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茶器之王、茶人必備,說的就是它

茶器之王、茶人必備,說的就是它

茶有道,器亦有道,茶滋於水,水籍乎器,好茶配名器,是嗜茶者所求。在中國是陶瓷之國,陶瓷用品與國人的日常生活與休閑享受都密不可分。從茶文化上看,就很明顯。自從飲茶風俗在唐代興起,國人對茶具的要求也開始提高,而茶具首選陶瓷器。

在愛茶之人,必然也注重茶器的質感,這種追求一直延續到今天。歷史上不同風格的瓷器,都曾受不同時代、不同人群的青睞。青瓷茶器、白瓷茶器、黑瓷茶器和彩瓷茶器,都曾經各領風騷,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有過輝煌的一頁。其中建盞,就獨佔黑瓷茶器的鰲頭。

建盞(天目瓷),黑瓷代表,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是漢族傳統名瓷,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建盞的瓷土、釉料成分特殊,建陽水吉外其他窯口都難以燒制出與建盞相媲美的黑釉瓷器。

因產地為宋代建寧府甌寧縣,又因甌寧縣為建安附屬縣,故稱為建盞。

2009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什麼說建盞是最好的喝茶瓷器,我們要先從宋代的點茶、鬥茶文化說起。

我國的飲茶習俗在唐代中期已蔚然成風,並開啟品飲藝術的先河,但飲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法,先燒水煮茶,然後將煮好的茶用瓢向茶盞分茶。飲茶時要將鮮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湯和柔嫩的茶末一起喝下去。到了宋代,飲茶方式改成了點茶法,其比煮茶更講究。宋代的點茶用的也是團餅茶,先將茶餅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羅篩過,茶粉越細越好。接著候湯(燒水),用沸水沖洗盞後,將適量的茶粉放入茶盞,先少倒點開水,將茶粉調勻,稱調膏。再從四邊注入沸水點茶,邊注水邊用茶筅擊拂成懸浮液,湯花色白,在盞邊無水痕為佳品。然後將有茶末的茶湯一起喝下。

用點茶的方法來比賽茶和茶湯的質量,稱為「鬥茶」,又稱為「茗戰」。鍾情書畫、茶道的藝術皇帝宋徽宗趙佶在他的《大觀茶論》中寫道:「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關於鬥茶的標準,蔡襄在《茶錄》是這樣表述的:「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也就是說先看湯色以純白如乳為上,其次看茶湯,茶湯的表面泛起的「湯花」,能較長時間凝住茶盞內壁不動為勝,俗稱「咬盞」,湯花散退較快,先出現水痕的為負,俗稱「雲腳渙散」。水痕出現的地方在茶盞內壁與茶湯相接處。宋代茗戰以三戰二勝決出勝負。

鬥茶用的茶盞,宋徽宗認為:「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亦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得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少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而耐久。」蔡襄在《茶錄》中對建盞的推崇正符合以上幾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爔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建盞口大底小,其黑釉能襯出茶湯之色,且可清楚看出「咬盞」及「水痕」的情況。因此建盞在當時受到了上至皇帝將相、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下至廣大普通百姓的廣泛青睞。

鬥茶不僅僅是決出茶的品質好壞,更是一種精神追求。在鬥茶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對茶盞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盞與鬥茶文化是一脈相承,互相促進的。

現代人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節奏遠比古人快,但卻失去了古人愜意品茗,在鬥茶中感受精神文化追求的閑暇。讓我們重新拿起建盞喝茶吧,感受近千年前古人的浪漫情懷,體驗建盞與茶相結合的無比美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盞堂 的精彩文章:

你的建盞,是手工拉胚還是機器拉胚?
這些茶器的趣名,你一定不知道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