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雍正施行的「改土歸流」政策 如何鞏固了清朝的版圖?

雍正施行的「改土歸流」政策 如何鞏固了清朝的版圖?

清朝是我國古代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清朝統治的近300年間,有許多被世人詬病的地方,比如清初的剃髮易服,清中期的文字獄、閉關鎖國政策,以及清末外交失敗,大量進行割地賠款等,都嚴重阻礙了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

但另一方面,清朝統治期間,也極大地拓展了從明朝手上繼承下來的疆域,包括東三省的加入,以及加強對蒙疆地區的控制,奠定了今日中國版圖的雛形。從這一點上看,清朝對中華民族也曾做出過巨大貢獻。

說到拓展疆土,鞏固清朝統治,我們很容易想到清朝的康乾兩位皇帝,比如康熙平定三藩、收復台灣、三征噶爾丹、驅逐沙俄,以及乾隆大小金川之戰、征服準噶爾等。而夾在兩人中間的雍正皇帝,似乎沒有那麼多拿得出手的顯赫戰績。

不過,雖然雍正朝武功沒有康乾二代那麼強盛,但雍正更多的是採用政治的手段,來鞏固清王朝的版圖,比如「改土歸流」政策,便是其重要舉措之一。

改土歸流的「土」為土司,「流」為流官。而所謂改土歸流,就是將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地方土官廢除,改任中央委派的流官。

土司制度是古代羈縻政策的產物。羈縻指的是牽牛馬的繩子,由於古代邊疆地區位置偏遠、交通閉塞、且語言文化不通,古代中央政府難以對其實行直接的有效統治,便通過任命當地土官的形式,就像拿繩子牽著牛馬一樣,進行間接的統治。

羈縻政策的好處是可以在中央行政資源不足時,維持大一統王朝版圖的完整性。而缺點在於土司管理地區存在割據性質,土官皆為世襲,中央政策很難得到有效貫徹執行,且存在土司之間相互攻殺,甚至發生叛亂的可能,不利於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

在清朝初期,此類土司不安定的事件多發生在西南苗疆地區。雍正登基之初,便陸續採取措施預防此類事件,但由於雍正繼位初期政局還不太穩定,而且雍正擔心改革太快會引起土司嘩變,所以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在雲貴總督鄂爾泰的建議下,雍正才騰出手來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鄂爾泰疏云:

「雲、貴大患無如苗、蠻。欲安民必制夷,欲制夷必改土歸流。……改流之法:計擒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為上,勒獻次之。惟剿夷必練兵,練兵必選將。誠能賞罰嚴明,將士用命,先治內,後攘外,實邊防百世之利。」

從雍正和鄂爾泰最初的戰略部署來看,改土歸流政策推行的規劃是以政治手段為主,軍事手段為輔,而在執行的過程中,總體上也遵循了這一原則。對主動配合的土司,都積極做好安撫和補償的工作,對惡意抵抗的,則以武力手段征服。

在鄂爾泰的主持之下,數年之間,雲南、貴州、廣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量土司被撤銷,改任流官管理,極大地加強了清朝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

不過,在改土歸流施行的過程中,清政府也犯了一些錯誤,比如對一些地方土司安置不善,以及任命的部分流官用人不當,對地方土民需索過度,導致改土歸流後反而激起叛亂的事件發生,使改土歸流工作存在一定反覆性,在雍正一朝未能徹底完成,至乾隆朝仍在延續。

但總體而言,雍正推行的改土歸流政策利大於弊。一方面,將原先土司所統治的土民統一納入清政府的管理之下,賦予了其更多的權利,不再作為土司的私人財產。另一方面,加強了清王朝對少數民族邊遠地區的控制,對促進民族融合與社會安定,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為何說國之名器泛濫 通常是王朝末世的預兆和開端?
同治登基前擬了個年號 一書生看後說:我大清沒有讀書人了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