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哈佛生物學家:希望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不受賀建奎事件影響

哈佛生物學家:希望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不受賀建奎事件影響

本文轉載於「澎湃新聞」。

在第二屆人類基因編輯峰會的前一日,賀建奎宣布成功「培育」出基因編輯嬰兒,打破了全球定下的一系列關於「基因編輯胚胎不得用於妊娠目的」的共識,引發軒然大波。對此,哈佛醫學院著名幹細胞生物學家喬治·戴利(George Daley)表示,不希望此次事件讓人們放棄對CRISPR技術的興趣,更不希望基因編輯技術未來的發展受到影響。

2015年,戴利出席了第一屆人類基因編輯峰會上。他提到,彼時在會上臨床醫學界達成的其中一項共識是,對基因編輯的早期人類胚胎以及生殖細胞不得用於妊娠,並指出當下就把該技術投入臨床使用的做法是「不負責任」。

三年後的今天,戴利在第二屆人類基因編輯峰會上發表演講,他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基於當時發展水平制定的準則總要被重新討論,目前臨床醫學在基因治療上還缺乏對最優方法的共識,因此需要討論制定一條清晰的發展「路線圖」,而其中「允許與不允許(Permissibility)」將是重要的衡量標準。

戴利將目前人類基因編輯分用於基因療法的用途分為三種,戴利認為可以給「綠燈通行」的一類是用於遺傳疾病預防,比如台-薩氏綜合征(Tay-Sachs diesease)或囊腫性纖維化等遺傳疾病。

台-薩氏綜合征又稱黑蒙性家族痴呆症,是一種隱性遺傳病因為溶酶體缺少氨基己糖酯酶A(β-N-hexosaminidase),導致神經節甘脂GM2積累,影響細胞功能,造成精神痴呆,2~6歲死亡。

而囊性纖維化是一種遺傳性胰腺病,屬於美國最常見的致命遺傳疾病之一,目前仍未有治療方法。

但戴利同時提到,除了基因治療,這些疾病通過其他方法避免,比如體外受精、基因診斷、肌體治療等等。在夫妻雙方均不育的情況下,可以優先考慮基因治療。

在戴利的分類中,基因優化則被明確列為「禁止通行」,包括強化肌肉、改變身高、膚色、記憶力等。

「不管從哪一個方面,這項強大的技術都不應該被 『娛樂化』。」戴利表示。

而近日討論最多的基因編輯嬰兒,是試圖通過編輯CCR5基因以免疫艾滋病,戴利將這種治療方法歸為「修正患病風險」,並放在了似是而非的中間地帶,其他同類型的治療方法包括,通過編輯PCSK9蛋白降低心臟病風險等。但戴利同時提出,從似是而非到明確禁止,這條界限非常模糊,如何將修正患病風險與「禁止通行」的基因優化作區分?

「如何將技術慢慢演變為實踐,哪些技術可以被用於實踐,這些話題是目前亟待臨床醫學界探討的。」戴利表示。

哈佛生物學家:希望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不受賀建奎事件影響

可以應用與不可應用的基因治療分類 圖來自:喬治·戴利演講

戴利表示,對於科學家來講,總會有爭做先鋒的「誘惑」。長期以來做研究與臨床的群體,都遵循著「自我管理/自我監督(Self-regulation)」的原則,這也是醫學界的專業操守之一。而實現這一「自我監督」,最重要的是公開透明的臨床研究過程,以及所有科學家和全科醫生的積极參与。

一位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者提出,不僅要在科學界達成原則上的共識。從這次事件在媒體上的發酵程度來看,如何與社會公眾達成一定的共識,也是有必要討論的話題。

實際上由於峰會前日賀建奎發布的這項「重大」研究成果,直到26日深夜依然有不少人想要報名參加此次峰會。超過150名記者於首日參加了會議。

在問答環節,場下的麥克風都沒有可以用的,於是來自港中文大學的主持人Dennis Lo將自己的麥克風給了觀眾。對此戴利打趣道,「看來外面的記者已經佔領了所有好的麥克風了。」

就此次引起軒然大波的基因編輯嬰兒,戴利表示不希望人們因為此次事件的負面影響,而放棄對CRISPR等基因編輯技術發展前景的希望。

「(這次試驗研究)不僅應該衡量對個人的風險,還要衡量,如果這項技術在這個人身上產生了負面效果,這將如何影響這項技術未來的發展。」戴利說。

據人民網11月26日報道,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雙胞胎姐妹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這對雙胞胎姐妹尚處於胚胎未植入母親子宮時,其中一個基因(CCR5)經過基因編輯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

這項由研究人員率先口頭髮表的成果目前尚未以論文形式正式發表,也未由領域內其他專家審核。但該消息目前已引發全球嘩然,賓夕法尼亞大學基因編輯專家Kiran Musunuru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表示,「這是不合理的。」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轉化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Translational Institute)所長、基因組學家Eric Topol認為,「這還為時過早。」美聯社報道中則稱,許多主流科學家認為這太不安全,其中一些甚至譴責這項研究為「人體試驗」。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首揭!胰島素如何降血糖?科學家們終於「弄清了」!
開業啦!安諾優達南方中心正式投入運營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