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泥足巨人:蘇德戰爭爆發前夕蘇聯炮兵狀況

泥足巨人:蘇德戰爭爆發前夕蘇聯炮兵狀況

原著 :[美] 戴維·M. 格蘭茨

譯者:孫渤

戰爭前夕,紅軍炮兵由隊屬炮兵(蘇德戰爭爆發以前,蘇聯炮兵按照建制劃分為營屬炮兵、團屬炮兵、師屬炮兵和軍屬炮兵。統稱隊屬炮兵是蘇聯在戰後的稱呼方式,該詞等同於西方的野戰炮兵)和統帥部預備隊(RGK)炮兵組成。前者編組為團和營,用以支援紅軍各級兵團,建制上隸屬於各築壘地域,步兵和空降兵的旅,步兵、坦克、摩托化和騎兵的師,步兵、機械化、騎兵和空降兵的軍。後者包括由統帥部預備隊控制的炮兵兵團、部隊和分隊,用以在戰時支援或配屬於紅軍的集團軍和軍。截至1941年6月22日,蘇聯各種口徑火炮和迫擊炮總數達到117600門,其中37500門火炮和迫擊炮屬於西部各邊境軍區的兵團。

紅軍的大多數火炮(92%)分配給94個軍屬炮兵團,用以支援集團軍、軍和師(見本章後的表6.1)。按照編製,這些軍屬炮兵團總共應有1320門107毫米到122毫米加農炮和2220門152毫米加農榴彈炮。這些團根據裝備分為三種類型:裝備24門107毫米到122毫米加農炮和12門152毫米加農榴彈炮的混成團、裝備36門152毫米加農榴彈炮的團,以及裝備24門122毫米加農炮和24門152毫米加農榴彈炮的團。統帥部預備隊的火炮數量佔蘇聯全部火炮總數的8%,裝備類型是大口徑的加農炮和榴彈炮,編組為60個榴彈炮兵團(27個團有48門152毫米炮、33個團有24門203毫米炮)、14個加農炮兵團(48門122毫米和152毫米炮)、15個大威力(BM,bol"shoi moshchnosti)炮兵營、2個獨立特別威力(OM, osoboi moshchnosti)炮兵連和12個獨立迫擊炮營。

蘇聯火炮採用最現代化的設計,技術上與其德國對手相當。團屬炮兵連和師屬炮兵團裝備76毫米團屬、師屬和山地火炮。師屬、軍屬炮兵團以及許多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團,也裝備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彈炮。有些軍屬和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團還裝備107毫米和122毫米加農炮。更大口徑的武器,包括152毫米和210毫米加農炮、203毫米和305毫米榴彈炮、280毫米迫擊炮,配備在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團、營和連。其他口徑的迫擊炮武器當中,輕型的50毫米迫擊炮裝備到步兵連、騎兵和空降兵部隊,82毫米迫擊炮到步兵營,120毫米則是團屬迫擊炮。

戰爭前夕,蘇聯武器設計人員研製出一種代號為BM-13的「野戰反作用力推進火炮」(火箭發射器),然而,這種新式武器的研發進度很慢,到1941年6月只製造出七台裝有這種武器的試驗車輛,其中五輛在某研究所,其他兩輛在沃羅涅日的某工廠。蘇聯政府1941年6月21日下令批量生產這種後來得名「喀秋莎」的新式武器。2 「喀秋莎」1941年7月首次參戰,已來不及影響最初的作戰。與此同時,德國人也研製出他們自己與「喀秋莎」對應的武器,這是一種180毫米六管火箭助推迫擊炮武器,最初裝備工程兵部隊,用來發射化學彈藥(Nebelwerfer,即煙霧發生器)。

蘇聯當局除了低估火箭發射器的重要性以外,蘇芬戰爭之前還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迫擊炮的戰鬥力及其在作戰中的潛在價值,沒有意識到迫擊炮可以影響戰鬥結果。紅軍經過苦戰攻克堅不可摧的芬蘭「曼納海姆防線」之後,啟動了一項緊急計劃,加快迫擊炮的生產和列裝。1939年1月1日到1941年6月,紅軍的迫擊炮總數從3200門激增到56900門,幾乎每一支作戰兵團和部隊都編有迫擊炮部隊和分隊。不幸的是,大部分工作都致力於50毫米迫擊炮的生產(總數56900門中的35100門),這種迫擊炮太輕了,以至於在現代作戰中起不到任何明顯作用。另外,迫擊炮的增產也導致極有價值的45毫米、76毫米火炮和反坦克槍減產。

用來加強集團軍的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團,大多比軍屬炮兵團裝備得更齊全。然而,即使是他們也缺少牽引武器的專用拖拉機,缺額最多達到編製數的85%,而且他們的大多數車輛6月22日時都需要大修。統帥部預備隊炮兵的主要缺點是只有8%的團真正保留在統帥部預備隊里。另外,統帥部預備隊炮兵通常沒有反坦克火炮,也沒有高射炮兵的兵團和部隊。

紅軍炮兵的最大缺點或許是在戰爭前夕因嚴重缺少運輸車輛和拖拉機而喪失機動性。步兵師中,除榴彈炮兵團預計使用國民農業部門提供的慢速拖拉機牽引外,其餘火炮都預計用馬拉。雖然蘇聯的工業部門研製出幾種專用型號拖拉機可供牽引火炮,但和其他裝備的情況一樣,這些拖拉機生產進度緩慢,幾乎沒有實際列裝到部隊。各作戰兵團在1941年6月總共只得到所需數量37.8%的拖拉機。

後勤方面也普遍存在類似情況。和機械化部隊一樣,炮兵兵團和部隊也沒有任何修理、修復和搶救能力。在各邊境軍區,半數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團也沒有這種保障能力。

炮兵的另一個主要缺點是蘇聯人未能研製出更現代化和更有效的目標指示和火控系統。雖然在操作人員有經驗的情況下,地面裝備能夠充分發揮作用,但空中裝備被忽視。所有的軍本來都應配備校射(校正炮兵射擊)飛機,但實際上只有很少幾個軍擁有。國防人民委員部1941年5月下令組建15個用來指示目標和校正炮兵射擊的校射偵察航空兵大隊,但截止戰爭爆發前只有3 個組建完成。

蘇聯當時的大量檔案報告和作戰總結指出炮兵系統還有幾個主要缺點。1941年春季進行的檢查顯示,各團人員(尤其是初級和中級指揮人員)沒有受過應有的訓練,無法在戰鬥中有效使用自己的火炮。射擊部隊在目標指示和射擊指揮過程中遇到重大困難,無法與友鄰部隊實現火力協同。加農炮兵部隊最嚴重的缺點是他們無法有效射擊敵軍坦克,而這是戰前的條令分配給炮兵部隊的最主要任務之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蘇聯在戰爭前夕組建了專門的反坦克部隊,並寄希望於他們來完成這一任務。西南方面軍炮兵首長帕爾謝洛夫中將1941年7月14日編寫的一份報告,是紅軍1941年6月22日裝備狀況的典型寫照,並能代表從其他方面軍防禦地區發回的類似報告:「直到戰爭開始,作戰行動的保障水平都很低,正在組建的部隊保障水平尤其低。大口徑機槍和輕機槍、左輪手槍、手槍、衝鋒槍、82毫米迫擊炮等武器裝備都存在短缺現象。」(關於帕爾謝洛夫6月22日報告的細節,見下表)

這份報告指出,像步兵第2軍和機械化第5軍這樣的新建兵團,特別缺少步槍和迫擊炮。同時,宣布動員以後,「軍區管轄範圍內的一些部隊甚至沒有裝備普通步槍」5。這些部隊當中有:為數15000人的紅軍鐵道兵軍、不少於45個建築營、來自其他軍區的幾個正規兵團(步兵第206、第227和第147師缺少武器)、位於第二防禦線的5個築壘地域(根本沒有任何武器)、幾個防破壞行動大隊、一些正在動員的部隊,以及正在動員的各種國內治安部隊。帕爾謝洛夫稱,他編寫這份報告時,軍區儲備的武器庫存已經用完,只剩下需要修理的6000支步槍和450挺馬克沁機槍。帕爾謝洛夫所附關於軍區炮兵武器狀況的報告,也同樣令人觸目驚心(見下表)。

每個步兵師和騎兵師、軍直屬部隊和統帥部預備隊的團,在6月22日都有1.5個戰鬥基數的子彈和炮彈,每個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有1.5—3.0個。然而,他們嚴重缺少37毫米和85毫米高射炮彈和坦克用穿甲彈。最嚴重的問題來自後續補給彈藥的運輸:「作戰行動開始時,邊境地帶的大多數部隊由於沒有足夠的運輸汽車,無法攜帶後續補給用的彈藥,不得不把半數以上的彈藥留在自己駐地,由於作戰行動迅速發展,這些留在駐地的炮彈要麼被迫炸毀,或要麼淪陷敵手。」

蘇聯人早就認識到裝甲坦克和機械化兵種在現代化戰爭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然而,他們對發展反坦克能力的關心程度卻遠不及他們對坦克戰的執著程度。歸根到底,正是德國人1940年在西線的作戰表現,才最終引起蘇聯人對反坦克戰的高度關注。

蘇聯人關注程度的提高,具體表現為國防人民委員部1941年5月下令在各邊境軍區組建十個特殊的反坦克炮兵旅。通常在每個位於前方的步兵集團軍各配屬一個這種旅。每個旅下轄兩個團,共有120門76毫米或85毫米反坦克炮和16門37毫米高射炮。這些新旅遇到的問題與他們將會並肩作戰的機械化軍如出一轍。截至6月22日,主要由於工業產量不足,這些旅只裝備了所需火炮的30%~78%,也很少有85毫米火炮。同機械化軍以及其他炮兵兵團一樣,這些旅也缺少運輸車輛、拖拉機和後勤保障。6月13日,這十個旅當中的四個分別有所需189台拖拉機中的4—46台,而其他旅則根本沒有拖拉機。同時,這些旅只得到他們所需7070台車輛中的18%(1308台)。這樣的現實讓這些旅完全沒有作戰中必需的機動性。可想而知,戰爭開始後不久,他們就迅速損失殆盡。

坦克在戰爭前夕被從步兵兵團抽調出來,集中用於組建機械化軍;無獨有偶,大部分軍屬和師屬的反坦克炮也同樣被挪用於組建反坦克旅。這種做法嚴重削弱了大多數蘇聯軍隊的反坦克能力,一旦戰爭開始,這些軍隊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使用造價更低、更易生產,但是效果顯然更差的反坦克槍。

因此,戰爭前夕,雖然蘇聯炮兵數量更多,但在機動性、後勤保障、目標指示、通信和火力控制方面都不如德國炮兵。蘇聯人在火箭炮和反坦克武器領域的發展也沒能跟上德國人的進度。蘇聯炮兵的素質較低,尤其在師一級。更重要的是,紅軍炮兵沒有融入一個像德國陸軍那樣諸軍兵種合成的有效團隊。它沒有足夠的偵察手段,與步兵、坦克兵和空軍的協同也很差。這些缺點嚴重損害了炮兵在作戰中的殺傷力,遠不是蘇聯炮兵在身管數量上的優勢所能挽回的。

本文摘自《泥足巨人:蘇德戰爭前夕的蘇聯軍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典型大規模圍殲戰例——長平之戰
盟軍的戰略誤算:1943—1945 年對日戰略轟炸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