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無名之輩》的悲劇,不是無名,而是無心

《無名之輩》的悲劇,不是無名,而是無心

等一等

 等一等

任素汐 

00:00/04:26

文/佛慧法師

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最上乘論》

要改變以前的錯誤,不是讓你隨順錯誤所帶來的懲罰,而是要重新把握住當下,做出正確地選擇。《無名之輩》的故事就是一個從對生命的妥協到對未來的爭取的故事。

記得陳佩斯說過: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在我看來,《無名之輩》要講述的東西和陳佩斯的小品《主角與配角》講述了同樣地情懷。一些放在人群中都認不出的路人,也有著自己的夢想,也想要綻放自己的光彩,也想在這個紛繁的世間活得瀟瀟洒灑。

可是正如陳佩斯在《主角與配角》中一樣,好不容易搶來的主角機會,演著演著,就成了配角。《無名之輩》也是如此,搶劫犯也好,殘疾少女也罷,要給自己的人生改變些什麼,最後卻只能妥協。

直到他們發現了尊嚴,發現自己也被人在乎著,同時自己也可以去愛別人,才認識到芸芸眾生間,互相的牽絆也是互相成就的因緣。他們終究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嶄新命運——或是卸下了胸口的大石,或是重新收穫了生命的美好。

有時會覺得他們最初的悲劇源頭是馬先勇的那次酒駕,讓女兒失去了母親,讓妹妹失去了雙腿。如同我們在遭受惡緣果報的時候,總會嘆一句「消業啊」,然後就把責任推給了過去世的惡因,似乎今生今世什麼都沒做錯。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曾有人問我:為何最近總是發生不如意的事?我告訴他: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佛教所強調的因緣果報,從來都是一個眾集所成的事情。是我們不斷的自我消沉,才產生了消極和逃避的陰影,更讓那些不幸的種子逐漸萌芽、顯現果報,最後捲入一群跟自己一樣深陷泥沼的人,共同承受一番苦痛。

電影里的敘事也是這一原則 ,從馬嘉旗的撒潑尋死,到馬先勇的偏激查案,還有高明的攜款逃離,甚至兩個笨賊的手忙腳亂,都是在自己失敗的人生中所衍生出的果報。

他們面對種種障礙,不是主動去化解和積極生活,而是妥協與掙扎。最終的結果,與陳佩斯在《主角與配角》里一般,好不容易獲得了扮演英雄的機會,最後還是在妥協的配合中說出了那句:皇軍讓我給你帶個話。

大概所有劇中人都沒有思考過,要徹底改變這種悲劇的現狀,不是乞求外在境界的改變,也不可能訴求於歷史軌道的更改,只能去改變當下的心態,正如禪宗祖師所說: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心態的更改,可以讓你的心境變得正面而積極,處事變得柔順而自信,生命的善法種子才能藉助有益的緣分,得到成熟的可愛果。

幸好在《無名之輩》的結局裡,每個人都在命運衝擊的警醒中,逐漸地回到正軌,去努力的補缺之前消極的遺憾。這些緣於自身的自怨自艾而產生的失敗和心靈的遊盪,終於重新回到正軌,也重拾了自己的尊嚴。

覺林菩薩有一偈: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回頭再我們這些現世的人啊,是那麼的平凡,可是我們依舊有著波濤洶湧的內心,甚至有著凌雲壯志。命運能否讓我們實現,仍未可知,但自暴自棄,就一定會將自己放逐到無邊的深淵去。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真念佛,就要念在心裡!
千萬別一邊念佛誦經,一邊壞事做盡!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