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唐詩閑讀:「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唐詩閑讀:「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魯迅先生對漢代的一個文人賈誼很是讚賞,他評價賈誼的文章是「西漢鴻文」,當然,這或許是因為魯迅先生多寫「匕首投槍」式的論文,而賈誼的文章也多是論文,比如課本里就選過他的好幾篇文章,如《過秦論》《論積貯疏》等等。

唐詩閑讀:「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誼像)

賈誼是西漢初年人,是有名的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很小的時候就有才名,18歲的時候,他寫文章的名聲已經滿郡共知,到了漢文帝時,20歲的賈誼就被召為博士(那時候博士不像現在是一種學位,在當時,博士是一個官位,漢初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設置「五經博士」,五經即指《詩》、《書》、《禮》、《易》、《春秋》,每一經設一個博士,職責很簡單:1、以儒家經典教授弟子,教化學子;2、充當皇帝的參謀和顧問。比方寫《說文解字》的那個許慎,他就是一位「五經無雙」的大學問家,因此,他做過「五經博士」的官),後來,賈誼因為過於炫才,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輕的,但是皇帝一有問題,剛問完,他就搶著回答了,別的博士沒有辦法,只好點頭稱是,漢文帝於是非常賞識他,一年之內就超遷為「太中大夫」,後來甚至準備任賈誼為公卿。

唐詩閑讀:「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漢文帝)

但他這樣的書生氣濃重的人,當然會受世俗勢力的排擠,後來他就受周勃、灌嬰等名臣的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所以我們也稱他為「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後被召回長安,但只做了梁懷王(文帝的小兒子,文帝非常喜歡他)太傅,並沒有回到皇帝身邊。後來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得了抑鬱症很快就死掉了,死的時候只有33歲。司馬遷後來寫《史記》對屈原、賈誼都非常同情和讚賞,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就叫《史記.屈賈列傳》。

唐代文人當然會關注賈誼這樣典型的文人,初唐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里稱「屈賈誼於長沙」,當然這裡「屈」並不指屈原,而是委屈,冤屈的意思。晚唐的李商隱也以賈誼為題材寫過一首詩,詩名就叫《賈生》,全詩如下: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唐詩閑讀:「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史記》里這件事的原文書影)

詩中記載「文帝向賈生問鬼神」這件事,歷史確有其事,史記載:「後歲余,賈生征見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釐,讀音字義基本等同於「禧」祭祀,很多人將這個字寫作「厘」,是不對的。也就是說,文帝召見賈生時,剛舉行過祭祀,正在接受神靈的福佑,坐在宣室,指坐在未央宮的前殿正室,其實這次接見是相當正式或者文帝在做重要的事情時接見了賈誼,他向賈誼問鬼神的道理,賈誼向他講了一通道理,越聽越入迷的文帝「前席」,就是在坐席上移膝向對方靠近,聽完賈誼的道理之後,嘆息自己不如賈生。

這本是封建文人津津樂道的一件君臣遇合的盛事,到了李商隱筆下,又生髮出另一番道理來。

唐詩閑讀:「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秦漢影城恢復出來的未央宮宣室殿)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這是記述本事,基本不用解釋,就是漢文帝求賢召見被貶逐的臣子,這顯然典型的賢君。賈誼的才能確實高明得無人能及。求賢到了連逐臣都要招見的地步,這的確是求賢若渴,第一句「起」,僅從字面意思,就是讚賞文帝的。第二句「承」,以賈生過人的才華來承接文帝的賢明,這兩句都是正面角度著筆,無絲毫諷喻痕迹,乍見之下,小李在寫一首「歌功頌德」的詩,因為文帝本來就是很聖明的君主,是「文景之治」的開創者,但顯然不是,因為還有兩句。

唐詩閑讀:「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史記》文及文意圖)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文帝你求賢訪道做得很好,可是你半夜裝模作樣「前席」求賢所問的道,不是關於天下蒼生的,卻是鬼怪神仙。第三句詩意陡轉,這個「轉」,從「可憐」二字開始,用「虛」字照應,可憐,就是可惜,但李商隱沒有用「可悲」、「可嘆」,因為那樣主觀色彩太濃重了,也太顯眼。但李商隱並沒有放過文帝,他在後邊用了「虛」字,虛「前席」,虛,顯然最直接的聯想就是虛情假意,假模假式,裝腔作勢,但李商隱很巧妙地用了一個「虛」字,既可以說是文帝假意向前移動,也可以是文帝只做了一個向前移的動作,含蓄,自然、精練、準確,諷刺在渾然無跡之間。

唐詩閑讀:「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古時候喜歡談論鬼神的皇帝)

當然,最狠的還是最後一句,身為君主,求賢問道,做了那麼多動作,又是夜半,又是「前席」,該當是詢問治國安民之道啊,可是你卻問了一大通神仙鬼怪的本原問題,這到底是求的什麼賢,身為賢者的賈生,何其的不堪啊!

唐詩閑讀:「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古今談概》書影)

關於翻案詩,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里,黃蓉受傷,郭靖背著去療傷時,與朱子柳對戰時,曾念過一首詩,說「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朱子柳當時被問得啞口無言,甚至「呆在當地,半晌說不出話來,心想:『齊人與攘雞,原是比喻,不足深究,但最後這兩句,只怕起孟夫子於地下,亦難自辯。』」書中說,這是「東邪」黃藥師寫的詩,詩當然不是黃藥師寫的,而是出自馮夢龍的《古今笑史》(也叫《古今譚概》),這首詩如果仔細分析,顯然是文人雕詞琢句,斷章取義,曲解前賢意思的詩,朱子柳當時急切之間沒有反應過來罷了。這樣的詩用在小說里很合適,不能深究。李商隱的這首詩不那麼尖銳,或許也有點反問的意思,但他大部分情況下是直陳時事的,但卻從額外的視角審視了歷史事件,翻案詩,大致都這樣吧。妙就妙在這個視角獨特,好就好在這個視角是別人沒有用過的。

當然,這些意思都是「感發」出來的,李商隱的句子里一個這樣的字也沒有寫,文帝雖是前朝君主,他也不敢亂髮議論,他只能點破但不挑明,有討論而無結論。結合晚唐的皇帝們多崇佛媚道、求取長生不老(韓愈反對上書,於是貶遠點)的國情,結合李商隱一生不得志的狀況,詩人的用意是明顯的。詩人能做到的極限,大概只能是一邊諷刺,一邊感慨,然後又實在是無可奈何發出一生長嘆吧!

(【唐詩閑讀】之122,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