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部發胖史就是一部吃肉史

一部發胖史就是一部吃肉史

原標題:一部發胖史就是一部吃肉史


如今對胖子人人喊打,而在改革開放之前,女生嫁人唯胖可親。


有趣的是,中國的女胖子(4640萬)比男胖子(4320萬)足足多出320萬,但輿論上肥胖的老男人比女的要猥瑣。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發胖這件事。


油膩對當今時代的中年男人已屬暴擊,愈發隆起的肚子又像是懷了娃。言語之間鄙視再加現實世界避之,使得他們當中不少人心懷忿怨:「哼!早生一百年,我可是被羨慕的。」


肥美曾是嚮往


這話著實不假。1793年,英國的馬嘎爾尼到中國後,進京沿途看到的凈是一群又一群的瘦子。此後一直到民國,中國人的肚子非但沒有鼓起來,還得了一個「東亞病夫」的綽號。可想而知那時候大部分的中國人有多瘦,否則魯迅先生一開始也不會想著學醫來改變中國人的體質了。


嚮往胖,是民國時代人們在體質追求上的主旋律。現今到處都是減肥廣告和減肥藥,彼時的媒體上,卻是增肥、進補廣告的天下。


說浙江一個叫陳培德的中年男人,因為工作繁重勞累而致身體虛弱多病。自從服用韋廉士紅色補丸後,不但身體強健,而且體重增加。


現在看來,那時候其實是肚子里沒食兒。吃進嘴裡的,以穀物和蔬菜為主,肉和蛋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一句話,營養跟不上,吃再好的補藥,體重也不會增加。所以,以胖為美的風氣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這脈絡跟糧食和農副產品的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並行一致。


如今對胖子人人喊打,而在改革開放之前,女生嫁人唯胖可親。胖,說明有吃的,以此延伸開來即是,胖意味著富貴和健康。畢竟票證時代食物定量供應,吃飽算萬幸,吃好吃多那是幻想。看來,個人體重從不是私事,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肚子的癟和鼓,直接影響公眾的行為和選擇,進而左右社會的發展潮流。



(資料圖)


何以解憂,唯有贅肉

數據顯示,1961年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結構中,植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佔總能量的96.54%。當然,傳統上我們也不像西方人那樣是吃肉的國家,我們身體大部分所需的能量,都是從植物性食物中獲取的。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經濟改善和食物供應種類的豐富,從動物性食物中獲取能量的比重亦在持續增長。1980年全年人均消費的各種肉類只有13.2公斤,到了2000年,肉類的消費量達到了人均37公斤。當然,這只是一個平均數據,不代表能平攤到每個國人的頭上。但不難看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本世紀初,中國人處在一個拚命吃肉的過程中。彼時沒有發胖的概念,只有增肥。平時能經常吃上肉的人,恨不能替所有國人,把過去一百多年來欠下的嘴賬,都給吃回來。


於是,第一波有了啤酒肚的中年男人出現了。你可能還在想,這些發了胖的老男人們是哪個群體呢。很容易能想到,八十年代開啟的下海潮,讓一大批男人的腰包鼓起來了。乍富,一切都要顯露在外,一個個像懷孕的肚子,成為了有錢人的象徵——那時候不叫胖,叫發福。


客觀上看,彼時的商人剛剛跟世界接觸,各種理念尤其關於身體健康方面還是舊式的,加上商人應酬多,身體發胖成為必然。由於思想陳舊——還停留在胖是富貴的舊思維里,使得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胖會成為累贅和負擔。而且,這些鼓著啤酒肚的中年男人,是全社會的崇拜對象。


隨著生活水平的持續增長,從2000年開始,肉也開始向其他階層的人身上長了。最直觀的例子是,我國城鄉居民的脂肪攝入量在暴增。與發達國家比起來,我們的高脂肪膳食水平彼時還處於增長階段。


美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致力於降低膳食脂肪,當時其脂肪供能比為36%~37%,但是經過近30年的時間到2000年這個比重只降低到了32.8%。而我國恰恰相反,城市居民用了10年時間就攀升,甚至超過了美國居民1971年的高脂肪膳食水平。換言之,胖子終於要遍地開花了。



美式肥胖法


在公眾的直觀感覺里,我們當下的胖子並不多,尤其和美國滿大街的胖子比起來,中國人個個還是瘦子。但根據研究統計顯示,在嚴重肥胖的人口中,我國從1975年男性和女性分列第60和第41位升至第二,僅次於美國。由於人口基數太大,我國的胖子雖然將近9000萬位列世界第一,肥胖率只有美國的1/5。


以美國為例,美國人早於我們吃了肉,但因為高脂肪的攝入過多,也先於我們體驗了一把糖尿病、冠心病等胖子的專屬疾病。

於是,美國社會開始提倡低脂肪膳食。當肥胖不再被社會所追捧,精英階層首先開始改變,他們停止了食用高脂肪膳食,而且會抽出時間去健身。


對於相對貧窮的階層而言,他們只能繼續吃高熱量的食品,因為這些要便宜很多;由於忙於生計,他們也不可能花費太多的精力和金錢去健身;還有些人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對於身體健康的管理視若無睹。


當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肥胖,在當今的發達國家就成為了不折不扣的貧窮病。不信你瞅一眼西方社會的精英名流,有哪個還是胖子呢?


擁抱肥胖和被動變胖


與發達國家越窮越胖的社會生態比起來,我國幾乎是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都有胖子。造成這種獨特現象的原因,一方面還是「胖即富貴」的意識在延續。


雖然中國的精英們不再胖了,但整體而言,當下社會各個領域裡的中堅階層,對於胖的認識,還不是太敏感。


他們年齡在45歲以上,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使得他們對於吃都有一種強烈的渴求——有錢人在花樣翻新地吃,沒錢人也儘可能低多吃。於是,有錢人里有不少胖子,沒錢人里的胖子也不少。


有趣的是,中國的女胖子(4640萬)比男胖子(4320萬)足足多出320萬,但輿論上肥胖的老男人比女的要猥瑣。原因在於男性主導的社會裡,女性胖子的生存空間被壓縮,有些胖子會拚命減肥。但對男胖子而言,他們的關注點不在於相貌,從而使得他們會選擇無視自己的身材。



英國最胖的男人CarlThompson日前猝死家中,終年33歲,體重800多斤。(視覺中國/圖)

如果說一部分中老年男人是在主動擁抱肥胖,那麼,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大城市裡,又活躍著兩種胖子。一部分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因為生計緣故,不得已正在被動的變成胖子。


最新的科學研究顯示,熬夜過多和肥胖呈正相關。在大城市裡,由於工作繁重和競爭激烈,熬夜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同時,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基本不做飯,平時都是以高油、高鹽、少菜的快餐為主。加上久坐和缺乏鍛煉,隨著年齡增長,贅肉最終會找上門來。


過去物質匱乏,虧嘴的當屬孩子。如今,看看經濟發展高地區的教室,小胖墩越來越多。這是在城市階層里,第二種被動發胖的群體。


少年兒童肥胖佔比,和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密不可分。東部地區的小胖子比西部多,城市裡的比農村多。和他們的爺爺輩們相比,兒童並不喜歡胖,也不存在物質匱乏引起的胖是富貴的意識,他們只是單純的好吃。


無論是肯德基和麥當勞這樣的洋快餐,還是醬肘子牛羊肉等各類美食,通通來者不拒。再者,有些孩子的家長存在溺愛心理,對肥胖引發的健康問題重視不夠,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不胖都難。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當下的中國人算是徹底跟一百年前的瘦子告別了。從東亞病夫變成東亞胖夫,從有錢人的專屬到眼下誰都能吃飽,食物的播撒力度在各階層顯得越來越均衡。只要你想變胖,敞開吃就是了。


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人們的健康觀念要升級換代。胖或瘦只是外顯因素,本質上全社會的體質,維持在一個相對健康的水平才是重點。


眼下雖然已開始出現了對肥胖的聲討,然而不管是減肥,還是有意識的控制食慾,僅還局限在年輕人領域。但可以相信,隨著輿論有意識的引導,社會各階層對胖的認識,會發生轉變。


而對於那些還抱有舊意識的老男人,畢竟剛填飽肚子,猛一下再瘦回去,心理上不適應,身體上也做不到。有肉,夫復何求?

在對自己身材不滿的原因中,「胖」佔了絕大多數,尤其是女生,對自己身材的追求似乎總是欲求不滿。對此,有些人或許會說,你看新生代女演員鄭爽明明就已經瘦成「排骨精」了還在減肥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努力著,看了她你還好意思說自己「瘦」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周知道 的精彩文章:

日本正淪為低慾望社會,而我們需要警惕了
俞敏洪的「女性墮落論」,是新版的紅顏禍水

TAG:南周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