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病邪須有出路

病邪須有出路

病邪須有出路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張子和治病,總是變化於汗、吐、下三法之間,這就是給病邪以出路的道理。

張子和在《儒門事親·汗吐下三法該盡治病全》中說:「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攬而留之,雖愚夫愚婦皆知其不可也。今之醫者曰:『當先固其元氣,元氣實,邪自去。』夫邪之中人輕則傳久而自盡,頗甚則傳久而難已,更甚則暴死。若先論固其元氣,以補劑補之,真氣未勝,而邪氣巳交馳橫騖而不可制矣。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其餘有邪積之人而議補者,皆鯀湮洪水之徒也。今予論汗、吐、下三法,先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

只要有病邪存在,便得使病邪完全撤去,張子和在這一點上是很有見解的。

當然給病邪的去路,是否局限於汗、吐、下三法,這又不然,張子和在這個問題上已作了明確的解釋。

他說:「予之三法,能兼眾法,用藥之時,有按有蹺,有揃有導,如引涎、漉涎、嚏氣、追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瘀、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此余之法所以該眾法也。」(《儒門事親·汗吐下三法該盡治病全》)

不同的病邪給以不同的出路。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高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血實宜決之。」

又《至真要大論》說:「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者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所以表實證應發表,使病邪從汗而解。里實證應攻里,使病邪從瀉而解。

案一

曾治療一水氣病,全身浮腫,醫生一再以真武湯與五苓散合用予服,浮腫始終未消。

診其脈沉細弦,時有微惡風寒,舌苔薄白。知其為陽氣鬱於表,不能宣發的風水證。

即用麻黃附子湯:麻黃20克,附子15克,灸甘草10克。

連服兩劑,汗出而腫消。

按:陽郁於表,只宜溫補合辛散,不得合淡滲。

案二

另治一痰飲患者,服用術附湯已上百劑,不但飲邪不減,反而日漸浮腫。

診其脈沉弦有力,舌干少津,經長期專益脾腎之陽,陽氣鼓激痰水四溢,過在補而不泄。

遂投以五苓散重劑:桂枝15克、豬苓15克,茯苓50克,澤瀉25克,白朮15克。

籍其苦降淡滲之性,以導水邪外出。

經服四劑後,小便通利,浮腫盡消。

按:同樣的浮腫,卻是兩個不同的結果。前一證是給病邪的出路不當,該用辛散,而錯用淡滲。後一證是補而不泄,不給病邪以出路所造成。

吳又可治病,亦頗注意給病邪以出路。他說:「熱不能自成其熱,皆由邪在胃家,阻礙正氣,郁而不通,火亦留止,積火成熱。但知火與熱,不知因邪而為火熱。智者必投承氣,逐去其邪,氣行火泄,而熱自已。若概用寒涼,何異揚湯止沸,每見今醫好用黃連解毒湯。……每遇熱甚,反指大黃能泄,而損元氣,黃連清熱,且不傷元氣,更無下泄之患,且得病家無有疑慮,守此以為良法……。蓋不知黃連苦而性滯,寒而氣燥,與大黃均為寒葯,大黃走而不守,黃連守而不走,一燥一潤,一通一塞,相去甚遠。且疫邪首尾以通行為治,若用黃連,反招閉塞之害,邪毒何由以泄?病根何由以拔?」(《溫疫論·妄投寒涼葯論》)

吳又可以為黃連性寒不泄,只能制熱,若內有實邪,必資大黃以泄之。若畏大黃之峻,而徒以黃連清之,反將熱邪遏阻,內伏益深,攻治益難,這是很有道理的。

凡治病總宜使邪有出路,應下的,不泄之不得下。應出的,不散之不得出。

(本文摘自《名老中醫醫話》,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出版,主編劉強,作者任應秋)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秋天的梅豆
甘溫除熱法在腫瘤熱中的應用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