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寫完這首唐詩,40歲孟浩然與王維分別,決意歸隱山林

寫完這首唐詩,40歲孟浩然與王維分別,決意歸隱山林

王維和孟浩然是唐代詩歌當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詩人,兩個人的唐詩對於秀麗山水都有非常精彩的反映。

其實在這些精美唐詩的背後,是他們兩個人仕途受挫的困惑。尤其是孟浩然,早年間胸懷大志,無奈科舉仕途之路連連受挫。唯一一次面見唐玄宗的機會,還因為他的兩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惹得皇帝不高興,喪失了在仕途上更進一步的機會。

公元729年,40歲的孟浩然參加科舉考試,依然名落孫山。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紀,孟浩然對於仕途已經喪失了信心,決定要歸隱山林。而這首唐詩就寫於他和王維告別之時。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這首唐詩的題目是《留別王侍御維》,(或為《 留別王維》)。在這首古詩當中,最能體現出孟浩然思想情感的詩句就是,「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科舉考試沒有能夠獲得出路,渴望知音舉薦卻也是無功而返,此時的孟浩然滿是失望。

這首唐詩的一開篇,孟浩然內心深處的失望顯而易見。「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如此這般令人失歲月,究竟何時才能結束?每天滿懷的希望,最終收穫的卻只有失望。所以此時的孟浩然已經心如死灰,「欲尋芳草去」,決定要歸隱山林。

但是有想起昔日交好的老友,不免有一些遺憾。「惜與故人違」,就這樣和好友分別,難免會留下人生的遺憾。但是又能怎麼樣呢?我的人生簡直太失敗了。「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那些手握權力的人們,有誰能夠看得見我舉薦我?

而在這個繁華的世界當中,我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當然,孟浩然在這裡說這句「知音世所稀」還是指的那些欣賞自己才華的高官厚祿者。畢竟在詩壇上,孟浩然是不缺少朋友的。王維,王昌齡乃至李白等人都和他有過交集。

既然現實社會如此令人彷徨悲哀,還不如在寂寞的山林之中守候著孤獨了此一生。「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人都說無欲則剛,沒有了那些強烈的慾望,「還掩故園扉」,與世隔絕的生活中修鍊自己的品行也不失為一種人生選擇。

王維和孟浩然都是最重要的唐詩作者,他們的才華直到今天依然令人仰慕。所以我們不得不說,他們本人仕途的失敗和受挫,對於他們的人生是一項殘缺,但是對於後人,對於整個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來說,則是一件大大的幸事。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張侃詩詞 的精彩文章:

重讀古文:2000年前一篇300多字的古文,蘊含無窮人生智慧
錢鍾書唯一一篇長篇小說,題目只有倆字,卻寫盡每個人的人生無奈

TAG:老張侃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