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打卡打卡!家長和學生都累得夠嗆

打卡打卡!家長和學生都累得夠嗆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輝】

在qq群、微信群里給孩子打卡完成作業,日益成為一些地區家庭教育的隱性負擔,其中在幼兒園大班、小學一年級階段表現最為突出。

以小學一年級學生為例,不僅有常規語文、數學書面作業,幾乎每日還有相關電子作業要完成。例如,英語每日發語音作業,在QQ群里朗讀課文;孩子在校學習廣播體操,回家複習後,還要在微信群里發視頻彙報;書法老師要求學生回家練習寫字並拍照發到群里;學校倡議增加閱讀量,學生每日回家讀書並發視頻……

更可怕的是,打卡之風已經吹到許多幼兒園。幼兒園大班開始流行打卡式教育,要求孩子在家養成良好習慣,讀書要拍照、洗手要拍照、運動要拍照……

在學生、家長全面參與下,微信群、qq群里充斥著照片、視頻等打卡記錄——有的家長抱怨說:連朋友圈也被打卡佔領了!

打卡高峰期通常從傍晚開始,持續到晚上九點,甚至十點半。有家長為了提高效率,早上打卡,有的見縫插針,午間打卡。打卡技術,考驗著家長的時間觀念,更考驗著家長的執行力。孩子困了累了煩了,家長軟硬兼施,威逼利誘。

家長們雖然也為打卡所累,甚至偶爾懷疑打卡的意義,但還是要硬撐著。大家心裡清楚:卡沒打完,心就放不下!

英語打卡最為常見

群里喧囂,表面上看,家長孩子積极參与,但熱鬧打卡背後,很可能帶來家庭教育的虛假繁榮。打卡模式泛濫,正改變著家庭教育的邏輯,對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有諸多不利影響。

第一,學生隱性課餘負擔加重。

教育部門積極倡導給孩子減負,總的來看,許多地區的效果並不理想。儘管一些學校書面作業有所減少,但因打卡之風流行,學生隱性負擔不斷加重。每天打卡,成為一些地區家庭教育的規定動作。

老師安排家長輪流統計打卡頻次,每周在群里發一次統計表。這無形中對家長構成壓力,積极參与,唯恐落後。打卡不只是孩子的任務,也是家長的。關鍵是,這種負擔與傳統家庭作業模式不同,它變得更為隱蔽,又因為極大佔用孩子和家長精力,有時比常規作業付出的精氣神還要大。

第二,學生課餘時間進一步碎片化。

在連續不斷打卡活動中,學生時間安排有兩個重大變化,一個是時間總量減少,另一個是時間進一步碎片化。後者負面影響更大。許多家長抱怨,感覺孩子已經沒有課餘時間了。放學後寫作業就要切走一大塊時間。好不容易把作業磨完了,還得打卡。

因為需要多次打卡,所以盡量不要一次完成,否則孩子受不了。只能玩一會,打個卡,再玩一會,再打卡。折騰下來,卡是打完了,但孩子玩耍不盡興。

如果還有英語、舞蹈、鋼琴、古箏、吉他、口才、繪畫、跆拳道、象棋、書法等各種輔導班,那就更悲催了,幾乎沒有空閑時間。為了更高效地進行時間管理,打卡要在各種間隙完成——孩子為數不多的剩餘時間,竟然也被打卡活動奪走了。

第三,家庭教育表演化。

拍照、錄像是打卡的規定動作,要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完成拍攝。儘管一些家長匆忙中完成打卡,顧不上拍攝效果,但因為要傳到群里,眾人可見,所以還是會不自覺地追求拍攝效果。

房間要整理好,不能亂。腰桿要直,聲音要大,動作要熟練——一次沒拍好,再來一次!

如此打卡,家長變成導演,孩子變成演員。家長要求嚴,要拍出效果,孩子也會無形中培養和加強鏡頭感。此時,孩子注意力已經分散,學習效果降低,背離打卡初衷。

第四,應付心理增多。

打卡任務重的學生,空餘時間少的家長,都容易滋生應付心理。打卡質量沒法保證,安排打卡任務的老師,根本沒時間沒精力一個個檢查。即便有家長輪流統計,也只是關注數量,內容沒人看。

打卡的本來目標是督促孩子學習,重在習慣養成。當孩子打卡負擔重,已經超過一些家長和學生時間精力的時候,打卡質量難以保證,不可避免在個別科目、環節方面流於形式。

起初,家長還能監督孩子和嚴格要求,時間久了,家長也開始疲憊,對孩子要求降低,只要完成打卡就好。要求15分鐘讀書,錄2分鐘視頻就算完成。甚至有家長周末一次性錄幾個視頻存在手機上,以後每天發一個。

第五,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

打卡任務留給學生,但因為學生無法獨立完成,至少拍照錄像需要家長幫助。這種參與,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和耐心。因為科目多,環節多,所以家長要很好地組織安排,把打卡之事放在心上。組織不利,管理不好,就可能打亂休息安排。

打卡成了家長的作業,完不成,家長群里就可能蹦出孩子的名字。為了孩子的虛榮心,為了自己臉面,只能按時打卡。許多家長晚睡前都要問自己:今天該打的卡,都打了么?

打卡之風日盛,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新技術改變了家校關係,增強了學校對家庭教育的介入和監控。

微信群、qq群,改變了傳統家校關係。傳統家庭與學校在空間上是分離的,新技術通過建立虛擬空間,將老師和家長全天候聯繫在一起。這種連接,雖然方便了溝通,但也增強了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介入和監控。

學校可以通過布置電子作業或倡導打卡的方式,來監控孩子家庭學習情況。這在傳統技術條件下,不可能實現。

打卡替代了家訪,建構了一種全景開放的在線展示模式,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家庭課堂效果。在學生課餘時間安排方面,學校和老師有了更多指導權和介入度,將兒童課餘時間更多組織到教育環節中,進一步擠壓家庭教育和休閑生活的空間和時間。

其次,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邊界模糊,責任不清,學校教育負擔向家庭轉移。

在新技術作用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空間上實現了「統一」,又引發邊界模糊問題。傳統教育方式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具有不同分工,扮演不同角色,履行不同責任。現在,這些功能定位都不再清晰。家庭教育更多圍繞學校指令而展開,在教育要求、培養內容方面,學校擁有更多話語權,並通過打卡方式來遙控指揮。

打卡技術,為學校負擔向家庭轉移提供了隱秘通道。例如,家長協助孩子完成並檢查作業,家長根據老師在群里發的體操教學視頻,指導孩子學習並錄像上傳。許多原來由學校承擔的教學任務,通過隱秘通道轉移給家庭,進一步實現了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空間的侵佔。

最後,教育競爭炙熱化,家長缺乏家庭教育主體性。

那些反感打卡、應付打卡的家長,之所以累並堅持著,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家長之間橫向比較,不甘落後。大家熱火朝天,哪敢自家冷清。群里打卡記錄表和點名通報會構成無形壓力,成人的自尊心更強。另一方面,家長不敢得罪學校和老師。

從老師角度看,打卡是自由的,家長自願,無硬性要求。但從家長角度看,老師交代的,要努力做好。打卡的重要目標,就是向老師展示一種姿態,表達一種態度。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自己對孩子的重視程度,才能讓老師重視自己孩子。在當前教育競爭日趨激烈背景下,能夠讓老師對自己孩子多用心,哪怕一點點,都比家長扯嗓子喊的效果要大得多。這也正是家長嚴格要求孩子積極打卡的重要原因。

面對每日打卡負擔,有的家長自我調侃: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打卡的過程,上班以後不也要每天打卡么?所以,從娃娃抓起也是未雨綢繆。

事在人為。打卡作為一種學習模式,成年人在用,功效不容否認。即便是兒童,只要安排合理,效果也是明顯的。第一,打卡可以促進孩子學習習慣養成,通過任務模式來督促孩子學習。第二,打卡能增加學習活動中的儀式感,給孩子帶來一定激勵。第三,打卡也一定程度上為家長管理孩子學習活動提供了抓手。當然,這些正面效果的獲得,都需要以家長時間精力相對充足、組織安排基本合理為前提。

那些對低年級學生打卡行為有情緒的家長,大多數不是反對打卡本身,而是因為數量太多,已經嚴重影響了絕大多數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孩子疲於應付,甚至像木偶一樣被操控。有的孩子,在沒有打卡要求時,熱愛讀書,但是當每天都要讀書拍照表演的時候,讀書趣味性也下降了,甚至厭煩排斥。打卡功能異化,值得警惕。

最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打卡式教育,決不能簡單歸責於教師。絕大多數教師也在為打卡所累,面臨愈發增多的教學壓力和教學要求,他們也不堪重負,充滿無力感。對此,教育部門要反思,審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係,特別是二者的功能定位及其邊界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聽說北方人點菜一定要有一道硬菜?
救援不力因要接待民進黨官員?台當局趕忙刪了這篇新聞稿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