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四十年風雨兼程 成就「京」彩工大

四十年風雨兼程 成就「京」彩工大

摘 要: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工業大學抓住發展歷史機遇,不斷探索、創新,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並取得了累累碩果,為首都經濟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後,學校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導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雙一流」建設,搭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平台,發揮學校特色,深入服務北京,體現「京韻京味」,建設一流大學。 關鍵詞:改革開放;人才培養;服務北京;一流大學 建校伊始,北京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北工大)就明確了為北京市發展助力的定位。彭真、劉仁等老一代市委、市政府領導高瞻遠矚,定位明確,提出要建設萬人規模的一流大學。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北工大抓住發展機遇,經過一代又一代北工大人的艱苦奮鬥、銳意進取,學校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就:1981年成為國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5年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1996年通過國家「211工程」預審,正式跨入國家21世紀重點建設的百所大學的行列,也是唯一一所跨入「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北京市屬高校。藉助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重要歷史機遇,學校建成奧運場館,學校校園面積進一步擴大,校園環境得到很大改善。2017年,學校正式進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 四十年沉澱與成長,北工大不忘初心,堅持「立足北京、服務北京、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辦學定位,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卓越人才,輸送了一項又一項高科技成果,為首都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十年探索與發展,北工大已實現從單科性大學向多科性大學的轉變,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轉變,學校的科研能力、學科水平、人才培養在市屬高校中首屈一指。 四十年積累與創新,北工大秉承「不息為體,日新為道」的校訓精神,努力增強辦學實力,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全面提高育人質量,面向國家和北京市的重大需求,積極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建設,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在綠色低碳、環保宜居和智慧化的首都北京及城市群建設中不斷彰顯自身價值。 堅持立德樹人 培養創新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對青年學生的發展提出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四點希望。在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堅持立德樹人,並指出人才培養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要在培養奮鬥精神上、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等方面下功夫。建校58年來,學校始終把人才培養放在首要位置,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為社會培養了十五萬名優秀畢業生,他們已成為首都各行各業的骨幹。學校將繼續努力,培養更多在行業內「數一數二」的領軍人才,匹配北京的未來發展需求,解決北京發展遇到的實際問題,參與北京重大建設項目。 北京生源中每3.5人考入「211工程」高校的考生,就有1人進入北工大學習,在校生中有70%的學生是北京生源,學校承擔著為北京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北工大的人才培養質量對首都人才儲備具有重要作用。在未來的發展中,學校將積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尤其在國際化人才和培養領軍人才等方面投入更多力量,以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為己任,使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滿足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加強師資建設 營造文化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並指出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黨組織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改革開放四十年,北工大的師資隊伍建設成效卓著,老一輩北工大人「肯吃苦、敢創新」的精神和「不息為體,日新為道」的「校訓精神代代相傳」。學校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堅持「強高端、優結構、重改革、增活力」的工作導向。學校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1352」人才工程,引育並舉,擴大高層次人才體量,形成有利於優秀人才集聚和成長的環境。逐步改善教師隊伍整體結構,專任教師隊伍規模與比例穩步增長,專任教師人數達到1,800餘人,比例約60%,專任教師博士化率已達70%以上。多種激勵評價機制進一步激發整體教師隊伍活力,讓教師有壓力、有競爭,也有奔頭,不斷挖掘教師隊伍潛能,讓教師獲得歸屬感,產生責任感,以滿腔熱情自覺投入學校發展建設事業中。高度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專設處級輔導員崗位,激發輔導員工作激情,培養了多位「明星」輔導員,有效提升輔導員隊伍整體水平。學校多措並舉,建立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學科。 堅持以文化人,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構建「三全育人」模式,以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組織育人達到文化育人,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是浸人心田、潤物無聲的一種「物質」,它雖然看不見,卻能實實在在影響每一位北工大人。學校加強大學文化建設,認真梳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工大精神」,深入闡釋,廣泛宣傳,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讓北工大人了解學校艱苦創業的過程、困難辦學的歷史,傳承老一輩「肯吃苦、敢創新」的精神,發揚「不息為體,日新為道」的校訓精神,勇於擔當,開拓進取。 深入服務北京 建設一流大學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北工大審時度勢,把握機遇,飛速發展,服務北京,成果顯著。 彭永臻院士牽頭的污水控制創新團隊,五年來與北京城市排水集團合作,將污水脫氮除磷技術應用於10餘座北京城市污水處理廠 ,解決了污泥膨脹和上浮等運行控制問題,研製開發了「厭氧缺氧好氧脫氮除磷污水處理工藝技術」和「沉池泥位模擬系統」,與同類技術相比可節約工程投資10%~25%,降低運行費用15%左右。 聶祚仁院士的團隊致力於有色金屬冶金材料及加工領域、材料全生命周期環境友好發展的研究,在難熔金屬、鋁合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創性和工程應用成果,研製出多元複合稀土鎢電極及鎢鈷鎳再生粉末技術、鉺微合金化鋁合金,解決了社會民生和國家工程難題,實現了工業化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 程水源教授團隊研究建立了京津冀高時空解析度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觀測獲取大氣PM2.5化學成分譜,搭建了區域大氣環境數值模擬與綜合優化調控平台,為區域空氣質量優化方案的制定、環境政策的評估提供了良好的數據與技術支撐,打響藍天保衛戰,該成果榮獲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為解決首都交通擁堵等問題,學校聯合北京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等九家單位建立北京城市交通協同創新中心,基於海量交通出行運行數據,建成多層次「北京交通模擬決策支持系統」,直接服務於北京奧運會、京津冀互聯互通等大型活動和區域交通規劃。 北工大注重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服務首都建設的智庫和文化引領作用,主持發布《北京社會建設藍皮書》系列,完成「獨立自由勳章」雕塑設計,承擔「偉大貢獻—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專題展、「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主題展」等重大設計任務,產生良好社會影響。 作為北京市屬高校,北工大將繼續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認真落實國家和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重點建設「現代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一流學科群,直接推動與首都城市建設和功能運行密切相關的土木、環境、交通等核心學科的發展,帶動材料、信息等支撐學科的發展,同時輻射學校其他主體學科。全校30%的主幹學科將直接參与「雙一流」建設,通過搭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平台,整體提升學校學科建設水平。 新征程,新契機,北工大必將乘風破浪,凝神聚力,體現「京韻京味」,圍繞北京需要,打造一流學科群,做到「首都重大工程有貢獻、國家超級工程有身影」,全面開啟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努力建設成為「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北京教育》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留學考試:托福口語練習 並非低效率重複
培訓費豈能只轉不退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