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在上古時期,都不願意做「老大」,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

為什麼在上古時期,都不願意做「老大」,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

人們世代尊稱堯和舜為上古先王,堯舜相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可以說,「禪讓」是一個古老的詞語,顧名思義,即統治者將首領之位傳給他人。它最初出現在上古時期,當時帝堯為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在其去世前,曾將首領之位主動傳給舜,並推舉舜為新的首領。這種讓賢之舉,被後世稱為「禪讓」。

後來,帝舜又禪讓於大禹,成為五千年治國的國家哲學。

準確來說,「禪讓」又分「內禪」與「外禪」。所謂「內禪」,即統治者將帝位傳給同族同宗之人;「外禪」則是統治者將帝位傳給外姓,像帝堯傳位於舜就是「外禪」。上古時期,從黃帝起,帝位即不傳於嫡系長子。

黃帝禪讓於少昊;少昊禪讓於黃帝之孫顓頊;顓頊去世前,先是將帝位傳給嫡子,結果嫡子過早夭折,帝位便轉而傳給族子嚳繼承。論血脈關係,帝嚳為黃帝曾孫,後將位置傳給其子帝摯;帝摯禪讓於異母弟唐堯;帝堯禪讓於舜;帝舜禪讓於禹。

上古時期的禪讓,皆是心甘情願讓賢,並不摻雜任何私慾存在。反觀封建時代的禪讓,多是屈服於壓力,被迫禪位。這也不難理解,為何黃帝、帝堯、帝舜、大禹,這些上古君主,會成為流傳千古的聖賢之才,僅是這等胸襟,便令後來人為之敬仰。

縱觀上古禪讓之事,多是由於膝下子嗣不肖,故而統治者傳賢不傳親。能夠被選為禪讓繼承者,基本都是品行德善,聖賢之才。不過,令人好奇的是,上古時期的帝位禪讓,似乎並沒有太大吸引力,有資格繼承帝位的人,往往是百般推脫,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這又是為何呢?

《後漢書》曾記載,帝堯因其子不肖,準備將帝位禪讓給別人。聽說巢父品行良善,帝堯便找到巢父,準備將帝位傳出,誰知巢父聽聞後,極力推脫,就是不同意。帝堯無奈,只好作罷。後在旁人推薦下,帝堯又去找許由,許由急忙藏起,跑到其他地方過了了耕田的日子。

這些上古賢能,在面對禪讓時,要麼推脫要麼躲避,看似有些匪夷所思,實則是自謙的表現。在這些賢能看來,繼承帝位就代表著治理國家,而他們的能力有限,怕辜負了帝堯的好意。可見,上古時期,人們還未被權欲遮蔽雙眼,這一定程度與當時落後的社會環境有關。

上古賢能氣節崇高,那麼後世就沒有類似之事了嗎?當然是有的,如漢代,就有許多不貪權欲之人,他們賢能出眾,卻樂於隱居山林,過著與世無爭的平凡生活。朝廷多次請他們入朝為官,皆不成行。這些賢能過著平凡的日子,卻做著不平凡的事情。

漢恆帝時期,有個卸官回鄉的人,叫做張升,史料記載:「他少好學博覽,而任情不羈。交友但問志同道合,不問窮賤聞達。任郡為紀綱,以能出守外黃令。吏有受賄,即論殺之。遇黨錮(公元一六七年)去官,後竟見誅。」

張升在歸途中,遇到了知心朋友。二人一番寒暄後,談起了當今時局,當說到「奸佞橫行、殘害奸黨」時,張升悲憤而泣。這時,旁邊有位老人路過,拄著拐杖走到二人旁邊,安慰道:「夫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羅網高懸,去將安所?雖泣何及乎?」說罷,老人便離開了。

這位老人在後來被稱為「陳留老人」,他的這番話意思為:無論是真龍還是金鳳,都應該適時隱藏自己,否則,終將會陷入羅網中。言外之意明顯,即朝廷作為一個政治圈子,就如同羅網,身在其中的人,若不懂得為官之道,早晚會落得凄慘下場。

最有意思的是「漢陰老父」。當時漢恆帝出巡,來到沔水時,周圍百姓皆來圍觀,唯有一位老人對此置之不理,繼續埋頭耕田。隨行的官員心中好奇,派人上前質問:「天子親至,你這老農為何不去一觀陣容呢。」老人聞此,笑而不語。

這官員只好上前親詢,這次老人終於說話,問道:「請問天下亂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這是一個很高深的問題,顯然,能說出此話者,必然是一位隱居賢者。

老人的意思很明確,即天下為何要有天子?到底是為了「亂」還是為了「治」?目前的現狀是立天子以「父天下」,天下百姓都要「奉天子」行事,這是極不合理的。詢問的官員聽了深感慚愧。這次有關「漢陰老父」的典故,一直被記載中史書中。

綜上可知,古代時,民間不乏隱居賢能,他們雖選擇遠離政治,卻依舊心懷天下。一旦看透世俗紛爭,那些權欲就無法遮蔽他們的雙眼,這也是為何中國古代賢能,多對權力不感興趣。事實上,能夠做到這點的,在歷史上少之又少。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的禪讓制》、《漢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蕭何一生中最大的污點:因為貪生怕死,結果,害韓信一家被滅三族
古代男子為方便,設計一種房間解決生理需要,長見識了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