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末天津發生一場特大火災,看門人一個舉動,致1900多人葬身火海

清末天津發生一場特大火災,看門人一個舉動,致1900多人葬身火海

原標題:清末天津發生一場特大火災,看門人一個舉動,致1900多人葬身火海


光緒三年(1877年)十二月初四清晨,天津東門外突然濃煙滾滾,火光衝天,頃刻間大悲庵及旁邊的一百多間席棚被吞沒在火海之中。這次突發性災難造成的後果觸目驚心,除了三四百人獲救外,一千九百多人全部被燒死。


發生火災的是專門收容饑民的一處粥廠,名為「保生粥廠」。粥廠是清代極其稀缺的社會救濟機構的一種,每到冬天,粥廠就會籌集糧款,收容流落街頭的災民和貧民,煮粥施賑。光緒三年,正值清代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旱災,流入京津的災民較往年多得多。因此,直隸總督衙門特地把天津的粥廠增設至12處,其中保生粥廠就是專門收容婦女的粥廠之一,其中居住著婦女及少數幼童,共兩千餘人。


這場火災雖事發突然,卻並不偶然。面對大量災民和貧民,統治者採取一些救濟措施,這當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好事並不一定能辦好。保生粥廠本來是借用大悲庵的房舍,後來災民眾多,不敷應用,便在旁邊搭蓋了一片臨時蓬寮。如此一來,地狹人稠,通道窄隘,四處全是席片蘆葦,加之床板上墊的又是稻草,一旦發生火災,後果可想而知。可主事者既無任何預案,也不採取起碼的防範措施。


粥廠的管理也十分混亂。火起時,竟然看不到一個管理者的身影,除了煮粥、分粥的工役外,只有一個看門人在場。可是,當人們踉踉蹌蹌地擠到這扇唯一可以逃生的大門邊時,看門人竟然把門鎖住了。


看門人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官府對災民一直存在著嚴重的戒備心理,害怕災民為爭取最低生存條件而鬧事。因此官府規定,災民不能隨意出入,出入有定時,或鳴鑼為號,或擊梆為記。然而看門人在大火面前竟然仍按照平時的規矩辦事,不僅極其荒唐,而且泯滅人性。


大火燒了一陣後,分管粥廠的籌賑局會辦、長蘆鹽運使如山,津海關道黎兆棠等終於趕到了現場,二人目睹慘狀,除了傷心落淚,竟一籌莫展。稍後,消防隊趕來救火,救出了三四百人。這時恰好有一隻兵船經過,士兵用船上的消防水帶救火,不料因為取水問題,消防隊與士兵發生衝突,士兵寡不敵眾,落荒而逃,救援工作受到嚴重阻滯。


災後第九天,迫於輿論壓力,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向朝廷上折報告了這件事情。他雖然請求將直接責任人革職,對包括自己在內的負領導責任的如山、黎兆棠等「分別議處」,但使用的還是官場「彌縫搪塞」的故技,用含糊的文字把災難的嚴重程度掩蓋起來,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終,朝廷發布諭旨,除責令李鴻章等妥善做好善後工作外,要求對包括李鴻章在內的相關官員一律「交部議處」。



這時的李鴻章是朝廷的股肱之臣,這一處理只不過是應付社會輿論而做的表面文章,以後就再沒有下文了。不僅如此,相傳黎兆棠是慈禧的乾女婿,不久就升任直隸按察使。所謂責任追究,就在懲處了兩個廠務委員後偃旗息鼓了。

平心而論,災難發生後,地方政府確實做了一些善後工作。組織慈善機構澤濟首局收殮罹難者的屍體,加以掩埋;發動社會捐助,對受害者給予撫恤。可令人憤慨的是,官府害怕再發生類似事件,竟關閉了天津的所有粥廠,發給饑民高粱一斗五升,統統遣散。原來借粥廠勉強度日的數萬饑民再度流落街頭,不少人貧病交迫,凍餓而亡。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李文海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王安石被蘇軾寫詩調侃不與反擊,當蘇軾看到這一幕,頓覺無地自容
你絕對想不到,陸遊為官無數,卻最愛做這個比芝麻官還小的官

TAG: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