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禪宗,每個人的風格不同,但是覺悟的都是相同的

禪宗,每個人的風格不同,但是覺悟的都是相同的

禪宗叫「宗」。我們佛教講的宗教和我們書上讀的宗教,和我們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開玩笑跟大家講,我說實際上我們講的東西跟我們心裡想的有時候不是一回事。

像我們講的宗教,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里,特別佛教里的宗教,「宗」是指禪宗,「教」是指教理,叫「宗門教下」這四個字。

宗門是宗門中人,見面了就說「你來過嗎?」「沒來。」「好,喝茶去。」就讓你去體悟。「你來過嗎?」「我來過。」「好,請喝茶。」讓你去體悟那個本然的東西,無法言說,宗門所做的,這是禪宗。

禪宗,家家家風不一樣,每個人的風格不同,但是覺悟的都是相同的,所以祂有傳承的,但又不拘一格。

《金剛經》里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聖賢都是悟到了這個玄妙,所以表現可以各個不同。雖然祂是無為的,但是從大悲情懷上來說,祂是有為的。雖然可以說,一句話你也講不到祂,但是為了讓大家明白祂,還是可以講很多,就引導大家去覺悟本然的心地。

《地藏經》里說:「本然凈心地」,這是「宗門」。那要去講解祂,要引導大家去明了祂,那就叫「教下」,是一種教化,是一種理論,但是理論永遠都夠不到這個「宗」。

所以就有神秀大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實際上講的是教下的功夫。

後來六祖大師自己作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講的是正覺世界,心地法門。

這祂覺悟到心地了,所以祂講出了心靈的,這是沒有影子的,這種光明是沒有陰影的,祂這種清凈本然的狀態。雖然六祖沒有出家,但五祖卻把衣缽傳給祂。

但是光明白不行的,祂有一種精神,我把衣缽給你,你有怎樣的人格、人品去承擔這個重任啊?文化的傳遞是非常重大的任務,祂具有為法忘軀的精神。

六祖大師雖然身體弱小,並不是很魁梧的人,但祂為法的精神可嘉。交給祂舂米的時候,祂體重不夠,祂寧願拿一塊石頭來配重,祂干一件事都這麼盡心儘力。

所以東方選繼承人也好或西方選繼承人,往往都是看這個——你這個人的韌性有沒有,堅定度怎麼樣?你是我為中心還是法為中心?我和法誰排在第一位?

——摘自傳喜法師2018年11月北京之行開示

戊戌年(2018)燃燈節暨

宗喀巴大師圓寂日供燈法會共修

2018年12月2日(農曆十月二十五),是紀念宗喀巴大師的燃燈節。應大眾所請,積福慧啟建戊戌年燃燈節供燈法會共修,祈願如來正法久住世間,持教大德長久住世;加持眾等恆時享用正法的妙樂,究竟證得無上菩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覺 的精彩文章:

藥師法門是世間、出世間都能圓滿的
有了這部如意車,在世間上做任何事業都能稱心如意

TAG: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