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索達吉堪布:如果能把這6個字貫穿到生活和工作中,你的人生便有了非凡的意義!

索達吉堪布:如果能把這6個字貫穿到生活和工作中,你的人生便有了非凡的意義!

東台市觀音禪寺

祈願:正法久住,法輪常轉!

神秘的修心之路

我在這裡想跟大家談一談大乘佛教的修行方法。

這個方法並不神秘,歸納起來就六個字:施、戒、忍、勤、定、慧。

對,就是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進度、禪定度、智慧度。「度」也叫波羅蜜多,是度越輪迴、到達彼岸的意思,一共有六種,所以叫六度。

大乘修行要求我們,首先必須發起利益一切眾生、求證無上正覺的心,這叫願菩提心;發了願菩提心以後,就要修行六度,這叫行菩提心。有願有行,才是大乘的修行。

在座的有些發了菩提心,有些沒有,還有些既不信佛教,也不信任何其他宗教,這都沒關係,等我講完六度以後你們就會知道,對想要實踐利他、實現生命價值的人而言,六度可以涵蓋你的所有行持。

而且,不論你生活在東方或西方,也不論你屬於哪個民族、哪個國家,如果能把六度貫穿到生活和工作中,你的人生便有了非凡意義,並豐富起來。

布施度:慷慨給予

布施有財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三種。

法布施就是傳法,把佛教典籍中所講的道理,以及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傳給大家。寬泛一點看,所有傳遞知識的行為,老師們在校園裡教書育人,學者們走進社會普及科學常識和為人之道,都是法布施。我一向認為,這樣的布施——對各層面真理的傳遞,是知識擁有者生存於世的重要意義。

無畏布施的意思是施以無畏,也就是保護生命,將人或動物從傷害及殺戮中解放出來,讓其脫離怖畏,比如放生。現在有人反對放生,但放生有沒有意義,只要從所放生命的角度想想就知道了。在它正要被殺,瞪著恐懼的雙眼哀號、掙扎、流淚卻求告無門之際,你把它放了,讓它重拾尊嚴,重回自己的天地自由生活,這是何等的善舉?

動物的生命也是生命啊,和人的生命一樣寶貴。

所以,偶爾聽到有人反對放生時,我就不知道說什麼好,只是希望——如果有可能的話,希望他們好好考察一下,護生人士基於平等理念愛護生命的慈悲態度。

下面說說財布施。財布施是指送財物給需要者的行為,例如濟困、扶貧、賑災,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做慈善。

很多人一聽到做慈善,覺得那是有錢人的事,「你看他們那麼有錢,他們不捐誰捐啊?」說得也是,生活在今天,人們從網路上可以直接看到富人的生活:豪宅、豪車、花天酒地。也可以直接看到窮人的生活,即使是遙遠的非洲,也知道那裡正有幾百萬人連生存都難以為繼,前兩天我去了柬埔寨,順便到難民所、孤兒院看了看——太可憐了。

有錢人是應該做點什麼,為這個世界。要知道,布施既是財物的施與受,更是溫情的流動,從這種流動中,人們不僅可以看到世間的光明面、生活的希望,當他們拿你做榜樣時,還可以從你的善良和慷慨中學習做人。

不過話說回來,布施並不只是有錢人的事,而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修行。

這個修行的重點,是鍛煉你的舍心,讓你遠離吝嗇,並漸漸形成泛愛世人的胸懷和能力。

羅斯·佩羅小的時候,與家人一起住在美國和墨西哥交界的一個地方,每天都有流浪者跑到他家裡討吃的,家人從不拒絕。後來家人見來得越來越多,就問:「你們怎麼知道直接到我們家裡來呢?」來人回答:「我們互相留記號,你們家慷慨,我們就在門口打上記號,所以大家都來了。」

這時候,小佩羅對媽媽說:「要不把那個記號擦掉吧,不然的話,我們家很快就成了流浪者基地了。」

「不行啊,孩子,」媽媽說,「這些人和我們是一樣的,只不過暫時運氣不好,我們有能力就幫他們一點。」

媽媽的話影響了佩羅一生。佩羅後來成為億萬富翁,兩度以第三黨候選人身份參加美國總統競選,並且獲得了不錯的支持率。他總結自己的成功時說到,從母親那裡繼承的慷慨,是他日後獲得財富和聲望的原因。

他說得對。不過,可能更關鍵的是,一次次布施過程中,滿足他人需要時的歡喜與受施者的感激交織起來,養成了他樂善好施的習慣,這個習慣加深了他的愛和慈悲,進而形成了平等開闊的生命格局。這是成大事的格局。而這個格局,他在母親的教導以及家風式的施捨中自然形成了。

「我們有能力就幫他們一點」,在我看來,母親樸實的話語中別有一番修行式的督促。佛教很多修行竅訣中說,趁我們得到了難得的人身,還有自由的時候,一定要修行。而把這放在布施度中就是,趁我們有錢、有能力的時候,盡量做布施。請記住,我們很可能不總是有能力的,因為無常就在身邊,今天多少億、明天身無分文的情況很多。

所以,趁我們有能力的時候,力所能及地做點布施,或者放放生,多好。也不用多,一個月一次兩次就可以。

持戒度:以利他為最高原則

一說戒,很多人覺得麻煩,「條條框框,約束。」

其實哪裡沒有戒呢?

國家有國家的法律,企業有企業的規章,開飛機輪船要走航道,行車徒步要看紅綠燈,這都是戒。

戒是約束,也是防護,不管你是做老師、公務員還是經商,原則總要守的,守好原則才能免入歧途,並有所成就。

而所謂持戒,就是守護原則。

大乘佛教的修行有三類必須守護的戒律:禁止惡行戒,攝集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所謂禁止惡行,就是「諸惡莫作」,例如斷除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害心、貪慾等一切罪業;攝集善法是「眾善奉行」,念經、誦咒、打坐,一切該行的善都要行;最後是饒益有情——你要利他。

大乘修行以利他為最高原則。

本來校方給我的題目是「有一種飾品叫利他」,後來換成了現在這個,其實那個也不錯。人人喜歡裝飾身體,以展示自己的美和獨特,比如戴耳環,一個、兩個、三個、四個,印度那邊有戴鼻環的傳統。穿衣戴帽也能顯示很多東西。還有頭髮,往前梳,往後梳,往上梳,紅色的,黃色的,褐色的……只要自己喜歡,怎麼樣都好。不過,如果你想要尋找一種飾品,以莊嚴心靈,我建議你選擇「利他」。

利他是最美的飾品。而禁惡行、攝善法、饒益有情這些大乘戒律的設置,就是為了讓我們順利生起利他心,進而守護此心並讓它變得越來越清凈,直至圓滿。

在利他心不斷增上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確實有清凈的利他動機,也確實有智慧和善巧方便,為了利益他人,做些在小乘戒律中嚴格禁止的行為,比如說妄語、說綺語,是可以的。為謀求他人利益,甘願自己在輕微戒律上受損,是一種承當,不是罪業。相反,如果傷害眾生,就破戒了。

再進一步,隨著整體修行的成熟,利他心與空性見並行增上,直至證悟。從那之後,守戒便成了自然的事情。在三輪體空的觀照中,了知護戒者、戒以及由戒所護的眾生全然是空性的,了無一念執著,不刻意守護卻又絲毫不犯。

總之,戒是約束,也是防護,不僅是修行,任何形式的生命成長都需要與之相應的戒律。

守好戒律,會給我們的身心以及周遭環境帶來和諧,相反,離開了戒律,離開了道德約束,心就成了流浪漢,生命也就失去了力度。

有位研究法律的台灣學者告訴我,他很欣慰,對今天的台灣社會,戒律日益展現出不可思議的匡扶功能和救護效果,凡是聽到戒律的人都心存敬畏。他認為,持戒不僅有利於個人的身心進步,對社會秩序也是一種貢獻;他甚至斷言,如果人人守護一分戒律,便可阻止我們的家庭和社會陷入難堪乃至無法挽回的失控境地。「我終於知道,」他說,「一個人沒有約束,就沒有道德;沒有道德,就沒有自由和尊嚴。」

他的話讓我堅信,持戒是世間最莊嚴的美德。

安忍度:堅強忍耐

安忍就是堅強地承受和忍耐,也分三種。

第一是苦忍。

修行中籍由痛苦的敲打,我們的心會變得堪能有力,這樣後面就好修了。吃不得苦怎麼修行?不說修行,活著都困難。現在很多大學生一點點苦都受不了,還動不動自殺,這樣怎麼行呢?磨練一下也好。

剛才我問他們:「台灣大學生自殺的多嗎?」回答說:「沒有,至少台大這幾年沒聽說。」這就好,可能我們的挫折教育做得比較到位。這一塊對年輕人很重要。

第二是害忍。

害就是傷害,侮辱、謾罵、攻擊,所有傷害都要忍。就我從新聞里看到的場面判斷,台灣的政要必須多修安忍,不忍不行。可能也是一路修上來的,大家看他修得不錯,就選了。但上來以後,還要繼續修。

「難行莫勝忍」——最難的修行就是安忍。

但有時候不得不忍。文革期間,有位女士被剃了個陰陽頭,接受批鬥。雖然已經學佛多年,但還是氣不過,羞辱、憤怒、痛苦,想罵人,想一死了之。這時候,有位禪門大德讓人給她遞了張紙條,上面寫著:「此時正當修行時。」看完紙條,她的心豁然了,挺了過來。

想想看,在那一刻,還有什麼比安忍更有面對和挽救的力量?沒有吧。其實我們需要忍耐的時刻很多:生活不順了,要忍;事業陷入危機了,要忍;生病了,治療過程中要忍;不論怨敵還是親人罵你、傷害你,都要忍……不然怎麼辦?憤怒、爭吵、報復——但這些做法有用嗎?除了加重仇恨、延長痛苦之外,解決過什麼問題嗎?

所以,不如修安忍,用短暫的剋制化解掉往昔的業和重重怨結,回歸寧靜。

請記住那位大德的話——「此時正當修行時。」

還有一個叫法忍,就是對空性、如來藏、密法境界等甚深義理的承認和接受。

這種忍挑戰的是智慧。要接受真理,不論是科學的、宗教的,小乘的、大乘的,都需要智慧。

藏傳佛教推崇辯論,認為辯論是探尋真理並形成究竟見地的捷徑,所以,如果有誰對佛教的哪個觀點不承認,可以到藏地寺院找人辯論。台灣這邊也有堪布、格西,薩迦、格魯、噶舉、寧瑪、覺囊的都有,找他們也可以。

辯論是個好事,可以遣除疑惑、認識真理。如果你以辯論的方式說出理由,你對,我們接受。否則,毫無理由地指責、譏諷、謾罵,就不是學者、智者的態度了。

佛陀是這麼教導我們的:以真理為皈依處,而不是你的我的之類的臆造說法。當藏傳佛教用講、辯、著將這一傳統完整繼承下來以後,不論聽聞還是講解,都以真理為準。很明顯,如今這種公正客觀的態度,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同,你們從科學家與藏地智者之間的對話中可以看到。

我並不擔心藏傳佛教的教理被推翻,但我確實擔心,人們因為毫無根據、人云亦云的說法而排斥真理,失去大利。我希望人人接受這些美好的教義,並從中獲益。

精進度:樂於行善

精進就是勤奮努力。學習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學問、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需要精進,老是懈怠、懶散、自我輕凌——「像我這樣的人怎麼能行呢」,是很難成事的。

精進有三種:披甲、正行、不退。

所謂披甲精進,從出世間修行上講,當我們看到佛菩薩以及歷代大德經由精進修行實現了偉大證悟,便在心中立誓,我也要獲得如他們一般的成就;從世俗功業上講,當我們看到有人為社會為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便發願學習他們的堅韌、篤定和非凡智慧,取得與他們一樣的成功,這樣立誓,就是披甲精進,在內心裡披上無畏鎧甲。

正行精進是指實地去做。想得好、說得好,始終「明日復明日」,什麼都不做,談起來頗有氣勢,做起來既無章法又無力度,是沒有意義的。在世間,不論你做什麼,都要先想好目標,安排好計劃,然後腳踏實地、有頭有尾地去做。我非常欽佩這邊有些大德的行事作風,他們從發願開始,十多年如一日地寫書、辦中心、傳播佛法,這就是正行精進。

不退精進,在沒有獲得圓滿之前始終不滿足,一直努力。比如求知,活到老學到老,對知識永遠充滿渴求;比如做事,一件事沒有做成之前,一直做一直做;再比如修行,開始之後畢生精進,乃至一世接一世絕不退轉,直至成佛。

做什麼都要有這麼股勁兒。昨天那位導遊六十歲了,但不管講什麼,歷史、人文、經濟,滔滔不絕,幽默風趣;那天我在新加坡也遇著一位老人,七十歲了還在工作,很有活力。人就是這樣,年齡不是問題,主要是心力,動不動「我老了,我不行了」,那可能真的不行了。我們看古往今來的那些大德,一百歲了還在利益眾生。這就是不退精進。

精進的本義不只是勤奮,而是樂於行善。

世人從早到晚忙碌,有壓力有快樂,為自己為家人,這種積極性值得肯定,不這樣努力打拚就無法生存,也體現不出生命的意義。不過,如果能把這種積極性,也用到服務社會和廣大人群以及修行佛法上,就更好了。

禪定度:靜心的喜悅

禪定分世間禪定和出世間禪定兩種。

現代人喜愛禪修,並希望籍由禪修,在這個躁動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祥和與寧靜。有人專程到尼泊爾、藏地等世界各地的道場禪修,有人就近在企業或大學的禪修中心裡靜坐,但據我了解,他們修的多數都是世間禪定。

世間禪定的作用是靜心,方法是一緣專註,讓心專註於某個對境,持續安住。

這裡面的層次很多,但歸結起來,一般會落在明、樂、無念三種覺受上。安住明的境界時,人的感覺是明明亮亮,有如證悟一般;生起樂的覺受時,整個身心融在一種周遍的喜悅中;處在無念的境界中,則沒有任何心念,可以住很久。在這三種覺受之上,還有一種空的覺受,空可以破掉明樂無念的耽執,但也還沒有脫離耽執。

能夠脫離耽執的是出世間禪定,也就是緣真如禪定。

安住在這樣的禪定中,便遠離了四邊八戲的所有執著,真正通達了一切萬法的真如本性。出世間禪定的目標是解脫。

我經常鼓勵大家修禪定。因為我看到,現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充滿了壓力,無一不是負擔前行。躲又躲不掉,怎麼辦?修修禪定。修了禪定,你的心就放鬆了,也能專註,應付什麼都是綽綽有餘,說不定還會有意外收穫。

以前有個賣豆腐的,天天給寺院送豆腐,每次經過禪堂時都看見裡面有很多出家人坐著不動,心裡很納悶。有一次他忍不住了,問方丈:「你們天天這麼坐著,搞什麼呀?」

方丈說:「這是打坐,來,你也坐一會兒吧。」

賣豆腐的覺得有趣,於是學著出家人的樣子,雙腿盤好,雙手結定印,坐好,一動不動。約莫過了半個小時,他突然站起身來,衝出了禪堂,大聲地喊著:「太妙了,太妙了,想不到打坐還真是有好處呢。」

方丈笑著問他:「你有什麼心得,說說看。」

他說:「平時我腦子亂,糊裡糊塗,但剛才坐著坐著心裡就亮堂了,腦子也好使了。我一下子想起來,三十年前鄰居王小二欠我兩毛五豆腐錢,到現在還沒還呢!」

這是一則趣談,但並不荒誕。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心靜下來以後,確實能想起好多事情;而且,有些平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坐著坐著,方法就出來了。我聽說有個人跟家裡吵架以後,跑去打禪七,結果禪七打完,氣兒也消了。

很值得嘗試啊。我建議大家每天早晚打打坐,每次十五、二十分鐘就夠了,養成習慣後,你會發現,自己的心開始呈現輕鬆、喜悅的狀態,那些通常讓你感覺煩亂的事情,已經不容易干擾你了,即使遇到非常嚴重的問題,心態也能很快調整過來。這就是禪修對生活的價值吧。

智慧度:洞察真理

智慧是一種力,辨別、揀擇和決斷的力。以上五度的修行,都是為了生起、增上和圓滿智慧度。而我們到大學求知,也不是單純地為了積累知識,更是為了萃取智慧。

如果分兩種,智慧也有世間和出世間之分。

世間智慧很重要,因為我們就生活在世間里。有了世間智慧,經商可以發財,研究學問可以得到學問,求功名可以得到功名。

然而,考慮到此生短暫,生死長遠,我們還應該學習一些指向解脫的出世間智慧。否則,不相信來世沒有辦法,一個既有智慧又相信來世的人,最終卻把所有智慧用在今生的生存上,甚至為此造下惡業,沒有為來世和解脫準備一點點資糧,那還能不能算得上智者,是很難說的。

出世間智慧中,最重要的是無我空性:「我」不存在,我所擁有的一切不存在,乃至一切萬法的自性不存在。

為什麼呢?

因為「我」是假象,是我們緣著五蘊產生的虛假認同;「法」也是假象,如果你一步步分析「法」的構成,就會發現,不論是心外心內的任何一個法,都沒有實質性存在。

這種終極智慧的作用,就是洞察真理。

一直以來,科學把最重要的智慧都用在探索真理上了。科學在各個領域裡的成就,以及人們對它的相信和依賴,讓它成為揭示萬法真相的唯一期待。然而,當科學尤其是量子力學、心智科學等前沿科學的研究者們,一次次給出令人振奮的突破性成果時,翻開古老的佛經卻發現,很多道理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經講過了,特別是這個無我空性。

科學家們也在研究空性。不過,和他們的方法不同,佛學家們為了引導後學者認識這一真理,早已留下了嚴謹而簡潔的推導邏輯——中觀理論。中觀理論是求證實相的利器,它超越了宗教。這不是我們自說自話,你們研究研究中觀,再對照量子理論及其所得出的結論,就知道了。

如果把智慧分成三種,就是聞思修。

在善知識面前聽聞佛法和修行的道理,可以生起聞慧;對所聽聞的法義進行思考、辨析和探討,可以生起思慧;對深入思辨後形成的見解不斷修習,便可生起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修慧。

要說明這三種智慧,藏地有一個很好的比喻,氂牛吃草:首先是氂牛吃到草,這是聞慧;吃到草以後開始咀嚼,直至嚼爛,這是思慧;嚼爛後吞到肚子里,這是修慧。

我們可以用自己吃飯的情形作對照。比如觀修無常。什麼是無常?一切法剎那剎那遷變流轉,就是無常。當你聽到這個觀點,以及推出這一觀點的理論和根據時,相當於獲取食物,並把它放進嘴裡,這時候有了聞慧;當你用思考和辯論方式,分析根據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係,剔除所有妨害這一觀點的理由和疑惑,最終建立起「一切法絕對是無常」的定解時,相當於咀嚼和品味食物,有了思慧;串習這一定解,相當於把食物咽下去,進入消化階段,於是有了修慧。

其實學任何知識都一樣,聞和思有了,才能修,讓它成為自己的東西,不學不思考,就談不上實踐。

聞思修要結合起來。有聞思修的人,不管是自己修行,還是利益別人,都會有種力量。相反,聞思修不到位,影響自己倒在其次,如果去傳法,會感受到明顯的局限性,嚴重的,給人開示的道都有缺陷。而當人們走進來,跟著學習以後,不但形不成真正的修行,說不定還會誤入歧途。

台灣有些佛教徒坦言,自己以前比較形象化,信佛,但沒有智慧,佛到底是什麼,不知道;輪迴為什麼成立,不知道,敬佛是敬佛,總歸有點盲目,是迷信。但現在不同了,聞思以後有了智慧攝持,信起來修起來都很踏實,是智信。不管是大學的老師同學,還是社會各界的信佛人士,都感覺自己的信心明顯提升了,也很有一種修行的樂趣。

這就是由思辨生起了智慧。而有了智慧以後,便不會人云亦云,別人讚歎,也跟著讚歎,別人誹謗,也跟著誹謗,不會這樣。這才是學佛,有智慧,自有主張。

心變了,世界也會變

以上講了六度,既神秘,又不神秘。

修行六度就是修行一切善法,就是修心。

我們是高智商的人類,和動物比有很多優勢,如果我們把智慧拿來修心,心會改變。

據說澳大利亞有一種蒼蠅,因為那邊人少,衛生搞得又好,蒼蠅們找不到糞便和垃圾吃,轉而去吸食花的汁液,於是身體慢慢改變了,沒有病菌,呈金黃色,甚至連以前那種令人討厭的「嗡嗡」聲都沒了——有點可愛了。

你們看,小蟲在清潔環境的逼迫下,都可以獲得凈化,而我們是人,有智慧,懂因果明是非,為什麼不能在清凈智慧的引領下,走上自我凈化的修心之路呢?

心是改變一切的主導和原動力。

一塊鐵,你可以把它做成盒子,也可以做成針;一塊地,你可以用它修花園,也可以建糞坑。

同樣的,我們這顆心可以行善,也可以造惡。

如果你去造惡,自然感受苦果,嚴重的,即生進監獄,來世入地獄,痛苦無量。如果你去行善,即生快樂相隨,健康成功,一切圓滿,來世往生極樂世界,享受解脫大樂。

這就是我的心境觀:心變了,世界也會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台市觀音禪寺 的精彩文章:

夢參老和尚:但行好事,福報自來
夢參老和尚:為什麼有的人一生盡享福?

TAG:東台市觀音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