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是枝裕和,有意義的死,不如無意義的生

《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是枝裕和,有意義的死,不如無意義的生

《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是枝裕和,有意義的死,不如無意義的生

我喜歡是枝裕和的電影。那些生活細節編織的故事裡有著非常細微卻動人的感觸。雖然人們都說喜歡雞蛋不一定要看看下蛋的母雞長得什麼樣子,但是或許因為是枝裕和的電影實在太生活化,反而讓人對導演本人產生了興趣。

書名非常微妙地讓人想起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只不過跑步並不是村上春樹的本職工作,《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則由是枝裕和完整講述了自己從拍電視紀錄片入行以來的點點滴滴。除了導演自身的成長經歷,也可以一窺日本電視業的發展史。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兩人在某些觀點上竟然出奇地一致。比如在拍攝與邪惡有關的電影《距離》的時候,是枝裕和將關注的目光集中在「加害者的家屬」這一群體上,以此來反對媒體一邊倒地對受害者表示同情,對加害者表示譴責這種非黑即白的觀點。這與村上春樹寫作《地下》的理念如出一轍:加害者並不是惡魔,他們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普通人成為罪犯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出了問題。

對於戰爭,兩人也抱有相同的觀點:日本人一味強調自己作為「受害者」的立場,卻刻意迴避自己同時也具有「加害者」的身份。對於死亡,是枝裕和更是寫下了和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所寫的幾乎一模一樣的觀點:「死常常存在於生的內部」。他們都認為,日本傳統中一味看重「有意義的死」是非常病態的文化,沒有實實在在生活過的實感,是無法去探討死亡的意義的。

「比起有意義的死,不如去發現無意義卻豐富的生。」是枝裕和在《花之武者》的劇本里,寫下了這樣的思考。在我看來,那大概就是是枝裕和的電影能夠溫暖地打動人心的原點。

接下來拍攝的電影《步履不停》,正是這一價值觀的直接體現。影片中死去的大兒子並沒有出現,反而只是講述了其他家庭成員在其忌日那天的生活瑣事。書中詳細講述了是枝裕和在電影拍攝的過程中,如何將本人關於母親的記憶和情感,以及對於演員的觀察和交流時所得到的細節,一點點添加到劇本之中。

影片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炸玉米天婦羅,便是導演本人小時候就喜歡的料理。那些真實到令人能感受到情感觸動的細節,恰恰是導演一邊將母親的逝世作為事實接受下來的過程。某種意義上說,逝世的母親便是電影中看不見的死者。大家在細碎的看似無意義卻有著具體實感的生活里,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死亡的存在。那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溫柔的治癒過程。

合上書本細細回想,《海街日記》、《奇蹟》、《小偷家族》,那些令人感到溫暖的是枝裕和的電影,都是這樣的呀。在被電影深深打動之餘,能夠讀到是枝裕和在拍電影的時候所進行的哲學性的思考,不禁讓人覺得,知道雞蛋是從哪裡來的,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啊。

人類在乎的只是平凡的幸福。是枝裕和這樣說:無法取代的珍貴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蘊藏在日常的細枝末節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的精彩文章:

《桃之夭夭》:王安憶,看到最後,曉秋嫁給了姐夫,才覺最好
《無所畏》:馮唐,理想中的中年男人,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