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鮑姑——首創我國艾灸術

鮑姑——首創我國艾灸術

鮑姑——首創我國艾灸術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醫學中,灸治起源久遠並有相當的地位。孟子曾經說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說,患了七年之久的慢性頑固疾病,選用三年的艾就可治好。這裡的艾,就是指用艾葉灸治。據史料記載,在我國第一個用艾灸治病的人,為晉代著名煉丹術家葛洪的妻子——鮑姑。

據《雲籍七簽》記載,鮑姑是河南陳留縣人,名潛光,官宦家庭出身,自幼博覽群書,尤其喜愛中醫藥學,精通針法,是我國第一位灸治學家。後來和葛洪在廣東羅浮山煉丹行醫,其足跡遍及廣州、惠陽、博羅等地。她治贅疣最為得心應手,具體醫治方法是採用越秀山腳下產的紅艾,製成艾絨條,用火點燃,在贅疣上熏,不久,贅疣便全部脫落。這些在《鮑姑祠記》中有所記述:「鮑姑用越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贅疣,一灼即消除無有,歷年久而所惠多。」由於鮑姑醫術高明,深受當地群眾愛戴,至今在廣州越秀山麓三元宮裡,還設有鮑姑殿和她的塑像,並留有楹聯兩副:「妙手回春虯隱山房傳醫術,就地取材紅艾古井出奇方」;「仙跡在羅浮遺履燕翱傳史話,醫名播南海越崗井艾永留芳。」

其實,艾治法不僅能治病,而且能溫陽培元,增強體質,有防病保健之功。據我國醫學史記載,唐朝藥王孫思邈常用艾葉溫灸足三里穴,壽及一百零一歲。《針灸集成》中記載,廣西有一人,「少時多病,遇一異人,教令每歲灸臍中,自後康健,竟年逾百歲而甚健壯」。這一保健方法還傳至日本。日本《文庫名家漫筆》里說,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薦幾位長壽老人從橋上走過,最先走過的是滿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當問及滿平的長壽秘訣時,他答道:「無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傳,灸三里。其灸法為:每月自朔日灸,至八日止,年中逐月無間斷。」現在醫學研究證實,艾灸法可以調節胃腸運動、腎上腺等內分泌腺功能,增強機體的防禦免疫功能。

艾葉屬菊科植物,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生長,並分為許多種。湖北蘄州是我國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故鄉,蘄州出產的艾又稱「蘄艾」。蘄艾與蘄竹、蘄蛇、蘄龜被稱為時珍故里的「四大奇珍」。李時珍的父親還專門寫過《蘄艾傳》。李時珍在艾葉運用上,有兩條寶貴的經驗頗能啟示後人:一是艾袋,選細軟熟艾用布縫成袋子,圍在肚臍腹上,對中老年人臍腹冷痛、婦女寒性痛經有很好的療效;二是艾墊,將細軟熟艾製成如鞋大小、厚度3~5毫米的鞋墊,能治療和預防寒濕腳氣、足癬、凍瘡等。在此基礎上,後人又制出了艾枕,就是把細軟的熟艾用布包起做成枕頭,對風寒濕引起的頭痛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溫煦升發少陽治療慢性肝炎
絡病理論與五官疾病

TAG:傳承中醫 |