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演技派孩子和學習"讀心術"的老母親日常

演技派孩子和學習"讀心術"的老母親日常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



今天文章有錄音哦~





上周我去華盛頓一周,周日回到家,小D聽到門鈴就開心地飛奔來給我開門。隔著門,我都能聽到小D歡呼雀躍的聲音,「媽媽!媽媽回來了!」 打開門後,小D一把抱住了我的大腿,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




然後立馬就變成眼淚汪汪,楚楚可憐地和我說,「媽媽,你知道嗎,我很想你很想你的,我每天都在想你,想到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隊友在一旁急忙「揭穿」她,「你才沒有呢,你每天吃很多,睡得特別香」。




小D 2歲多後,套用隊友的話就是,「真的是實力演技派啊,常常是一點點小事,都能給自己加戲」。上面這個的「加戲」還是很甜蜜的,但也有一些事情,常常讓隊友歸結到「女人不可理喻」(哈哈~)。



今天就分享幾個小D的日常,幫助大家解讀一下孩子的那些戲,希望我們別像當年的那個他那麼「不解風情」(吐舌頭~)。







活在當下型




小D 3歲不到時,我們鄰居4歲的男孩Oren就要舉辦生日派對了。那天我吃午飯時,隨口和小D提了一句。結果整頓飯的過程,小D就在和我說,「媽媽,我要去派對」;看中文沒用,又用英文了,「Mommy, shall we go to party?」 



我和她解釋了,派對要到月底,還有兩周的時間,還拿出日曆告訴她,兩周是什麼意思。但是,完全沒用,小D繼續大叫重複,結果那天她都沒午睡,一直在和我說,「我要去派對」。




我的內心戲:叫你多嘴,叫你大嘴巴!


小D的內心戲:媽媽不肯帶我去派對!




孩子是完全活在當下的,

對於他們來說,也許「兩天」的概念都還懵懵懂懂,更加不要說「兩周」了,這樣的解釋無疑是徒勞的,只能讓我們自己崩潰。因此,對於孩子來說,

不要提前太久告訴她接下來的安排。




像小D這樣慢熱性格的,

即使我們要預熱,提前告訴的也是那個人,而不是事件,

比如可以開始和孩子聊聊Oren、Oren的父母,之前我們接觸的經歷等。然後等到當天午睡醒來,告訴她,下午我們要去參加Oren的生日派對了。




也正是因為孩子的「活在當下」,

千萬不要對孩子的磨蹭進行威脅。

你對著正在玩積木的孩子說,「你再不過來,我們就不去公園了」,通常你一定是自討沒趣,孩子要麼不理你,要麼得到的答案是「好的」。




因為孩子正沉浸在當下的搭積木,他享受其中,是無法預見到去公園的樂趣的。與其這樣,

不如把出門的時間留得更加寬裕一點。

關於磨蹭,可以看—>家有磨蹭王|學齡前的拖拉都是假性的,這樣處理防止變真性






浮誇演技型





小D有一次摔了一下,自己用手扶住了,完全沒有任何擦傷,就手心稍微紅了一點點。她攤開手心,帶著哭腔和我說,Dorothy有boo-boo(傷口)。我抱抱她,親了一口傷口說,沒事了,都好了!




結果她還不依不饒,眼淚汪汪地不停地和我說,Dorothy有boo-boo,Dorothy傷到了,Dorothy要邦迪,要邦迪!



我的內心戲:怎麼越大越嬌氣了,就那麼點事,不至於吧。


小D的內心戲:我需要幫助,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小嬰兒的時候當他們在玩手玩腳時,他們其實是不知道這個手和腳是屬於他們的。隨著他們逐漸長大,才開始意識到,

手、腳、整個身體都是屬於他們的,他們愛自己的身體。




但這個階段的他們會把「局部」和「整體」混淆,

即使是身體某個部位受傷,他們都會覺得這是整個自己都受傷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過了2歲突然害怕剪頭髮、剪指甲了,因為他們覺得頭髮掉了、指甲掉了,就好比自己整個身體都「掉了」。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孩子越大越嬌氣了,要認真對待孩子的這方面的害怕。小D之所以要邦迪,因為對她來說,

這是最實實在在最看得見摸得著的「修復」。




我們一定要理解,

所謂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具有「修復能力」,

如果孩子可以從一張邦迪中恢復,這也是一種勇敢。

作為父母,我們要永遠讓孩子知道父母這裡有「邦迪」

,被不斷回應的孩子才能越來越勇敢。






強迫症患者型





有段時間小D只要從米老鼠杯子里喝水,其他的統統不行。晚上只能穿帶有尼莫的睡衣。吃飯時,她會要求我一定要坐在這個椅子上,換個方向都不行。出門時,一定要自己拿一個塑料袋,對,就是那個塑料袋,其他任何小包都不可以,那個塑料袋千萬別扔!




我的內心戲:人小小,哪那麼多事,太難弄了!


小D的內心戲:我的生活我做主!




隨著孩子會爬會走後,他們開始了真正地獨立探索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還是有很多不確定性,他們還是會時不時膽怯的,他們會覺得有好多好多事情是他們無法掌控的。也正因為如此,

他們需要掌控這些我們覺得匪夷所思的小事,來確認自己的生活自己可以做主的。




因此,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後,我們一定要有這個意識,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件小事。

在不涉及原則的前提下,

多放手讓孩子決定,多滿足孩子的要

求,

小事上給予孩子越多的掌控感,孩子就越有安全感,就越不容易和父母對著干。這也是我一直和大家分享的,

「規則之內給予最大的自由」







別人的東西都更好型




說實話,小D的玩具不算少的,但剛過2歲時有很長一段時間,她出門看到其他孩子手裡的玩具就想要,即使家裡有一模一樣的娃娃,她還是要「那個」娃娃。有時,兩個孩子自願進行了交換,沒想到幾分鐘後,小D又要玩那個孩子手上她自己的玩具了。




我的內心戲:別人的東西永遠最好的,太受不了啦!


小D的內心戲:我只是想做那個孩子正在做的事!




孩子社交發展進入到「平行玩耍」階段後(戳->寶寶不愛和其他孩子玩,嬰幼兒早期社交能力你真的懂嗎?),他們會對同齡孩子感興趣,也會對同齡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感興趣。很多媽媽都很苦惱,孩子好像總是看上其他孩子的玩具,即使是一模一樣的。其實,

孩子真正要表達的是他們的社交慾望:我對那個孩子感興趣,我也想進行這樣的玩耍。




但他們的表達還不成熟,結果表達出來的就是,我要那個玩具。而常常我們也就這麼理解了,於是,不管我們怎麼做,都是錯的。

孩子要的其實不是那個玩具,而是要和那個人玩。




這時,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教育孩子「不要拿他人玩具」,而是引導孩子怎麼加入其他孩子的遊戲,或者邀請其他孩子加入我們的遊戲,

這是我們在向孩子展示社交技巧,這也是孩子最初社交能力發展的開始。








今天分享的一小部分小D戲很足的事例,隊友經常笑我養孩子是在學習「讀心術」。這些當然是玩笑話啦,歸根到底還是希望我們可以轉換視角看待孩子的很多問題。




這個世上沒有100%的感同身受,但至少我們可以慢一點評判,多一份理解。「我懂你」是這個世上最長情的告白!




大J叨叨叨




明天是美國的感恩節了,我們家並不會慶祝感恩節(主要不愛吃火雞啊)。但每年到這個時候,我們全家都會在吃晚飯的時候互相討論,這一年最想感激的人是誰,為什麼要感激他們。





我今晚的分享中,其中有很大

一部

分的感激是你們。我和小D說的是,你能看到,媽媽每天都會堅持讀書然後「工作」(她知道我的工作是電腦打字)。其實媽媽有時也很懶的,有時也會情緒低落的,就像小D有時也會有不想學習或者傷心難過受委屈的。




每到這時,媽媽就會想到媽媽不是一個人的,媽媽有爸爸和小D,還有很多很多朋友,你們都會支持我,而且媽媽的那群朋友們一直會陪伴著我,和我一起學更多技能,變更好更「強壯」。




朋友之間的支持就是我們進步最大的動力,就像小D前段時間不想出去騎車鍛煉了,你的好朋友來叫你,你就有動力了,這是一樣的。所以媽媽很想借這個機會感謝他們。




雖然這段略幼稚的對話是說給女兒聽的,但還是想趁著記憶鮮活打下來分享給你們。真心的,謝謝




推薦閱讀



點擊標題直接閱讀

 




1、溝通技巧




  • 美國教授問我,你們如此深愛孩子,為什麼卻總在傷口上撒鹽?



  • 這孩子怎麼總說不聽!父母學會這四點,勝過100個好老師



  • 請不要做卑微的父母,把孩子越養越小



  • 每個孩子天生是雄獅,卻被我們最終養成了小貓




2、理解孩子




  •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講真,你自己一周有幾天不想去上班的?



  • 哄睡難的父母們,你真的知道睡覺對孩子意味著什麼嗎?



  • 大部分父母都不懂,孩子的畫作不是用來看的,而是。。。



  • 我的孩子不是內向沒出息,TA只是慢熱了一點而已



  • 講真,別再冤枉孩子不聽話,明明是你自己說不清




3、管教方法





  • 專治「不想吼孩子,脾氣上來忍不住」這種病



  • 見招拆招|一不滿足就帶著哭腔大叫,再好的脾氣也煩了



  • 換個尿布變成「花式肉搏」,翻身打滾哭天搶地,怎麼治?



  • 要!不要!怎樣都不爽,這三點巧妙化解孩子的「選擇困難症」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歷史推送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紐約幼兒園園長說,我們從不提分享,卻能培養高情商孩子
孩子說髒話!是我的教養方式亮紅燈了么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