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東方歷史沙龍人與媒介:傳播如何「編織」中國近代史

東方歷史沙龍人與媒介:傳播如何「編織」中國近代史

東方歷史沙龍(第154期)

主題:人與媒介:傳播如何「編織」中國近代史

主辦:東方歷史評論 彼岸書店

嘉賓:鄧紹根 王學斌 馬建標

主持嘉賓:譚徐鋒

時間:2018年12月9日(周日)15:00-17:00

地點:北京·彼岸書店(地址見後)

【嘉賓簡介】

鄧紹根: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外新聞傳播史論和新聞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出版《美國在華早期新聞傳播史》等著作4部,先後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出版發行研究》《當代傳播》等刊物發表學術性論文60餘篇,主持課題6項,參與教育部重大課題2項。

王學斌: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歷史教研室副主任,碩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方向為清史、民國史及思想文化、政治文化等領域,出版專著《顏李學的近代境遇》,以及歷史隨筆集《民國底氣》、《民國風骨》《向生與求死》等。

馬建標: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加州大學(UCSD分校)2014-2015年度訪問學者。研究方向中美關係史、北洋軍閥史、近代傳播史。出版專著《衝破舊秩序:中國對帝國主義國際體系的反應》,譯著有《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化》,《誤讀異邦:20世紀的美國人與中國、俄國的關係》。先後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發表30餘篇論文,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級課題6項。

譚徐鋒: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資深出版人,歷史學者,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譚徐鋒工作室負責人,主要關注晚清民國政治、文化與知識分子議題。獨立承擔完成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蔣百里全集》,先後在《人文雜誌》《二十一世紀》《社會科學研究》《中國書法》《中國圖書評論》《經濟觀察報》等發表論文、書評、隨筆數十篇。

【沙龍內容】

19世紀以降,隨著工業革命的浪潮從歐洲向全球的擴展,人類社會的傳播活動也開始「日新月異」。1805年,英國《泰晤士報》首次出版「號外」,報道奧地利軍隊向拿破崙投降的消息。作為稱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國」的老牌日報,英國《泰晤士報》持續不斷的國際時事報道使得「世界政治」到19世紀末成為一種現實的存在。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國的歷史逐漸納入了「英帝國」的全球擴張史的進程中。1807年,英國新教傳教士馬禮遜來華傳教,創辦報刊,拉開了中國近代新聞傳播的序幕。1870年,英國參股的「大北電報公司」進駐上海,把晚清帝國的通信納入英國主導的全球電信網路。

隨著報刊、電報、鐵路等現代媒介技術的引入,近代中國的歷史在悄悄地發生變革。如晚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所言,這些新事物「總有一天會伸向中國社會的內部,一旦到達那裡,他們就會獲得新生命,並且像酵母那樣再向外發酵,從而改變廣大群眾的性格,產生出前途雄偉的中華」。誠如斯言,近代中國所發生的巨大變革,除了既往為大家所熟悉的內憂外患、政治變革等顯著的「歷史事件」外,在這些「巨變」的歷史深處,還有引發人們日常生活和思想方式變革的媒介。申言之,這些媒介不僅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時人的日常生活,並且作為「信息的載體」不斷地生成「歷史材料」,甚至「編織著」近代中國的歷史。

當今世界擁有的各種遠程傳播技術,除了電視與電腦之外,全部誕生於19世紀。無論是「帝國主義」擴張,還是民族主義傳播,雙方都依賴19世紀後半期建立起來的全球信息網路。今天,人們身處「新媒體時代」,已經深刻地感受「微信」等自媒體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以及消費觀念。這一現實問題自然引發人們的思考,在過去200年里,傳播如何在塑造現代世界,傳播如何在「編織」近代中國的歷史。傳播的「大眾屬性」註定要對既有的「社會建制」與「權勢結構」進行分解。本期沙龍我們邀請鄧紹根教授、王學斌副教授、馬建標副教授和資深出版人譚徐鋒對談,聊一聊傳播如何編織近代中國的歷史,歡迎自由參加。

詳細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花園路2號牡丹科技大廈1樓 翠微大廈(牡丹園店)北側,彼岸書店,地鐵10號線牡丹園站可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革命的剪刀:袁世凱辮子是如何剪掉的
斯卡拉皮諾:亞洲的積極理解者

TAG:東方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