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陵憑五千步卒和數萬匈奴騎兵對抗許久,為何宋朝的步兵卻不行?

李陵憑五千步卒和數萬匈奴騎兵對抗許久,為何宋朝的步兵卻不行?

天漢二年,漢將軍李陵率步卒五千出居延,與匈奴數萬人遭遇,在箭矢用盡,突圍無望的情況下,李陵不得以遣散步卒,投降匈奴。

《大漢天子》中的李陵

李陵所部漢軍步卒與匈奴交戰十數天,殺傷匈奴上萬人,而李陵投降前所說的「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更是讓我們感覺到漢軍步卒戰力之強悍。很多人都會以李陵麾下步卒來嘲諷後世中原步卒孱弱的戰力,最常被鞭屍的就是讓游牧鐵騎按在地上摩擦的宋軍步卒。要探討為何漢、宋步兵在對抗騎兵時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應當回到歷史中去,不應以刻板印象將原因歸結為漢軍強悍、宋軍孱弱之類的空話。

漢代軍服

先來看看漢軍方面,據《漢書》記載,李陵麾下皆為「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力扼虎,射命中。」這說明李陵麾下步卒與其他軍隊相比士兵素質更高,面對匈奴圍攻,其意志更為堅韌。

作為李廣之後的李陵,作戰時所採用的戰術也很高明。面對突然出現的匈奴,李陵環車為營,以長兵和弓箭殺傷敵軍。在匈奴退卻後,則沿著山谷、樹林等利於步卒作戰,且不乏水源的地形撤退。這樣的撤退路線,一方面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抵消匈奴的騎射長處,另一方面也不會陷入斷水的極端情況。而且李陵出關時所帶糧草充足,在李陵遣散士卒時,每人仍能分到二升糧食。無水糧之憂,其士兵的戰鬥力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特別需要明確的是,匈奴在此時的作戰方式與後世的游牧騎兵有很大差異。《漢書》中記載,「(匈奴作戰)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這說明匈奴雖然人人習弓馬,但其軍隊號令不嚴,組織度低下,不如漢軍步卒堅韌。一旦與敵軍短兵相接,整個軍隊很容易被打散。

弓箭互射是早期漢匈戰爭的常態

並且此時馬鐙還沒有發明,匈奴仍然以騎射為主,還沒有掌握大規模騎兵衝擊戰術。後來霍去病和衛青在短短數年內以漢軍騎兵橫掃北邊,主要是因為二者發揮了漢軍組織嚴密的長處,利用騎兵衝擊戰術與匈奴短兵相接,以彌補騎射方面的不足。戰術上的革新帶來了戰鬥力的陡增,否則僅憑兩個善於指揮騎兵的將軍,怎可能改變整個漢軍騎兵的面貌?

在馬鐙沒有發明前,加高馬鞍是提高騎手在衝擊時穩定性的重要方法,馬鐙發明後,馬鞍高度又逐漸降低兩漢以後,由於游牧民族社會組織的進化和其逐漸學習、運用騎兵衝擊戰術,再加上馬鐙等騎兵裝具的發明,這些原因使得有著先天優勢的游牧騎兵的戰鬥力成指數級增長。

到了宋代,騎兵衝擊戰術已經成為了游牧民族的看家本領。而步兵的加入,也使其軍隊中的作戰方式也遠比匈奴更為豐富。如在三川口之戰中,劉平率領2000騎兵與8000步卒與十萬西夏軍隊遭遇。宋軍步卒以弓弩抵抗西夏騎兵,而西夏則以步兵持盾牌掩護騎兵突擊。在西夏騎兵的反覆突擊下,劉平手下8000步卒三天後即被全殲,但能在騎兵不斷突擊下堅守如此長的時間,已然是個奇蹟。

更為極端的例子則是在宋金富平之戰中,金軍以3000騎兵越過沼澤,衝擊有鄉民聚集的城寨,攪亂了宋軍部署,最後以數萬騎兵一舉擊潰了各自為戰的十八萬宋軍。敢以輕騎攻擊城寨,可見此時金軍騎兵衝擊能力的強悍。

在西夏、遼、金軍隊中,金人的騎兵戰鬥意志最強

總之到了兩宋時期,遼、金、西夏軍隊的作戰形式已與之前的匈奴不可同日而語,宋軍的步卒需要以更加嚴格的組織形式和多樣的作戰手段來對付游牧騎兵。可是以「養兵姑息」為原則建立起來的軍隊,其整體的訓練效能和作戰的水平實在是不敢恭維。因此很多情況下宋軍步卒被游牧騎兵吊打,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有句話說得好,敵人變強不可怕,我們原地踏步才是真正的災難。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賀蘭雪,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三國猛將張飛沒用過丈八蛇矛?「萬人敵」張益德究竟用什麼武器?
曹操曹老闆到底多富二代?買官投資能讓匈奴人賣命一年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