織設備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