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治高熱心悟

治高熱心悟

治高熱心悟

張立俠 長春中醫藥大學

治高熱心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高熱,多指發熱在39℃以上者,大多由急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如病毒、細菌、立克次體、螺旋體、深部真菌感染等引起;亦可為變態反應性疾病、結締組織病、血液病、惡性腫瘤、甲亢危象、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等,皆可引起高熱。

中醫學認為,發熱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癥狀,雖然在許多疾病中皆可出現,但引起發熱的原因,概括為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發熱系因感受外邪所致,內傷發熱則是由於情志、飲食、房事、勞倦等內傷因素,導致陰陽失衡,或臟腑氣血虛損引起。

宣濕化濁,透達膜原 對濕熱郁遏氣機所致的無名高熱,用達原飲治之,葯後熱退,效驗頗佳。達原飲出自吳又可的《溫疫論》,有開達膜原、辟穢化濁之效。吳氏認為:「傷寒與中暑,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癘氣。……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各,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伏膂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謂半表半里,即《內經·瘧論》所謂『橫連募原』者也。」「其熱淫之氣,浮越於某經,即能現某經之證。」當其初起,「伏邪未潰」,雖汗下無功,必須「直達其巢穴,使邪氣潰散,速離募原」。所以用達原飲化濕清熱,使膜原之邪得除。

祛邪兼顧扶正 我的老師曾治療高熱男嬰,雖高熱39.5℃,意識朦朧,鼻翼煽動,但患兒面色蒼白,額頭冷汗,四肢厥逆。辨證為熱毒內陷,正氣欲脫,急以扶正,兼以清解。患兒服藥後則神清熱退。此案若不先扶正,單純清熱,則正傷而邪不退,會使病情加重。

另治一例急性白血病合綠膿桿菌性敗血症,辨為熱毒熾盛,耗傷氣陰,治以清熱解毒,滋養氣陰之法,待熱退後再以清熱化痰之法治之。還治一例肺炎,高熱達41℃,此為寒邪入里化熱,日久傷陰,開始用扶陽解表、溫經發汗法,方以麻黃細辛附子湯治之,2劑後,陽氣已復,表邪已解,但脾肺氣陰已傷,故再用生脈散加味,滋陰益氣扶正,使邪退正安。

明辨熱之真假 對於高熱患者,必須明辨熱之真假,否則,陰陽錯識,一錯全錯,真假判謬,禍不旋踵。我的老師曾治療一例兒童變應性亞敗血症,高燒達40.7℃,用小柴胡湯、麻杏石甘湯等清熱之劑,熱未退。經細審病情,發現患兒體溫雖高,反欲著衣,熱勢雖重,但不欲飲,脈雖大,按之微弱,故辨為內有真寒,外有假熱。以溫經助陽、驅寒逐濕之法,方以仲景之烏頭桂枝湯、烏頭湯為主,取得滿意效果,倘若不辨熱之真假,或被外在假象所蒙蔽,一味地清熱,必將導致氣虛陽脫,陰陽離決。

分清熱之表裡 對於里熱證,《素問·至真要大論》有「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治熱以寒」等論述,通過清熱瀉火之法,以清除火熱之邪。但是,由於里熱證有熱在氣分、營分、血分、熱甚成毒和熱在某一臟腑之分,因而清法之中,又有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氣血兩清、清熱解毒和清臟腑熱之不同。火熱最易傷津耗液,大熱又能傷氣,所以清法中常配伍生津、益氣之品。若溫病後期,熱灼陰傷,或久病陰虛而熱伏於里的,又當清瀉與滋陰並用,不可純用苦寒直折之法,否則熱不但不除,還有傷正之弊。對於外感之表熱證,當用辛涼解表法治之,銀翹散、桑菊飲為代表方劑。運用六經辨證方法和使用《傷寒論》方劑,對發熱性疾病有較好療效,一般來說,熱在氣分用白虎湯,有腑實證者用承氣湯,往來寒熱者用小柴胡湯,營衛不和者用桂枝湯,或柴胡桂枝湯,等等,只要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都能收到滿意效果。

甘溫除大熱 我曾治療一例84歲老人的氣虛發熱,高熱達39℃~41℃,持續15天。用甘溫除熱法治之,投以補中益氣湯,服藥8劑,病癒。我還治療一例脾胃氣虛所致的小兒高熱,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熱退,這都是甘溫除熱的例證。這一類病人,大都元氣不足,陰火有餘,若陰火上乘陽位,則引起發熱。對這種發熱的治療既不能解表發散,也不能清熱解毒,又不宜滋陰降火。發散則耗氣傷津,清熱則抑陽傷正,滋陰則滋膩礙脾。只能通過補中益氣、調理脾胃的方法,使元氣恢復,陰火斂降,則發熱自除。此謂甘溫除熱法,補中益氣湯為代表方劑。

滋陰與清熱並用 我曾治療熱熾陽明、氣陰兩傷的病人,以清氣扶正保津為主,投以人蔘白虎湯加味。後因余邪未盡,正氣已傷,用益氣養陰兼清濕熱法治之則效。我還曾治療1例陰虛發熱,體溫39.5℃,持續21天,經中西醫多方治療,高熱不退患者,用養陰之法治之,服藥2劑熱退體安。陰虛發熱,多由陰血不足,不能涵斂陽氣,陽氣外越而引起發熱;或因素體陰虛,或溫熱病日久,或過用溫燥之葯。或患瀉痢不愈,導致陰液耗傷,不能制火,陽氣相對偏盛,從而引起發熱;也有勞欲傷精,久則腎水虧損,不能涵養肝木,木旺生火而引起發熱,治宜滋陰清熱兼以養心,待陰虛得補,陽亢得抑,其熱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名醫名方」升降制動湯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