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掃盲」時間到! 5分鐘讀懂JSF計劃為何緣起?

「掃盲」時間到! 5分鐘讀懂JSF計劃為何緣起?

原標題:「掃盲」時間到! 5分鐘讀懂JSF計劃為何緣起?



F-117隱形攻擊機

上世紀80年代,洛克希德研發的F-117A隱形攻擊機在1983年進入美國空軍服役後,為了保持與蘇聯的空中優勢,美國又在1984年正式啟動了ATF方案(先進戰術戰鬥機),該機將做為F-15的接力者,具有隱形、短場起降、超音速巡航等能力,而海軍則在1986年也正式推動自家的先進戰術戰鬥機方案:ATA案,主要是為研發一款具備隱形能力的攻擊機,用以取代老舊的A-6,ATA推動後兩年的1988年,在國防部要求下海軍和空軍達成協議,海軍將採用ATF案的勝出者所研改的艦載型做為接替F-14的下一代戰機,即為NATF案(海軍先進戰術戰機),做為交換,空軍將採用ATA案的勝出者做為F-111的後繼機。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V-8B


除了美國海、空軍共同研發下一代戰機外,同樣「四等人」的海軍陸戰隊也急於開發AV-8B「海鷂」的接替者,並找上同樣有STOVL(短場起飛與垂直降落飛機)需求的英國皇家海軍共同協商。同樣這個代號為STOVL的計劃運用了隱形技術。


洛克希德公司的YF-22原型機


然而世事多變,1990年蘇聯垮台、冷戰結束,隨之而來的國防預算大量縮減,使得當ATF案在1991年4月由洛克希德所領導團隊所設計的YF-22順利奪下ATF案時,ATA在同年1月7日就遭到國防部長的強製取消,失去ATA案的美國海軍隨後啟動了代號AX的隱形攻擊機開發案,以彌補ATA案的空缺。但海軍的麻煩不只一個,ATA案取消後沒多久,迫於預算壓力,美國海軍主動放棄了NATF案,並把NATF案中的制空需求併入AX案當中,成為A/FX計劃。


和海軍相比之下,空軍的處境可說好上許多,但也面臨了F-22太過昂貴,預定產量不如預期的情況,同時也需要一款更低階的隱形戰機去汰換F-16,輔助F-22,在1991年開始MRF(多用途戰機)計劃,開發一款低端的輔助戰機。


1993年9月,因應民主黨執政後的預算刪減,新任副國防部長威廉.派里在五角大廈審查過現有各項戰機研發計劃的輕重緩急後展開一場「大屠殺」,將海軍的A/FX案和空軍的MRF案一同刪除。於是乎,被取消的A/FX案和MRF案和並為JAST案(聯合先進打擊技術)。

然而,在JAST案立項前的數個月前,國防部在這位新科國防部副部長的理念下推動CALF案(低成本通用戰機),試圖研發一架輕型的隱形戰機,該機的機體同時具有傳統起降與STOVL功能,裝有升力風扇的STOVL型機只要把升力零件拆除,改裝上油箱便可改為一架傳統起降的輕型戰機,並擁有遠比F- 16更佳的續航力,這樣的戰機倘若能出世,無疑地能夠達到威廉.派里所設想的通用戰機理念。


CALF計劃的合約首先交付於洛克希德與麥道兩家公司,兩間公司必須在一架戰機的架構下衍生出傳統起降型與垂直起降型,勝出者將獲得X-32的代號。



JSF發展列表,可以看出三軍的機種構型都是沿襲自ASTOVL案


JAST案的理念和CALF案幾乎重疊,縱然國防部宣稱兩者是互補兩個專案,JAST專註於航電、武裝、感測器等方面,而CALF則是負責機體與引擎的開發,但看在國防工業的許多人眼裡,和CALF重疊如此之多的JAST絕對會成為一個無意義消耗資源,卻未考量到操作需求的方案,也就是所謂的「工程沙箱」。

這樣的質疑聲浪並沒有持續多久,JAST在1994年年底先後并吞了CALF案與ASTOVL案,成為一個龐大的開發計劃。


在并吞CALF與ASTOVL兩大計劃後,JAST案的技術需求也更為明確,在最為基礎的飛機設計方面,JAST的競標方案必須是單座單引擎的戰機,並且同時衍生出海軍的艦載版本、空軍陸基戰機及海軍陸戰隊的STOVL版本三種型號,即便三種型號所要求的目標大相徑庭,仍要有相當程度的共通性,以降低生產成本。



麥道公司的JSF機型構設圖

下一代戰機必須採用單引擎的這個決定對於在航艦上操作戰機的海軍及海軍陸戰隊未必是個好的決定,就輕型戰機而言,單引擎設計可以有效的降低結構冗重,因此空軍是傾向採納單發設計的,但在海上操作的海軍及海軍陸戰隊所考量到的則是安全性,倘若引擎熄火,只要另一顆引擎完好,雙發戰機尚能仰賴另一顆引擎返回航艦,但單發動機就只能認命的彈射。


然則,國防部所提出的報告顯示,許多發生在雙發戰機的引擎故障意外時常會危及另一顆引擎,空戰時若另一具引擎受損,其破片有很高的可能性會損害到另一具引擎,致使另一具引擎也故障,甚至爆炸。這份報告的出現使得海軍儘管不滿單發動機的設計,也只得同意。


JAST案一共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概念驗證、概念實證及工程製造與發展階段,在1994年12月22日正式與美國當時的四大航空大廠簽訂合約,分別是麥道、諾斯洛普.格魯曼、洛克希德、波音四家公司,其餘還有包含數家航電系統的公司,如西屋、休斯、洛克威爾等,這份合約的簽訂宣告JAST案正式進入第一階段:概念驗證。



麥道公司的YF-23


在負責機體研發的四家公司當中,格魯曼與麥道聯合英國航太公司組成一個研發團隊,該團隊可說是JAST計劃中最有優勢的一方,麥道曾生產過BAE授權生產的「鷂」式戰機,有著豐富的艦載機開發經驗,同時也正進行著無尾翼戰機的研究,格魯曼則曾提出過至今仍被認為隱形強於F-22的YF-23。


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波音和洛克希德立刻動起合作的念頭,但似乎命中注定一般,波音與洛克希德都不願放棄自己的設計,最後兩者的合作計劃毫不意外的付諸東流,兩大巨頭各自以自身的設計去發展出競標JAST案的構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航空 的精彩文章:

「身死心未死」,日本五代機發展之殤
空客和里程碑航空與沙特阿美簽五架直升機訂單

TAG:看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