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臟腑經絡數目的由來

臟腑經絡數目的由來

臟腑經絡數目的由來

張效霞 山東中醫藥大學

臟腑經絡數目的由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中醫學關於臟腑、經絡數目最經典的說法是「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先秦時期曾流行過「天六地五」說。《國語·周語下》曰:「天六地五,數之常也,經之以天,緯之以地,經緯不爽,文之象也。」其後子產有云:「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醫和更云:「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生六疾。」《漢書·律曆志》曰:「天六地五,數之常也。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畢。」這說明「天六地五」說在漢代仍很流行。今本《內經》中也留有「天六地五」說之痕迹,如《素問·天元紀大論》云:「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素問·至真要大論》亦云:「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人是天地陰陽相合的產物,不言而喻二者有著統一的本原和屬性,而「天六地五」又是「數之常也」,那麼人體臟腑數目與之相應相符便屬天經地義。正如《春秋繁露·為人者天》所言:「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春秋繁露·人副天數》也說:「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於身,身猶天也,數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也。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五,副日數也;大節十二分,副月數也;內有五臟,副五行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白虎通·五行》則說的更為明白:「人有五臟六腑,何法?法五行六合也。」《情性》又云:「人本含六律五行氣而生,故內有五臟六腑,此情性之所由出入也。」

臟腑經絡數目的由來

在今本《內經》中我們也可尋覓出眾多之「本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靈樞·經別》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云:「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靈樞·邪客》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素問·離合真邪論》則以總結性的語言概括道:「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

至於十二經絡。《靈樞·經水》將人體十二經脈與自然界中十二河流相配屬,並反覆指出:「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明確告訴我們十二經脈是將天有十二月、地有十二經水比類於經脈所得出的。如《素問·陰陽別論》云:「人有四經十二從,……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靈樞·五亂》云:「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靈樞·陰陽清濁》云:「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靈樞·陰陽系日月》云:「天為陽,地為明,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於人奈何?……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等等。一言以蔽之,即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經脈;「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天地自然有「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因此人的經脈也有「十二條」。

可見,十二是虛擬的數字,不能認為人體確實存在著十二條經脈。其實,帛書經脈中的陽脈六,陰脈五的「十一脈」,也是在「天六地五」觀念的強烈影響下而倡立的,不能簡單地認為尚未發現或尚未發展完全。

臟腑經絡數目的由來

總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是為了滿足於「人與天地相參」的結果。這樣的說法,以現代人的思維邏輯來理解,是非常怪誕離奇的。正如有人所詬病的那樣:「《內經》實際上從人體與自然界的抽象統一性出發,沒有具體地正確地規定出,它們究竟在什麼範圍內、在哪些地方、有什麼樣的共同屬性,然後就輕易地進行推理:自然界有『宿度』、『經水』,因此人體有經脈。自然界有『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因此人的經脈也有『十二條』。儘管人有12條主要經脈這個結論是真實的,但它絕非從上述類比得來,而是前人總結臨床經驗的結果。如果企圖用這種『類比』來論證和說明『十二經脈』,會毫無邏輯力量,純屬杜撰理論體系的虛空需要。」但筆者卻認為:這種說法是以我們現代人的思維認識水平去衡量、評判古人,是典型的「以今證古」。如果我們從那個時代流行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觀念出發去體會其內在的底蘊,一切都會迎刃而解了。中醫理論創生時期的古代醫家運用這種思維方式使自己的理論植根於現實,讓思維能夠馳騁於豐富的聯想與想像之中,在許許多多我們今天看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對象中作出比類推測。這就能開拓視野,啟迪思路,提供線索,使人們能觸類旁通。同時,這種思維方式亦能使理論生氣盎然,通曉明白,更容易為世人所接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傅青主脈診特色
打呼嚕背後的健康隱患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