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屠燕治:「太平天下王道·有王·馬道程宮」錢的文字讀法與背景解析

屠燕治:「太平天下王道·有王·馬道程宮」錢的文字讀法與背景解析

原標題:屠燕治:「太平天下王道·有王·馬道程宮」錢的文字讀法與背景解析



「太平天下王道·有王·馬道程宮」錢的


文字讀法與背景解析


屠燕治

[摘要]


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成功,佔領上海後迅速派出水陸兩路向天京太平天囯送奏摺。水路一份在鎮江被截,陸路一份下落不明。據傳教士麥都思12月24日在他向小刀會佈道時發現有太平軍戰士,說明小刀會與太平軍已經取得聯絡。1989年杭州徵集到一枚太平大銅錢,錢文似與當年太平軍傳遞出兵援救小刀會的信息有關:「亞旺(即羅大綱)準備從水路接應小刀會,軍隊之調動,有待呈奏天王」,這與羅大綱後來上書天王,力主派兵,又置造小船六百隻準備接應小刀會的史實相符。


關鍵詞:太平大銅錢 錢文讀法 背景解析


1989年夏,在杭州徵集到一枚大型厚肉太平錢。馬定祥先生曾二度為這枚錢幣寫下鑒定文字*。隨後,經過錢文識讀與背景解析,進一步發現,這枚太平大銅錢應該與咸豐三年(1853年)的上海小刀會起義、及太平軍羅大綱派人跟劉麗川聯絡的史實有關。現將考證敘述如下,祈與錢界、史學界同仁共探討。


一、形制判別


該錢黃銅。面鐫「太平」(穿右)「天」(穿上)「下王」(穿左)「道有」(穿下)7字,背「馬」(穿上)「王道」(穿下)「程」(穿右)「宮」(穿左)5字,隱起文,合計12字;穿孔外大內小。放大鏡下錢面略見細點銅綠銹,包漿色澤自然,錢身久經碰撞,傷痕遍體,一望便知是百年前的遺物。經實測,錢徑6.07,厚0.65厘米,重125克(彩插一、圖1)。


清時鑄錢,江浙多用黃銅。別的地區,湖南有黃銅,也有紅銅;而福建、甘肅和新疆一帶,基本用紅銅。這枚太平大錢為黃銅,發現於江浙,因此大致可推斷為當地所鑄。



上博藏太平天國花錢 樂藝會資料


太平錢厚度0.65厘米,是一枚不常見的厚肉錢。厚肉制,大都為咸豐年間鑄錢。如浙江局咸豐重寶背漢滿兩體浙字當百錢,質黃銅,厚0.7厘米(嚴隆隆藏品);福建局咸豐寶福當百錢,紅銅,通寶厚0.8,重寶厚0.78厘米(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品);湖南太平天囯大錢,有較大、較小型兩種,均黃銅,厚度在0.4至0.45厘米之間;大花錢,紅銅,分特大號、大號、中號三種,厚度也都在0.8至0.85厘米之間(湖南省博物館藏品);另見有小號花錢一種,厚度為0.5厘米;又有江蘇版太平天囯鎮庫錢,黃銅,厚度達1.4厘米(南京太平天囯歷史博物館藏品);浙江版太平天囯鎮庫錢,黃銅,厚度0.7厘米(浙江省博物館藏品)。而厚肉錢,在其他時間幾乎未見。唯光緒年有一種光緒通寶背滿文寶源大錢,徑6.2,厚度為1.05厘米,重240克,乃開爐大錢(嚴隆隆藏品),此屬個例。因此,這枚太平錢據厚肉制判定,其鑄造時間,大致發生在咸豐年間。這與錢本身的外貌特徵是相符合的。


《馬道程宮》錢01-1



《馬道程宮》錢01-2


彩插1 「太平」厚肉大銅錢照片


*1994年8月出版的《太平天囯錢幣》增訂本,根據馬定祥先生生前的決定,將該錢與另一枚天地會「洪武·天下太平、聖旨·午人存·日月明」錢,一同增補收錄。


二、錢文初識


此錢文字排列極不尋常。若按通常方法對讀,面文是「天·道有·太平·下王」,背文為「馬·王道·程·宮」。顯得字不成句,文不達意;換另一種方法旋讀,面文成了「天·太平·道有·下王」,背文是「馬·程·王道·宮」。同樣是文理不順,語句不通。最後改用拼讀法,間以句逗,可排列成三句話:


「太平天下王道」;


「有王」;

「馬道程宮」;


其中,一些文字試作諧音替換。「道」字作到,「程」作成,「宮」作功,錢文初步可讀成:


「太平天下王到·有王·馬到成功」


再者,「馬」在穿口之上,若識為「馬上」,則又可進一步讀成:


「太平天下王到·有王到·馬上成功」


至此,這枚錢的錢文作為信息傳遞用語的特性,似乎顯得清晰了起來。



圖1 「太平天下王道·有王·


馬道程宮」錢


在清代,銅錢用作聯絡憑信的方法由來已久。檢索清宮檔案及有關資料,這種用銅錢作為聯絡信號的方式不乏其見。不同時期,信號錢在形式上也有不同選擇。

清初有用晚明崇禎錢和南明錢;乾隆後有刻字、刻花、砍缺或用朱銀塗紅(附表一);嘉道年間又出現「洪錢」(1);咸豐年太平天囯定都南京,各地的農民起義達到高潮,有自鑄銅錢,或用於流通,或用作入會憑證(附表二);既便太平天囯失敗之後,這種取錢為憑的現象仍在延續,到同光年間也未終止(2)。因此,據錢文判定,發現的這枚太平大銅錢,很可能是一枚清代後期用於秘密聯絡的信號錢。


附表一:


鴉片戰爭前後秘密會社信號錢資料輯錄


年 代


為 首


地 點


會 社


事 由


錢 名


資料來源

順治十一年三月


宋謙


涉縣


南明遺老


攻涉縣時作為「號頭」


明崇禎錢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6輯


順治年間


朱明銘


明宗室

反抗


以四樣南明號錢為記號


大明通寶、隆武通寶、永曆通寶、弘光通寶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3輯


乾隆十二年(1747)


馮名漢


福建


邊錢會


入伙憑據


銅錢

福州將軍兼管閩海關事務新柱奏摺,《台檔》


嘉慶


二十一年


王開機


貴州


孝義會


拜邊錢會


半邊錢


《硃批》貴州巡撫文寧


嘉慶

二十五年


江亞奴


平頭會


將銅錢一枚砍為六半邊用五色絲將錢纏扎,分給每人一個線系銅錢作為入會憑據,相約如被人欺將錢上塗硃粉、蓋於信內,再包雞毛一片,會內之人一接此信,即須趕往幫護。


銅錢


《朱折》閩浙總督慶保折


道光七年


夏開俚丁來興


仿邊


錢會

每人將錢一文分為兩半,…以為眾人通信憑據


半邊錢


《讀增刊刑安匯覽》卷5


道光八年


王朴興


貴州


邊錢會


通信傳人以半邊錢為號


半邊錢


《硃批》貴州巡撫嵩溥折


道光九年


黃昌金劉萬年


貴州


邊錢會


黃昌金用紅線捆紮青錢一文,自己用作號令,又用錢二文,砍作四半,用紅線捆繞,作為有事傳人之記號


青錢


半邊線


《硃批》貴州巡撫嵩溥折


道光十五年六月


李順成


貴州


邊錢會


將銅錢三枚砍去一缺,用紅藍線穿孔,分三人各執一枚,有事用邊錢傳知


銅錢


庄孝發《太平天囯起事前的天地會》


道光十六年(1863)


福建、江西、浙江


花子會


以竹筷纏扎雞毛,上系銅錢一枚、分頭傳示,會中人一見,立即趕往,其錢分紅、黑、白三色,以紅者為最急


銅錢


《清實錄》37冊


道光二十六年(1846)


李先迓


福建


建陽


紅錢會


用銀硃將銅錢塗紅,每人各給一枚為入會憑據


銅錢


《硃批》,福建巡撫徐繼畲奏


咸豐三年(1853)


黃姓


海登


銅刀會


又名「銅錢會」


用康熙年間錢式,將字上刀刻三劃


康熙錢


劉子揚《清代秘密會黨檔案史料概述》


附表二:


太平天囯時期起義軍鑄錢資料輯要


年 代


首領


地 點


農民政權


或民間會社


事 由


錢 名


資料來源


咸豐三年


至同治七年


(1853-1868)


洪秀全


(天王)


南京


太平天囯


流通貨幣、


開爐、鎮庫


太平天囯、聖寶、天囯通寶、聖寶


馬定祥、馬傳德《太平天囯錢幣》


咸豐四年


(1855)


劉麗川


上海


小 刀 會 即「大明囯」,


後改「太明


太平天囯」


傳 布 起事、反清


復明,流通貨幣


太平通寶背星月


洪泉《關於小刀會日月錢》,見《羊城晚報》1960年5月18日


咸豐五年


(1855)


陳開


(洪德王)


廣西潯州


天地會


起義開爐


試鑄


洪德通寶


簡又文《洪德泉考》,見《金田之游及其他》,1946年5月


咸豐七年


(1857)


李文茂


(平靖王)


柳州


大成囯


流通貨幣


平靖通寶、平靖


勝寶,背有「前營」、「後營」、「左營」、「右營」、「中營」等


鄭家相《大成囯錢幣》,見《文物》1960年第1期


咸豐十年


(1860)


張保山


貴州遵義、婺川、思南一帶


號軍


(白蓮教)


流通貨幣


嗣統通寶


《農民起義的幾件重要遺物》,見《文物》1962年11期


咸豐十一年


(1861)


趙起


浙江平陽


金錢會


(八卦會)


起義標誌


入會憑證


康熙錢十六枚、


金錢義記,背方勝、天、地、離、震忠團練


鄭家相《平陽金錢會與天台金錢會的信錢》見《文物》1959年12期


三、錢文詮釋


在與相關文獻資料的對照中發現,這枚太平錢的文字風格,與天地會和太平天囯的一些習慣用語,包括代用字、隱語和方言,非常相似。


錢文「太平」,原是天地會用語。在天地會文書中,天地會機關稱為「太平」;聚會之地叫「太平圩」;辦事的公堂稱「太平庄」;開會又叫「太平宴」;反清成功又稱「定太平」。有一首《小會歌》:「小會創始在三河,結義會盟兄弟多。正是天本團員日,大家齊唱太平歌」。反映了天地會對「天下太平」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3)。


「太平」也是宗教用語。基督教有「千禧年」之說,即指「千載太平」。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藏品 樂藝會資料

洪秀全推崇上帝教,傳播「太平天日」,並以此作為建立太平天囯的神學根據。上帝會揉合公羊學家的「太平世」、天地會的「鬧太平」和基督教的「千載太平」,在密謀起義階段,即以「太平」旗號發動和組織群眾。洪秀全升天異夢神話中用的是「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符命,金田起義眾人以洪秀全為「太平王」,稱「太平天王」,建國號為「太平天囯」,鑄錢曰「太平聖寶」。「太平」兩字,成了天地會和太平天囯共同採用的鬥爭口號。


咸豐三年(1853),曾國藩在一份奏摺中稱:


「以致莠民(按天地會組織)搆煽,甘心從逆,動輒貼粵匪之偽示,張太平之逆旗(4)」。


上世紀六十年代,湖南汝城縣發現七件天地會文物,其中一件就寫有「太平天王奉旨扭轉乾坤洪堂」字樣;另一件則是太平天王令旗(5)。咸豐四年(1854),上海小刀會起義,初立國號「大明」,很快改名為「大明太平天囯」;咸豐五年(1855),陳開、李文茂在廣西潯州起義,更是依照太平天囯,建立起「昇平天囯」。


太平軍令旗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太平軍象山縣監軍令旗 浙江博物館藏品


樂藝會資料


但上帝會追求的「太平天日」,是要建立一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朝,這跟天地會「鬧太平」,實現反清復明宗旨存在根本區別。洪秀全對天地會的「復明」主張曾提出過尖銳批評:


「我雖未嘗加入三合會,但常聞其宗旨在『反清復明』。此種主張,在康熙年間該會初創時,果然不錯的;但如今已過去二百年,我們可以仍說反清,但不可再說復明了。無論如何,如我們可以恢復漢族山河,當開創新朝。如現在仍以恢復明室為號召,又如何能號召人心呢?」(6)


可見,天地會起義人員若要融入太平天囯鬥爭的隊伍中去,不僅要樹「太平」旗號,更須皈依上帝教,淡化「復明」色彩。


「太平天下王道·有王·馬道程宮」錢的錢文內容,一方面直接打出「太平」旗號,同時又去掉了天地會原先頻繁出現的「日月明」之類的復明口號,根據這兩個重要特徵,我們認為這枚大銅錢必然鑄於太平軍定都南京之後,即在咸豐年間,而且很可能與天地會和太平天囯兩方都存在一定關係。


1、錢文中的長劃「天」和從土「馬」


(1)、長劃「天」——太平天囯的特有寫法


太平天囯常用「天」字稱呼上帝。《天理要論》曰「大稱之中莫如天,故稱上帝者,用天一字可也」。為此,太平天囯「天」字的寫法非常特別,首劃「一」的長度超過第二劃,為「長一天」,寫法極具個性化。中國歷代錢幣,凡含天字的錢文寫法,只有太平天囯錢才出現「長一天」,他錢無此特徵。太平天囯一些官方文書,如田憑、漕糧執照、官印、銅炮銘文…等等,凡遇國名書寫,幾乎全都採用「長一天」寫法(7)(圖2)。手寫體中出現的「長一天」,往往也都與太平天囯有關,他人憑空絕無此意識。錢文「天」字特置於穿口之上,甚至連錢文字序被打亂也全然不顧,處處強調和突出「天」字的重要性。



太平天國天朝恩賞將軍木印(鈐印本) 銅炮銘文(拓本)



太平天國僚天安鄧光明發給石門縣業戶金公三完納漕糧執照



太平天國聽王陳炳文發給石門縣花戶湯奇高田憑


太平天國銘文銅炮 樂藝會資料

圖2 太平天國官方文書中的「長一天」


(2)、「馬」——兩廣方言,原系天地會會眾自稱。


廣西天地會對本地入會者稱「土馬」。上帝會承襲天地會行話,亦稱人或軍隊為「馬」。「起馬」、「動馬」,即起身、動身;「吊馬」謂調動人馬;「匝馬」謂駐紮軍隊(8)。錢文中的「馬」字,上部直豎不穿透底畫,疑為「土」字,似含「土馬」之意,當是指原先與廣西天地會有關的人或軍隊。


2、錢文中特彆強調「王」字


研究時還發現,錢文中特彆強調「王」字。錢文兩次出現的「王」代表什麼意思,或言錢文中的「王」究竟指的是誰。為弄清這個問題,試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解讀。


(1)、按字序解讀


「太平天下王道」中的「王」字,按「天下王」的字意設置字序,則是將「王」字置於「天」字之下,即填入「天」字下方的穿郭之中,成了太平天囯的專用文字——「囯」(9),讀成「太平天囯」。馬定祥先生在《我的初步分析》中作過這樣的釋讀(圖3),後來在《太平天囯錢幣》增訂本中也這樣闡述(10)(彩插2)。



彩插2 馬定祥先生己已(1990)中秋的鑒定墨跡


(2)、按語意解讀


即然錢文「天」字寫法為太平天囯所特有,那麼錢文中重複出現的「王」字,是否指天朝所封之王。太平天囯前期,除天王洪秀全外,1851年11月在永安封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五人為東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定都南京後,1854年又分別封秦日綱、胡以晄為燕王、豫王。這些王中有可能與小刀會發生接觸的是東王楊秀清和豫王胡以晄。




"太平天國天朝恩賞將軍"木印 浙江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學術界有東王派人與小刀會聯絡之說。但據《金陵雜記》載,楊秀清曾以「太平軍北伐、西伐軍務方殷,無暇東顧」為由,請劉麗川等「率眾來歸」(11),顯見這一歷史記錄與錢文內容不相符合,當不會是東王。


胡以晄在太平軍克南京後入居江寧府署,後受命率戰船千艘。1854年6月胡封為豫王。但9月後屢戰不利,因六安州失守,革除王爵,被調往湖北。如果是豫王派遣太平軍戰士與小刀會聯絡,那也只能是發生在1854年6月至9月之間的事。但未見任何史料記載。


(3)、按索隱方法解讀


在索隱中發現,「太平天下王道(到)」和「有王道(到)」中的「王」並非別人,極有可能是隱指太平天囯重要將領羅大綱。但羅大綱生前並沒有接受洪秀全的封王,而是在他犧牲後才被追封為奮王。所以,「太平天下王道(到)」和「有王道(到)」中的「王」字,也許不是對王爵封號而言。尤其耐人尋味的是,錢文第一個「王」字後面的「

」字和「

」字均被改為從日。這一改必有隱情,且極有可能與隱指羅大綱本名羅亞旺的「旺」字有關。


羅大綱是廣西金田起義的早期將領之一,身份非常特殊。大綱,原名羅亞旺,



圖3 馬定祥先生最初的鑒定手跡(1989年夏)


青年時參加天地會,鴉片戰爭後潛入廣西,秘密招人「拜盟插血」,因遭清兵鎮壓,改名大綱。1850年冬,率部前往金田參加拜上帝會,堅決皈依「拜上帝」教。1851年金田起義,「屢戰先鋒」,所至多捷,一路提升,1853年攻南京時,於3月19日搶先入城。大綱自廣西進軍江南,與各地會黨多有聯繫,沿途附義群眾及反正之兵勇多歸大綱統率。3月底,大綱奉命東征,攻克素有「南北水陸通衢」之稱的鎮江城,一面加強防禦,一面「和洽中外,通商不禁」,深得洪秀全、楊秀清讚許,以功提為殿左正檢點,旋升冬丞相。同年秋,上海小刀會起義水陸兩路奏摺,水路一份在鎮江被清兵所截,很明顯,奏摺直接要送往的對象就是羅大綱,目的是指望經大綱之手上奏天王。後有消息傳至鎮江,羅大綱已上書天王,力主進軍接應,這說明陸路一份極有可能已經送到羅大綱手中。有資料介紹,東王楊秀清專派李聞風駐上海與小刀會聯絡,也是通過羅大綱傳遞的書信。11月,大綱置造小船六百隻準備接應小刀會;12月14日,傳教士麥都思向小刀會佈道時發現其中有太平軍戰士,證明大綱已經派了人去聯絡(12)。如果上述史料不存在大的問題,那麼一、二兩句錢文「太平天下王道(到)」和「有王道(到)」中的「王」,當是指羅大綱或羅大綱帶領的太平軍(相關內容見下文)。


3、錢文從日改寫的字


(1)、「


正面錢文第一句「太平天下王

」,道字首部從日,改寫成「

」。末二字的「王

」為「王」和從日「

」,錢文中第一次出現隱含羅大綱原名「旺」的文字。


(2)、「」


錢文第二句「 王道」,「 有 」(正面穿下第一字)月部從日,改寫成「 」。「 有王 」,為從日 「 」連「王」(背面穿下第二字),隱指「有旺」,這是錢文中第二次出現含有「旺」字的內容;而且「有王」二字在吳語方言中音同亞旺,亦可取證為隱指羅亞旺。


「太平天國千萬」銘瓷 廣東省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4、錢文中作諧音替換的字


(1)、「道」作「到」


錢文第一句「太平天下王

」和第二句「有王道」,末位的「

」字,均是作為「到」的諧音字。第一個「

」字首部從日,錢文銓釋為「太平天囯到」,是指亞旺帶領的太平軍隊伍;第二個「

」字首部從目,有「目視到來」含有等待之意,隱指「等待『王』(旺)的到來」。這一「

」字走之旁寫法也頗為特別,似有意將筆劃「橫折彎」寫成象形文——舟形。書法家兼錢幣學家朱卓鵬先生曾多次讚美該錢文的書法:既存在民間淳樸的俗質,同時又不失風雅的藝術之美。這種藝術美手法的運用,並不排斥有暗示羅大綱準備用船隻從水路接應小刀會的含義。倘若推測成立,無疑這是書法藝術與信息傳遞兩者的一次絕妙結合。


(2)、「程」作「成」


「程」若僅為「成」字諧音,實可不必代用。錢文直接用「成」字並無不可,但兩者在意義上卻大有區別。「程」與「呈」同音,含「呈上」之義;且「程」字除「口」部之外,還有禾、王兩部分,在太平天囯隱語中,「禾王」乃隱指天王洪秀全(13)。所以,錢文中用「程」字借代,有「口信呈報天王洪秀全」之意。倘若此說也成立,則事情當發生在羅大綱「上書天王」之前。


(3)、「宮」作「功」


同樣,「宮」僅為「功」字諧音,同樣可不必代用。但「宮」字本義為王者居住之屋,此處借用「宮」字,有隱喻天王所在之地天京(今南京)。


結合天地會和太平天囯隱語,錢文「太平天下王道·有王·馬道程宮」則解釋為:「太平天囯到,亞旺到,馬上成功。」


太平天國良民牌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藏品

樂藝會資料


四、背景解析


綜上所述,這枚咸豐年間江浙地區鑄造的黃銅太平大錢,與天地會支派之一的上海小刀會和太平天囯之間都存有一定的背景聯繫。歸納有三:


1、1959年,江蘇海門縣以東90公里的常樂鎮,曾發現一枚天地會假太平天囯名義鑄造的八卦紋大花錢,亦黃銅質,直徑11.5厘米,厚度達1.1厘米(14)。是在同一時期同一地區用相同材質鑄造同類性質的厚肉錢。這說明,當時在這一地區具備鑄造這類厚肉大銅錢的物質條件和社會基礎。


2、上海小刀會起義後,有急切投靠太平軍的願望。如前所述,咸豐三年(1853),小刀會佔領上海城後,即速派出水陸兩路向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囯遞送奏摺。水路一份在鎮江被截,陸路一份下落不明。據傳教士麥都思提供的情況,在他向小刀會佈道時發現太平軍戰士,說明小刀會與太平天囯已經取得了聯絡。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弟李明成致英國翻譯官富禮賜書


蘇州太平天國忠王府藏 樂藝會資料


3、太平大銅錢傳遞的是有關出兵援救的信息。內中含有:「亞旺(即大綱)準備從水路接應小刀會,軍隊調動,有待呈奏天王」等意思。這與羅大綱後來上書天王,力主進軍接應,又置造小船六百隻準備接應小刀會的史實正好相符。


小刀會1853年起義成功,從佔領上海城,迅速作出投靠太平軍決定,到1855年春被中外反動派鎮壓,前前後後時間長達18個月,他們的鬥爭之所以能堅持那麼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太平軍方面的信息,他們堅信羅大綱一定會帶領軍隊去接應他們。但是後來情形發生了變化。1855年初,大綱在戰鬥中英勇犧牲,小刀會殷切等待太平軍接應的希望破滅。於是,劉麗川決定率領起義軍突圍,但是在突圍過程中,除潘啟亮等少數人突破重圍參加太平軍之外,劉麗川、周秀英等大部分起義將士均壯烈犧牲。


我們認為,上述太平大銅錢上的錢文內容與歷史背景是相吻合的,因此對這枚太平錢有予重視的必要。但因直接史料尚待進一步發掘,因此也不排除存在其它情況的可能。比如清檔史料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同治四年(1865),杭州有一個名為古錢會的秘密組織,「每人身邊各有古老太平大樣錢一個,以為暗號(15)」。


這一文獻雖也提到杭州出過「古老太平大樣錢」,但據原持有者告知,杭州發現的「這枚厚肉太平大銅錢是來自江蘇」。此外,1862年7月28日,吳熙致吳煦(1809-1872,錢塘人)的函中也提及古錢會:「杭州古錢會、老名哥老會,……在仙林橋、鹽橋吃雞血酒」(16)。後來浙江藩署得到左宗棠密札,破獲杭州古錢會,發現頭目「竟有五人」,此前逃走者「數千」(17)。這枚太平大銅錢是否是由古錢會逃走者攜出而今又返回杭州,因無旁證可言,故難深究。不妨備此一說,留待後考。


註:


(1)、屠燕治《天地會「洪武天下太平」錢的發現與查證》,見《中國錢幣》1992年第4期;屠燕治《一枚不同時期的天地會「洪武天下太平」錢》,見《香港錢幣研究會刊》第十九期,2004年8月版


(2)、據江西巡撫劉秉璋光緒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奏摺,戴金鸞等人在安徽銅陵縣入仁義會既哥老會,同飲雞血酒,分給紅布青錢為記(故宮清代檔案)


(3)、參見肖一山編著《近代秘密社會史料》,1930年抄錄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院史料原件,1935年7月初版,1986年7月嶽麓書社重刊


(4)、見《曾文正公奏稿》卷二


(5)、羅爾綱《關於汝城縣發現的萬雲龍令旗等文物》、見《文物》1959年5期


(6)、韓山文《太平天囯起義記》,見《太平天囯》資料叢刊(6),第872-873頁


(7)、《浙江太平天囯革命文物圖錄選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版


(8)、參見《太平天囯大辭典》第120頁


(9)、太平天囯的「囯」字,從「王」,不從「玉」,為特有寫法。原見天地會詩句抄本:「復囯團圓處處齊」。太平天囯始定為正體,為國號專用字(吳良祚);洪秀全認為「書太平天囯之國為『囯』,謂王居於中也」,所以太平天囯的「囯」必須從口從王。(羅爾綱《太平天囯文物圖釋》)


(10)、此錢馬定祥先生在生前考證為「天地會『太平天下王有道』錢」,背文「馬道程宮」系用諧音,即「馬到成功」。參見馬定祥、馬傳德《太平天囯錢幣》(增訂本),附錄一《天地會錢幣》第221-222頁;彩色插圖:馬定祥先生手跡,1994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1)、《太平天囯》資料叢刊(4)第626頁


(12)、參見周育民、邵雍《中國邦會史》第四章,太平天囯時期邦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版,第193-200頁


(13)、羅爾綱《太平天囯史稿》增訂本,中華書局1959年12月版第273頁


(14)、1959年1月18日上海《新民晚報》第6版


(15)、(16)、(17)、太平天囯歷史博物館編《吳煦檔案選編》,第四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10版,第149頁



相關文章發表在《東方博物》第22輯



相關文章發表在《東方博物》第22輯2


後記


本文拙成後,有幸讀到張毅剛先生《「馬道程宮」吉語錢應是太平天囯鑄造》一文(參見《中國錢幣》2005年第一期),收穫良多!文中對錢文「長一天」之認識,與本文不謀而合。對其他一些文字的釋讀,或因引用史料不同,理解存異;對該錢產生的時間及性質判定也不一致。由於戰爭等諸多因素,史料缺佚為一大憾事。所幸錢文內容、小刀會相關背景及羅大綱特殊身份,三者之間似有隱可索,故成此文。


張文所附錢圖,有待商榷。前見兩枚,西安一錢,至今未見錢圖公布。1989年杭州發現的這枚太平厚肉錢實物(見彩插1),1994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太平天囯錢幣》增訂本第222頁圖H73採用的,正是這枚錢的拓本。正面錢文「下」字豎筆末尾處有流銅,但與下面的「王」字並不關聯(張文讀為「主」字);又背面穿下的「王」字,第一橫起筆處有損傷,並非撇畫(張文讀成「壬」字),現從實物彩色照片中,可以清晰辨認。因此,錢文認讀,宜慎之。


屠燕治,著名錢幣專家,收藏家。錢幣泰斗馬定祥弟子。南宋錢幣博物館館長,多年來致力於錢幣的收藏和研究,藏有良渚文化時期到近現代錢幣6000餘種,10萬餘枚(張)。1995年,屠燕治創建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



屠燕治(右)與恩師馬定祥(左)



屠燕治(後)與恩師馬定祥(前左)、師母周士英(前右)



屠燕治老師(前左)、馬定祥之子馬傳德老師(前中)


馬定祥弟子余榴梁(前右)、余榴梁弟子顧欣(後左)


余榴梁弟子陳鳴(加拿大)(後右)


浙江博物館馬定祥中國錢幣研究中心負責人魏祝挺(後中)


本文已經獲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相關文章發表在《東方博物》第22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愚藏齋分享山西博物院青銅玉器及其他
李昊:荷蘭國立博物館藝術泛舟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