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讓「新」「舊」要素共同作用

讓「新」「舊」要素共同作用

新舊動能轉換是一場事關未來發展的深刻變革,涉及觀念理念、體制機制、管理模式、要素投入等多方面的調整。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各國應該堅持創新引領,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這是對世界經濟發出的倡議,也是對我們自身發展提出的要求。

如何深化對新舊動能轉換規律的認識?如何辯證理解「新」與「舊」的關係?這是擺在各地各部門面前的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需要精確聚焦、精準發力。

加快培育新產業,不能忽視傳統產業。新舊動能轉換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要堅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兩手抓、兩促進。但是,我們調研時發現,不少地方認為發展傳統產業無關緊要,把新舊動能轉換的政策重心放在新興產業上,甚至將其等同於發展新興產業。結果,一方面新興產業因過量扶持而出現過度競爭,部分領域甚至出現產能過剩;另一方面,一些傳統產業因在發展窗口期得不到扶持,放緩了轉型速度乃至陷入停滯,導致經營困難、競爭力下降甚至向海外轉移。事實上,傳統產業是培育擴大國內市場、促進消費升級和產業發展的主戰場,通過改造提升來重煥活力,讓「老樹發新芽」,才能築牢新舊動能轉換的產業基石。

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把各種要素資源重組、優化,釋放最大效能。如大數據、人工智慧、數字經濟等新產業,就明確把「數據」作為重要生產要素。在此過程中,由於技術創新的牽引作用,會推動土地、勞動、能源等要素提質增效,更會衍生出以知識為特徵的技術、人才、信息等新生產要素。例如杭州等地通過充分利用數據資源,應用交通大數據,使通行速度提升5%—11%。可以說,破除傳統要素升級的阻礙,擴大各要素合理流動、配置的空間,培育並激活新生產要素,讓「新」「舊」要素共同作用,動能轉換才會更為高效、順暢。

「創新是第一動力。」只有敢於創新、勇於變革,才能突破經濟發展瓶頸。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從0到1」的技術突破是源頭,「從1到多」的產業化應用是結果,二者相輔相成。但受種種因素影響,重研發、輕轉化,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快應用、慢研發,技術轉化的效果差,這兩種傾向都是新舊動能轉換的「絆腳石」。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平。事實上,科技創新不能僅是實驗室里的「花朵」,而必須將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產業,才能助力新舊動能轉換「開花結果」。

近些年,我國創新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但客觀而言,數量多不意味著質量高,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更多有影響力和產業帶動性的成果。未來,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的增長點,在保持數量增長的同時,還要更注重質量提升,讓創新真正成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主導力量。

新舊動能轉換是手段,藉此實現高質量發展才是目的。改革開放走過40個春秋,我國經濟處在了轉變方式、優化結構、轉換動力的攻關期,這是一個必須跨越的關口。啃下每一塊制約新舊動能轉換的「硬骨頭」,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產業、新模式一定能飛得更高更好。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副主任、副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英脫歐談判將收尾 專家:無協議脫歐機率仍有25%
比利時舉行投資介紹會 三大區投資總署向中企推介投資環境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