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引熱議 既不合法也未遵守倫理道德

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引熱議 既不合法也未遵守倫理道德

基因編輯作為一項前沿技術,寄託人類擺脫疾病的希望,吸引無數科學家進行深一步探索。然而,隨著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在26日宣稱,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人們對基因編輯技術有了不同理解和看法。

賀建奎

截止目前,原稿《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文章已檢索不到;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表示,沒做過此項目;深圳醫學倫理委表示,試驗未經醫學倫理報備,已啟動事件調查;南方科技大學則宣稱賀建奎已停薪留職,該研究未向學校報告;百餘名科學家聯合聲明,認為這項實驗危害不可估量,強烈譴責;140位艾滋病研究學者聯合聲明稱,堅決反對這種無視科學和倫理道德底線的行為。

科技部對此也做出了回應,27日下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部長茶座」活動中,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表示,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

而在2015年12月,華盛頓召開的基因編輯大會中,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也已經對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開展全面討論,就人胚胎和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達成共識,形成了涉若干重要原則,限定人胚胎和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只能用於基礎學術研究,禁止一切以生殖為目的的臨床研究和應用。所以這次基因編輯嬰兒不合法也沒有倫理道德上的支撐。

賀建奎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做胚胎注射 賀建奎實驗室供圖

基因編輯作為一項技術來說本身並沒有錯誤,CRISPR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自2013年出現以來,立刻被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並且對這項技術的深入研究承載著未來治癒一些疾病的可能。

雖然過去幾年基因編輯技術有了長足發展,但據中國遺傳學會基因編輯研究分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聯合發布的聲明(以下簡稱「聲明」)稱,在基因編輯方面仍然存在精確編輯效率低和脫靶突變等問題,因此科研人員對於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到人類胚胎方面的研究一直保持著極其謹慎的態度。

聲明指出,賀建奎課題組的基因編輯嬰兒研究從科學層面,CCR5基因的敲除是否能確保孩子的健康極不明確。該基因的已知以及其他未知功能的一併缺失,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難以判斷。從技術層面,CRISPR技術在人胚胎研究中的安全性還有待於全面深入的探討,目前脫靶和基因型嵌合等技術障礙依然無法避免;從倫理層面,對於CCR5基因的敲除並不能給這個原本健康的嬰兒帶來明顯的益處,卻要承擔未知風險。(CCR5: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5,也稱為CD195,中文名叫趨化因子受體5型。它是一類免疫相關分子,廣泛的分布在免疫細胞中,其中包括T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小膠質細胞。)

基因編輯技術一直備受關注,就在上個月舉辦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中,美國國家醫學院院長Victor J.Dzau曾表達過關於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人類的看法。他表示,一方面科學技術進步非常快,適當應用基因編輯技術會有非常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對其應用必須要非常小心,如果方式錯誤,就可能引發一些問題。要站在科學、法律、社會等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

同時,Victor J.Dzau認為,中國是最早做基因編輯方面科學研究的,但目前還停留在研究階段,對於這項技術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夠進一步了解它的影響。在胚胎上面這樣做會影響人的一輩子,甚至於未來幾代人,有人說應該做,有人說不應該做,這個問題現在還在討論,目前它還不能應用於人類。

僅僅一個月過去,賀建奎將不能變成為能,但這種變化卻沒有帶來任何驚喜,反而帶來了驚嚇。正如140位艾滋病研究學者聯合聲明中所寫的那樣,中國科學家肩負著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莊嚴使命。作為探索未知和創新進取的先鋒,必須以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理念、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判斷,與國外的科學家共同推動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完善。(蔡琳)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數字科技館 的精彩文章:

特別的生日趴:尋找與中科館同齡的你——「科學生日會」來啦!
如何看待食用菌中的重金屬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