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所有的一切都有所還,為什麼我們這個真心就沒有所還呢?

所有的一切都有所還,為什麼我們這個真心就沒有所還呢?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81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阿難言:阿難在這個時候,更不明白了,更糊塗起來了,就說了,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假設我這個心性,不是我自己的,應該還給人家。那麼如來您所說的「妙明元心」,那個微密而妙明的本來常住真心,它怎麼就沒有地方去,沒有地方還呢?這個道理我愈聽愈糊塗,愈聽愈不明白了!真是搞得我不知什麼是心了!說是所有的一切都有所還,怎麼我這個真心就沒有所還呢?

惟垂哀愍,為我宣說:「垂」,是垂下來;本來如來這種法身、報身和應身都是很高的,所以阿難才說:您往下看看我,哀憐而愍念我!我現在惟望如來哀愍,為我阿難來說一說「真心不還」的道理!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佛告阿難:佛告訴阿難說,且汝見我,見精明元:你能見到我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這種見精。「明元」,那個見精本來的樣子,光明的本體。

此見雖非妙精明心:這個看見我的這個「見」,雖然不是妙精明心,它本來是個八識心王,也就是第八識。第八識叫心王,心王這個見,它可以往善那邊走,也可以往惡那邊走──它再往上一升,就通到佛性;往下一降,就通到第七識裡邊。所以這個八識的本體,雖然不是我們那個真心;但我們那個真心,也就在八識裡邊包著。所以不要誤會,說這個地方不是「妙精明心」,就不敢承認這是真心;這個見精,也就是個真心。前邊佛已經給印證了,這個所見的見,也就是個真心!

如第二月,非是月影:那麼這個「見精明元」,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是第二月似的。怎麼樣有的第二月呢?你用手捏著一個眼睛,這個眼睛捏上了,它看見兩個月亮,但是這兩個月亮都是同一個月亮,並不是真有兩個月亮。因為你用手這麼捏著這個眼目,它看成兩個月,但是也是那個月體。這個佛是說這個八識心王,就是我們那個真心的本體,你不要錯認,認為這個八識不是真心。所以說你捏著眼睛看這兩個月,都是真正的月,並不是水裡頭那個月;那個月是個月影,不是個真的。

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你阿難應該審諦而聽,我講話你不要馬馬虎虎的,你要注意聽!我現在就指示你、告訴你這個真心沒有所還的地方。你不是問「為什麼沒有所還的地方」嗎?我現在就告訴你。現在我先來問你!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凈。

阿難:這是佛叫他一聲來問他。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我現在在這兒講《楞嚴經》這個大講堂,東方這邊門窗開了。佛那個大講堂有多大呢?最少也容納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況且這一次,這些大菩薩、大阿羅漢、大比丘,從十方三千大千世界都來了,有無量無數那麼多,那個大講堂容納的人太多了!

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這個太陽升到天空里,就有光明照耀到這個講堂裡邊來了。在晚間半夜沒有月亮,這黑暗的時候,這虛空籠雲罩霧,一片黑暗,就又昏暗了。月有黑月、白月,有月亮的時候叫「白月」,沒有月亮的時候叫「黑月」。

什麼叫「太陽升空」?這就表示我們人有一種智慧的光明,來照破我們的黑暗。什麼叫「雲霧晦暝」?就是我們人愚痴不明理,就好像這空中有了雲彩,地上有了霧,什麼也看不見了。這就表示這個人愚痴到極點,沒有智慧,對一切的理都不明白了,也不知道這個路在什麼地方,道在什麼地方。想要修道,也找不著道路;想要去做一點好事,也不知道怎麼樣做好了!

「則復昏暗」,是說就又黑暗了;黑暗,就是表示我們人的愚痴。我們人愚痴,就是黑暗;我們人有智慧,就是光明。可是智慧和愚痴在什麼地方分?是不是我們自己想:「啊,我真有智慧,我真聰明啊!」這就有了智慧了?不是的。你越想你有智慧,你越想你聰明,那你就是比豬都蠢了!那個豬都不會想自己是聰明,你若認為自己是聰明了,那就是最愚痴的人。為什麼?太自滿了嘛!自滿了,就認為:「喔,你看我啊,誰都不如我!」這個人是最笨的人!誰都不如你?那你就不是個人!

我告訴你,你要是個人,就不會想人不如你。聽得懂嗎?這個地方最要緊的!為什麼?你要是個人,為什麼人不如你呢?人和人,大家都一樣的嘛!所以這個地方,就見出最愚笨,最蠢來了!要是不蠢,就怎麼樣也不會覺得自己了不起的;不會貢高我慢:「你看,我是first(第一)!」你歡喜first的那個人,那正是最last(上人以手表示「最後」)。為什麼?你還有數目可數呢!你若真正是第一了,那根本就沒有數目了。什麼叫first?沒有數目,才是第一;有數目,就不是第一。

所以這個地方很要緊的!自己根本蠢得不得了的人,才認為自己是聰明的。真聰明的人,他就不覺得他聰明,就不會想到自己聰明這個問題。所以這黑暗就是什麼也看不見,好像那個瞎子;那個瞎子什麼也看不見,但他覺得自己比誰都聰明。

戶牖之隙,則復見通:你在窗戶和門那個縫隙的地方,就從裡邊可以看到外邊。「通」,就是通達無礙。那五眼六通怎麼叫「通」呢?就是通達無礙。所以有一次,我不記得是哪一天了,果某告訴我:「有的人吃完飯就用功,有的人就去睡覺去了!」我說:「你管這麼多閑事幹什麼?」為什麼他知道這個人睡覺呢?這個人又沒有告訴他!因為他有佛眼,哪個人幹什麼,他都知道。所以這個「通」,就是通達無礙,你誰怎麼樣子,他都知道的!

以前我是一個人,有的人或者有什麼事情不告訴我,以為我不知道,我也不管他。現在我有一個助手了,他看見誰有什麼毛病,我叫他就告訴我。這回有人告訴我,我有證據了,我就要責問這個犯毛病的人了!但是你們先不要恐懼,不要怕,小小的事情我也不問;等你們實在有大的事情,我再問,小的事情我不管的。誰是我的助手?這果某是我的一個助手,將來你們誰去偷東西,他也看得見的;誰去殺人,他也看得見的。將來如果我願意管閑事的時候,隨時都有事情可以管;我若不願意管閑事呢,什麼事情也可以沒有的。所以你們每一個人,想偷東西的人,也不要害怕;想做不讓我知道的事情的人,也不要害怕,我暫時還不管這些個閑事!

牆宇之間,則復觀壅:這個「壅」字,有的經本上是「塞」字。「牆」,就是牆壁;「宇」,就是近檐那個地方。「壅」,就是壅塞了、不通了;有縫的地方是通了,沒有縫的地方它就不通了。這牆宇之間,就壅塞不通。分別之處,則復見緣:在有分別之處,就又見著一切的境界。或者山河大地、林泉,這一切一切,有高低,有好壞,有房廊屋舍,有這個水的地方,這就有一種分別心。有分別心,這就是一種「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在冥頑不靈這個虛之中,就到處見著空了,沒有什麼知覺那個地方有一個空。

郁孛之象,則紆昏塵:「郁」,就是有地氣的地方;地氣,就是在那個地上有陽焰。沒有太陽的時候,看見好像冒煙似的,有煙(smoke);等太陽一出來,什麼都沒有了,這叫陽焰,這就叫「郁」。「孛」,就是那個地方有飛沙,這風颳得有一些個沙土飛揚,這都叫「孛」。這個陽焰和刮沙塵起來的現象,就叫「郁孛之象」。「則紆昏塵」,這個「紆」就是彎彎曲曲,不直的樣子。你看那個有陽焰的地方,就是看著這麼一條一條的、一縷一縷的,它很不直的;「紆曲而行」,就是走的彎路,不是走直路。「則紆昏塵」,昏就是很黑暗的。

澄霽斂氛,又觀清凈:雨霽天晴的時候,又看到清凈了。「澄」,就是澄清了。「霽」,就是本來天下雨,方才天晴,沒有雨下了。「斂」,是收斂。「氛」,就是氣氛;好像下雨的時候,有一股霧氣,那就叫「氛」。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孛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佛又告訴阿難說,現在你看一看這一些個明暗、通塞、異同、清濁,這種種的相有八種。我現在把它們每一種,還給它所來的地方。「因處」,就是它來的地方。它從什麼地方來,我把它還到什麼地方去,這就叫「還本所因處」。

云何本因:怎麼叫「它本來所來的地方」呢?從什麼地方來的呢?阿難!你現在諦聽,我現在講出來給你聽,你要特別注意!

此諸變化,明還日輪:這八種的變化相,這個明,我把它給回太陽去。何以故?無日不明:為什麼?若沒有太陽,就不光明了。那麼不光明,這個明就回去了,回到什麼地方去?回到太陽那兒去了。明因屬日,是故還日:因為有太陽光,才有明,所以這個明就是屬於太陽的;因為這個,所以我把這個明就還給太陽。你說對不對啊?阿難!你有沒有什麼意見哪?佛看這個地方,阿難是不是又有了疑問,或有了說辭,或有問題要提出來問了;可是阿難也沒有口開了,no question(沒有問題),所以佛就繼續說了。說什麼呢?

暗還黑月:這個黑暗,我就把它還給黑月去。這個「黑月」,不是一定說是有月光那個月,是沒有月光就叫黑月。一個月,有半個月叫「白月」,有半個月的時間叫「黑月」。「黑月」,指的是月亮漸漸沒有的那段時間。所以這個「黑月」,有的人說是「月亮黑了」。不是!是這天沒有月亮。所以這個地方,不要以文害義,不要食古不化。吃東西下去,你要會消化;這個經的文也是這樣子,你若食古不化:「啊,這黑月,大約是月亮黑了吧?」沒有讀過多少書的人,一看見這「黑月」,就:「喔,《楞嚴經》上說還有黑月呢!月亮是黑色的。」你說這

弄到什麼地方去了?

通還戶牖,壅還牆宇:門和窗有縫、有孔、有通達、有通風的地方,這還給戶牖去。壅塞不通的地方,就還給牆和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這個緣,就還給分別這個心。頑虛這個地方,就還給空。郁孛還塵,清明還霽:有一種塵的境界,就還給塵。這個清明,就給回晴天去。

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現在我所說這八種的相,有四對,各有所還。那麼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一切的,由少而多,由近而遠,你推廣都不出這些種類。「斯類」,就是這些類;就是都不出以上所說這八種變化的相貌!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上邊我所說這八種的變化相,你能見到這八種的這種見精明性,是應該還給誰啊?佛就問阿難。這個地方就包括著說,你看你還給誰啊?是不是沒有地方還哪?你還到哪個地方去啊?你講啦!你講這個見精明性是應該還給哪一種呢?沒有地方還吧!

何以故:為什麼我說沒有地方還呢?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假設你這個見精還給明的時候,那麼暗的時候,這個見就看不見暗了!可知它沒有還給明,才能看見暗。你若說這個見還給暗了,但是到明的時候,它還能看得見。所以它既沒還給明,又沒有還給暗。

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這個「差」字讀「疵」,應該讀去聲。差別,也就是「分別」。雖然這是單單說明、暗這兩種,其餘那六種也是一樣的,種種東西、種種的變化相,都有它的分別性;可是這個見,沒有差別。你說它有什麼分別呢?見明也是見,見暗也是見;見清也是見,見濁也是見;見通也是見,見塞也是見。你說,這個見有什麼分別呢?

有人就這樣講了,說:「這個見就是有分別!你看見明的就知道是明的,看見暗的又知道是暗的,這不是分別嗎?」不錯,這個是分別。但是你知道明暗這也不是個見,這是你那個分別心,你的攀緣心;你不要拿這個就當見了!你這個見,見什麼都是一樣的見,沒有分別的。你那個分別不是見,而是你那個分別心。所以這個地方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要特別的注意,不要把這個分別心就當我們這個見精明元了!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你看,這個文章說得多好!這幾句話就把這個道理說得太明白了!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諸」,就是那些。那些各有所還的變化相,那自然不是你的。而在你這兒,不到旁的地方去,不是你所能還的,那這不是你的,又是誰的?

要不是你的,你應該還給人哪!現在你還不出去,你給誰,誰也不要──你給明的,明的也不要;給暗的,暗的也不要;給清的,清的也不要你的;給濁的,濁的也不要你的。你如果能給出去,你就再也看不見了;所以這是你不能給人的,你沒有法子把它還給人的。你雖然證到初果,你也沒有這個神通把你的見送給旁人,令你自己沒有見了。你說,這不是你的是誰的?你自己還不敢承認這是你自己的,還不明白!你這個阿難,太可憐了!所謂可憐愍者啊!

你看看!這十六個字,把這個道理就說得很清楚了。所以《楞嚴經》這個中文真好,你若想學中文,不學《楞嚴經》,那你中文沒有學好。你若學過《楞嚴經》,那以你的中文做出文章來,恐怕一般中國古來的秀才、舉人,都沒有你學問這麼好。所以《楞嚴經》這個文,你只要懂了幾段,已經就受用不窮,享用不完了,這個文是真好的。你歡喜學中文的人,不要放過這個機會,不要「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到那個寶山裡邊了,看見寶貝太多了,想拿起這個,把那個又放下了。

中國有一句話說:「黑瞎子擗包米,隨得隨失。」你懂得什麼叫「黑瞎子」?就是熊(bear)。它好吃corn,就是包米(玉米),中國北方叫「包米」,又有人叫「包穀」;有這麼長,這麼粗,是吃的東西,甜甜的,長得這麼高。熊走到那個地方采包米,它采這一個,就把那個放這裡;再采另一個,又把這個放那裡。它這裡采,那裡放,以為它采很多很多;到最後一看,只有一個,沒多的。

這就是你走到寶山裡了,我們現在講經,這就是寶山。我告訴你!這比世間寶山那個寶貝還有價值,比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都有價值的。為什麼?你若明白一句經典,你就修行、用功,總也不退,往前勇猛精進,你就成佛了!所以你不要像方才說的bear似的,劈那個corn,隨得到一點,隨又丟了;隨得到一點,隨又丟了;走到後面,一個也沒有。不要這樣子!

所以《楞嚴經》這個中文,是經文也好,意思也好,統統都好的,沒有不好的,只看你能不能接受。你若能接受、你若真明白了,不要說什麼,我用棒子打你,趕你走,說:「啊!走!走!走!」你都不會走的。所以這種境界不可思議的!

則知汝心,本妙明凈。汝自迷悶,喪本受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釋迦牟尼佛說,各有所還的,當然不是你的。那麼不能有地方還的,這不是你的,是哪一個的啊?但是你自己還不明白;你自己還不明白,所以我才說,則知汝心,本妙明凈:因為你不敢承認這個真心,所以我就知道。知道什麼呢?本來這種妙明凈的這個心,是汝自迷悶,喪本受淪:這個真心,沒有地方還,但是你自己迷悶,就「喪本受淪」,你喪失你那個本性,你不明白真心,所以就受淪了。這個「淪」是淪落,就是墮落了。前邊「迷悶」,「迷」是你不明白,「悶」似是而非的;所以在前邊佛說你丟了,說你遺失了,也就是這個意思。本來是你的東西,你自己不曉得了,所以好像丟了。

怎麼墮落呢?就一生比一生往下降,往下邊落,不是向上升。為什麼你淪落?就因為你喪失你那個真心。這個「喪失」,就是好像喪亡,而沒有真正地喪亡;但是受這種淪落,可是真正淪落了!

淪落到什麼地方去?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淪落在這個生死苦海里轉來轉去的,猶如在水上漂著似的。「溺」,就是被水淹的樣子,就是溺死了。這言其你生死不了,就好像在汪洋大海裡邊漂來漂去。縱使你會游泳,將來時間久了,有一天也會淹死的。是故如來,名可憐愍: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如來才給你起個名,叫「可憐愍者」,說你這個人太可憐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多聞如果不修行,也一點用處都沒有
沙門有四種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